#秋日生活打卡季#2025年9月27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长沙召开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委托的“夏商时期的江南”重大课题咨询会。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等高校和文博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成林研究馆员主持。
图一 “夏商时期的江南”重大课题咨询会现场
盛伟副研究馆员首先作了“夏商时期的江南”课题汇报。汇报分三部分:一是江南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夏商时期江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二是江南地区夏商时期遗存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各区域考古学文化的构成。三是在区域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对江南地区中原化进程进行整体分析归纳总结。报告基于夏商时期江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文化因素的分析,对江南地区中原化的进程主要形成了三点基本认识。首先在夏商王朝前期阶段,中原文化的强势进入奠定了江南地区中原化进程的基础。其次是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向江南传播的主要动因,体现出政治因素为主,经济因素为辅的基本特征。最后是夏商时期中原对南方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图二 盛伟副研究馆员进行课题汇报
郭伟民教授补充了课题产生的背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国家重大课题项目实践中,相关研究结论认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有重要影响,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多波次南下扩散,导致本地区文化与社会转型、调适与重组,并以中原为导向,以中原化为趋势融入王朝国家体系。在此关键阶段,江南地区的文化与社会是怎样的,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何贡献,是李伯谦先生对我们提出的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现在课题已经完成了考古发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入结项阶段,综合研究部分如何围绕课题核心内容,从包括考古学文化、陶器、铜器生产与流通、社会、聚落等方面重建夏商时期江南地区华夏化进程的模式与路径,请专家们提出建议。
张昌平教授肯定了汇报中对大范围内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梳理,认为就课题本身而言,时空框架的建立是有必要的,而且是结项报告的主体内容。提到子课题团队近几年在盘龙城所做的工作,实行的大盘龙城考古,也在关注盘龙城与周边所辐射区域的关系,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向前推进的方向。但是,目前并不具备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叙事条件,学术主题还是要从中原视角出发,在中原文化南下的过程中,长江流域是否作为一个整体,甚至成都平原也应囊括在内,其中原化的进程在宏观上是如何开始,又如何协同?从目前情况看,中原化进程开始于二里头时期,晚商时期互动强烈,但“江南”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也是有一定差异的。
水涛教授认为汇报中涉及的地理空间已非严格意义上的“江南”概念,将研究范围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可讨论的内容更多,那么可将位于上游的白庙、朝天嘴遗存等内容舍弃。课题关于南方叙事的出发点是对的,那么就要关注南方与北方文化互动的时间和内容,而非单向的影响。一方面以整理湖南本地资料为基础,回答中原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如长江中游的楚文化是如何兴起的。另一方面可从生态环境、聚落发展、经济技术、人群迁徙等方面说清楚南方与北方相互影响的特点与方式。
宋建研究馆员认为目前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汇报内容集中在时空框架和中原化问题上有待创新,应从当时的人群、生业等情况加以补充。另外,如果将长江以南作为一个大范围的江南概念,那么江淮地区的斗鸡台等都不能算江南,而是江北了,所以时间空间还需加以界定。从空间上来说,中原文化向南的影响是逐渐衰减的,如马桥文化虽然受到了影响,但谈不上夏商化,因此空间叙事要更细。时间上,肖家屋脊文化、广富林文化所体现的文化转型现象其实是前一阶段文明衰落的过程表现,属于新石器阶段而非夏商时期。
张敏研究员也提出了明确时间、空间范围的建议,认为时间方面向上可延伸至龙山末期,结束时间延伸到周初。空间方面,文化意义中的江南就是指苏州一带,地理意义上的江南则是长江以南,汇报中涉及的空间范围与两者皆有区别,用长江流域这个概念可能更准确一些。而且研究范围存在区域考古材料不平衡的先天缺陷,如何使每个小区域内研究内容达到平衡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汇报中的陶器和青铜器外,还可从城市、墓葬、人群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本阶段考古学文化与西周时期所建政权以及部分古史传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另外,不一定每个小区域都是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他指出,课题还可以尝试梳理南方的礼仪用器和制度等内容。
