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为官时有3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款不贪,最后一条略显高明

有句老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话一点不夸张。嘉庆皇帝抄他家的时候,抄出来的家产,折合成白银,约2亿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大清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也就七千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和珅一个人,揣着朝廷十几年才能挣到的钱。说他是18世纪的全球首富,那是一点儿不冤。

贪成这样,简直是国之巨蠹。可怪就怪在这儿,这么个巨贪,愣是在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手底下,风光了二十多年,权势熏天,无人能及。乾隆爷是老糊涂了吗?当然不是。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和珅这人,贪归贪,但他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或者说,是生存法则。其中,就有这“三不贪”。

这三条,可不是他良心发现,恰恰相反,这正是他能够把贪腐事业做大做强的根基,是他最高明、最可怕的地方。

第一不贪:科举的钱,碰都不碰

咱们先说说科举。在古代,科举是什么?那是一个王朝的命脉。往小了说,是天下读书人改变命运的独木桥;往大了说,这是国家选拔人才、补充新鲜血液的根本制度。

和珅自己就是读书人出身,而且是个超级学霸。他爹妈死得早,家里穷得叮当响,差点被亲戚扫地出门。可以说,是读书给了他第一块敲门砖。他深知这条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这只是表面原因。

他不贪科举的钱,更深层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这钱烫手,玩不起。

乾隆皇帝对科举的重视,那可是到了偏执的程度。你想想,皇帝治理天下靠谁?靠的是一级一级往下、遍布全国的官员。这些官员从哪来?绝大部分都是科举考上来的。如果科举舞弊成风,考上来的都是些花钱买官的草包,或者干脆就是别人家的卧底,那这大清的江山还稳得住吗?

所以,谁敢在科举上伸手,那就是在刨大清的根,在掘乾隆的祖坟。和珅是个多聪明的人?他把乾隆的心思揣摩得透透的。这种吃力不讨好、风险极高,一旦败露就得掉脑袋的钱,他傻了才会去贪。

他不但不贪,反而还把自己塑造成了科举制度的“铁面判官”。他做主考官的时候,向来以严苛著称,严打舞弊,一丝不苟。这一下就一举多得:乾隆爷看了,觉得这奴才靠谱,把国家根本大事交给他,放心;天下的读书人看了,觉得和大人公正严明,是咱们读书人的希望,心里对他多了几分敬重。他放弃了考场里那点蝇头小利,却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未来官僚集团的人心。这笔账,他算得比谁都精。

第二,这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这才是他真正的“高明”之处。科举是什么?是未来官员的人才库。和珅通过主持科举,他能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一届考生里,哪些人是真有才华的,哪些人是潜力股。他不收你的钱,但他要收你的人。

你想啊,一个穷书生,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中了。主考官是谁?是和大人。你心里会不会有那么一点感激之情?将来你入朝为官,和大人就是你的“座师”,你天然就成了他的人。

和珅用这种方式,不花一分钱,就为自己的阵营网罗了无数有才干的门生故旧。这些人遍布朝野,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今天他提拔你一下,明天你帮他办点小事,这张网越织越密,他的权力就越巩固。这比直接收那点考试报名费、舞弊费,段位高出太多了。他是在用权力投资未来,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第二不贪:赈灾的钱,不伸黑手

说完科举,再聊聊赈灾。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一旦遇上洪水、干旱、蝗灾,那就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朝廷为了稳定,必须开仓放粮,拨款赈灾。

说实话,这赈灾款,历朝历代都是贪官们最喜欢下手的肥肉。层层下拨,过一道手就刮一层皮,等到了灾民嘴里,一石米可能就剩一把糠了。反正灾民离京城远,信息不通,死活谁知道?

但和珅,偏偏就不怎么碰这笔钱。是他有同情心,可怜灾民吗?或许有一点。他自己也过过苦日子,知道饿肚子的滋味。但把希望寄托在贪官的同情心上,那就太天真了。

他之所以不贪赈灾款,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为了维稳。

他心里明镜儿似的,灾民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普通老百姓,你多收他点税,他咬咬牙也就认了。可灾民,那是已经活不下去的人。你把他们最后活命的口粮都断了,他们会怎么样?他们会造反!

