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圈圈最近有点动心。楼下那个年轻男孩,天天在电梯口等她,愿意载她去地铁站,还一直以为她是个单亲妈妈。他没猜错太多——虽然法律上还没离婚,圈圈的生活早已是“单打独斗”。
她和丈夫分居,孩子归她照顾,婆婆偶尔来帮忙。两人名义上还在一起,实际上各过各的日子。这种状态,有个新名词:卒婚,起源于日本,意为“从婚姻中毕业”。不是离婚,而是保留婚姻名义,放弃传统夫妻角色。
“卒婚”这个词,正在成为中国中年夫妻的现实选择。面对一地鸡毛的婚姻,他们既没勇气彻底放弃,也没精力继续死扛。
数据能说明问题。据《“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调查》显示,婚龄10-15年的夫妻,婚姻质量和稳定性处于最低谷。性生活、亲密接触、情感沟通,几乎都降到冰点。
33岁的子文和丈夫住在杭州,孩子刚上幼儿园,一家人同住,矛盾不断。为了逃出“妈宝男+强势婆婆”的夹击,她搬回了婚前的小公寓。这一搬,搬出了自由,也搬出了喘息。
她说:“一个人住,才是人过的日子。”刷墙、买床、装留声机,连马桶圈都是自己挑的——因为再也不会听到“你不要砸我们家的东西”这种话了。
丈夫没吵没闹就答应了分居。他们像签了一纸无声的契约:不提感情,只谈合作。孩子三天交接一次,经济各自承担,彼此再无干涉。
圈圈和丈夫方块也走到了这一步。两人曾一起打拼工厂,带娃、上班、吵架是生活三部曲。直到2024年冬天,他第一次冲她吼,她当晚就收拾行李去了杭州。
方块这才发现,老婆不在,生活乱套。他开始搞家务、承担债务、尝试做饭,还主动提出看心理医生。他说:“我想修复我们的婚姻。”
惊讶的是,圈圈也开始愿意和他说话了。过去只聊孩子,现在会聊教育、聊观念,甚至重新回到了朋友状态。性生活也悄然回来了。
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中年婚姻满意度的核心,不是爱情,而是“工具性目标”——能不能分担家务、承担责任、共同育儿。这些目标一旦达成,感情才可能浮出水面。
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再尝试一次。子文明确告诉丈夫:“不要跟我谈感情。”她把他当成育儿合伙人,也重新认识到了他的优点:孝顺、能干、对女儿好。只是,这些不再是她继续婚姻的理由。
西子已经36岁,经历过一段失败婚姻后,选择和第二任丈夫“长期分居”。她不再要求忠诚、不再追求浪漫,只要对方来时带干净的衣服、洗过的身体——就好。
她说:“爱情不必永远在,我只需要你在的时候爱我。”像极了摩梭人的走婚模式。
卒婚不是折中,不是妥协,而是一种 “保全自己”的现实主义选择。在中国,离婚成本高、舆论压力大、法律对财产和孩子保护复杂,卒婚反而成了一种“灰度地带”的更优解。
但也要看到风险:法律暂未承认卒婚,忠诚义务仍有效,财产分割和孩子监护权依旧模糊。律师祝怡提醒:“卒婚伴随的法律风险,不能忽视。”
但对很多人来说,与其在婚姻中耗尽,不如先给彼此一个出口。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