张国硕教授肯定了汇报中对文化序列、文化因素和文化变迁研究方面所做工作,其中文化变迁和多元文化进程可再增加一些内容。此外,夏商时期的社会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涉及到政治实体、族群和文明形态等方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夏商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模式、文化传播路线、江南地区在夏商文明中的定位、江南地区对夏商文明的贡献等,是需要加深和明确的问题。他对结项报告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课题的定位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商文化研究的集成综汇;二是题目中的江南也未尝不可,但可增加一个副标题,将范围限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唐际根教授认为汇报中对资料梳理的部分已经较为完善,对江南地区中原化进程的认识也是正确的,并提出四点可以深化的部分:一是汇报中提到商代前期中原文化强势,南方文化转型的问题,将其描述为商文化的进与退或许更为准确;二是讨论南北文化交流的部分,可以补充更多的证据作支撑,如南方原始瓷、硬陶、金属资源等对中原的贡献;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实际上也是把文明从北方搬运到更南方地区的过渡地带,如云雷纹的传播;四是北方的青铜文化传播到南方被吸纳运用时,本地人群对其的使用习惯是否结合自身的需求或信仰进行了改变和适应。
闫凯凯馆员结合近年在浙北地区及毘山遗址所做的工作,分享了对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一些看法。有学者提出在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包括在苏州塘北、湖州毘山、余杭跳头等遗址都有这一阶段遗存发现,整体面貌受到二里头早期文化的影响,他认为实际应该归到广富林文化偏晚阶段。他通过对天目山东部的区域调查以及整理夏商周时期的聚落材料,发现良渚遗址群真正的衰落阶段在广富林文化时期。此外,通过毘山文化和佘城遗址的对比,晚商阶段的环太湖地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个小区。他建议,将课题时间范围向下延伸可以解决部分到晚商时期地方文化的去向问题。关于课题内容,可增加GIS或景观考古,或许会产生新的认识。
秦让平副研究馆员表示,题目中的江南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以南,可以理解为课题所涉及的以长江中下游为脉络的南方,或者长江代表的南方,可以参考张国硕教授的意见增加副标题作限定。另外,关于江汉地区与中原之间文化传播的线路问题,结合三官庙遗址和大量的调查材料,发现更大的可能是通过江汉平原东部,从盘龙城,经大别山南部,包括薛家岗,到皖江流域之后再北上,可能与皖北地区当时地势较低有关,南方地区人群迁徙或许是沿山路或山边的路线,后续还需要寻找更多证据。
罗汝鹏研究馆员认为,课题涉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北方与最南边地区的过渡地带,本身文化特点复杂,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它除了是一个向中央靠拢的重要区域,也是一个过渡再发展再传播的区域。尽管存在部分南方因素对北方产生冲击,但总体来说夏商时期中原文化的南下对这一区域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宏观视野讨论中原化的进程,讲清楚中原文化对本区域的影响方式和范围也很重要。另外,导致长江中下游这一阶段文化衰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的重大变化,可以在课题中增加这一部分作为研究背景。最后,时间范围不建议进入西周,从文化趋势来看,中商时期商文化北退,到晚商地方文化繁荣,与周初地方文化再次衰落的动因不同,研究视角也不同,若一并讨论太过复杂。
叶润清研究馆员首先对课题目前已有的厚重成果表示祝贺,他认为,夏商王朝直接统治区域以外可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我们现在研究的江南,实际上就是中原王朝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南方,是以百越民族为主的南方地区,他赞成以副标题的形式界定清楚空间范围。其次,课题中关于谱系分区和文化因素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成果,对城址、聚落、社会资源、环境、生业经济、矿冶、礼乐文明等方面进行补充,明确南方地区的定位,即方国社会。另外,可以将已有的成果与楚、吴、越等大国崛起的经济文化背景做一些关联性的考虑。
饶华松副研究馆员表示,江西无疑是属于地理以及历史概念上的江南,江西的商文化在整个南方地区都是比较丰富的。荞麦岭遗址发现了二里岗时期到吴城文化的衔接,从江西的商文化面貌来看,不仅只有商文化的南下,还有融合,这里的人群是融合后的商人。课题中对文化面貌的梳理已经非常清楚,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未来有机会的话还可以深入挖掘,结合中原文化系统,建立起南方夏商时期日臻完善的区系类型和编年,江南地区夏商时期文化与社会的考察还有很大的空间在后期继续开展。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胡继忠院长表示,今日参会目的是学习和服务,本课题去年4月已通过了中期评审,在终评前郭教授团队又组织了高规格的专家咨询会,体现出了项目团队对课题的重视,对此表示感谢。学术上可在原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家们的建议进行完善,同时也要关注合同约定结项的时间节点,争取课题按时结项。
最后,高成林院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表示了感谢,并对会议中提出较多的时空范围的问题进行了解释。时间上以广富林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时期为起点,因为从这个阶段开始到商周时期,整个长江流域地方文化的发展像潮水一样,中原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马上反映到南方,并且存在早期比较强盛,到晚期收缩的规律,这在长江中游地区尤为明显。至于空间上的江南地区,因为“江南”的概念有一个变化过程:先秦两汉时期,江南就是指长江中游的湖南一带,长江下游地区则被称为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的开发,江南才转移到现在的长江下游地区。课题将两个概念混合,把空间范围定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另外,考虑到江北是中原文化南下的路径,闽北是产生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的重要地区,并且和长江下游马桥文化等关系密切,所以也将其囊括进来。各位老师提出的更加深入的意见,我们会在日后的工作中一一落实,确保课题顺利结项。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