几千几万的流民一旦聚集起来,揭竿而起,那就是燎原大火。到时候地方糜烂,朝廷动荡,皇帝肯定要震怒。查下来,第一个倒霉的是谁?就是你这个负责赈灾的钦差大臣。

和珅要的是钱,但他更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来让他安安稳稳地捞钱。如果为了捞一笔快钱,把整个大清国都搅得天翻地覆,那不就等于把自己吃饭的桌子给掀了吗?这种杀鸡取卵的蠢事,和珅不干。

历史上,他去地方赈灾,还搞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馊主意”。他在给灾民施粥的时候,故意往粥里掺沙子。底下官员都看不懂,说和大人你这不是折腾人吗?

和珅怎么说?他说,好粥,那些不是真正灾民的人,家里还有点存粮的地主、混混都会来抢着喝。只有这掺了沙子的“劣质粥”,才能保证只有那些快饿死的真灾民,才会捏着鼻子喝下去。这样,有限的粮食才能真正用到刀刃上。

你看,这事儿办得,从人情上讲,有点不地道。但从效果上讲,却精准高效,快刀斩乱麻。他根本不在乎一两个人的感受,他在乎的是快速稳定大局,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这种冷酷的实用主义,贯穿了他为官的始终。他通过这种方式,再次向乾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我,和珅,不仅能帮你搞钱,还能帮你平事。

第三不贪:办不成的事儿,钱坚决不要

如果说前两条,是出于对皇权的敬畏和对大局的考量,那么这第三条,则完完全全是他混迹官场,建立个人“品牌”的智慧了,也是最显其“高明”的一条。

什么叫“办不成事儿的钱不贪”?

俗话说,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和珅权倾朝野,每天上门求他办事的人,能从他家门口排到紫禁城。送来的金山银山,数不胜数。

但和珅有个原则,你送钱来,我会先掂量一下,这事儿我能不能办。如果我觉得这事儿能办,而且能办得滴水不漏,好,钱我收下,你放心回家等消息。但如果我评估下来,觉得这事儿难度太大,风险太高,或者压根就是乾隆皇帝明令禁止的,那我不仅不会收你的钱,还会把钱客客气气地退给你,再跟你说明白为什么办不了。

这操作,简直绝了。

你想想看,在那个腐败的“市场”里,和珅这个做法,等于给自己建立了一个金字招牌——“和珅出品,必属精品”

找他办事的人,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第一,和大人靠谱,讲信誉。收了钱就一定能办事,不收钱也让你死得明白,不会让你白花冤枉钱。第二,和大人能量通天。因为他敢收钱,就说明这事儿在他眼里不算事儿。久而久之,那些真正有大事、难事要办的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谁?肯定是和珅啊。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他通过这种“诚信经营”,垄断了京城最高端的“权力寻租”市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看不上;那些办不成的大事,他不敢碰。他做的,全都是能力范围之内,利润最高、风险可控的买卖。

这不仅让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让他能够理直气壮地对那些他“能办成”的事,开出天价。因为他的信誉,就是他贪腐的本钱。

和珅的“三不贪”,根本不是什么道德底线,而是他精心计算过的“风险控制”和“长期投资”策略。他不碰科举,是为了投资人事,建立自己的派系;他不碰赈灾款,是为了维护稳定,保住自己捞钱的大环境;他不碰办不成的事,是为了打造金字招牌,实现贪腐利益的最大化。

他就像一个最顶级的“金融操盘手”,只不过他操盘的不是股票,而是大清的国运和官场的人心。他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一种冰冷的、绝对的理性之上。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这套完美的体系,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它完全是围绕着乾隆皇帝一个人建立的。乾隆在,他就是皇帝最离不开的“白手套”,是处理各种脏活累活的最佳人选。乾隆的纵容,才是他最大的护身符。

当乾隆驾崩,嘉庆上位,整个游戏规则瞬间改变。新皇帝不需要一个功高盖主、富可敌国的权臣来分享他的权力。新皇帝需要的是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需要钱来填补父亲晚年留下的巨大财政亏空。

这时候,和珅那点“高明”的原则,在他惊天的财富和滔天的权势面前,显得一文不值。他所有的“聪明”,最终都成了催他上路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历史   科举   高明   乾隆   灾民   皇帝   嘉庆   读书人   大人   朝廷   官员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