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
孩子们即将从校园回到家庭
与家长开启一段长时间的共处时光
在这段朝夕相伴的日子里
有一个话题格外值得关注
那就是
——青少年心理健康
“妈,我头疼得写不了作业。”
“你就是想偷懒!”
“暑假更该抓紧时间学习,别找借口!”
15岁的小宇默默回到房间,用美工刀在手臂划下第三道伤痕。床底的日记本里写着:“要是能得场大病就好了,这样就不用解释为什么我连起床都做不到...”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需引起重视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2021年公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到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有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这些数字背后
是无数个正在呼救的 “小宇”
当孩子说「肚子痛」
可能是在喊 「心好痛」
当孩子突然成绩下滑
可能是大脑的「控制中心」前额叶出了故障
……
暑假里,家长们有了更多时间观察孩子,更要读懂这些隐藏的信号。
青少年心理危机的
5个信号
01 风暴中的大脑
/神经发育的 “危险期”/
前额叶25岁才发育成熟,而边缘系统(情绪中枢)却已火力全开。这就导致:情绪油门太猛,理性刹车太弱。
2023年《自然》期刊揭示:14岁是精神障碍爆发的关键窗口期。此时大脑突触修剪进入高峰,若关键基因(如 IGSF11)突变,可能引发多巴胺系统紊乱,直接导致:
◎ 无法集中注意力(常被误认为 “懒”,暑假里更容易被觉得是 “放纵自己”)
◎ 情绪调节失灵(突然暴躁或流泪)
◎ 冲动行为增加(自伤、冒险)
/三重压力夹击/
◎ 身体剧变:激素波动让情绪如坐过山车
◎ 学业高压:即便放了暑假,很多孩子也难逃补习班的重压
◎ 社交困境:暑假里脱离了校园集体,部分孩子可能面临社交中断的困境,被排挤的青少年患抑郁风险增加3倍
02 这些表现不是 “叛逆”
暑假里,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增多,更要留意以下情况,一旦出现请立即提高警惕:
真实案例:
深圳初三女生连续3月凌晨3点惊醒,父母却指责她 “暑假晚上玩手机昼夜颠倒”,直到她在学校用圆规扎手臂被老师发现...
03 这五类孩子值得特别关注
学霸型抑郁
重点中学实验班抑郁检出率高达41%。“微笑抑郁”特征明显——人前积极阳光,独处时崩溃自伤,常因“优秀人设”不敢求助,暑假的放松时间反而可能让他们更焦虑。
手机成瘾者
每天刷短视频超6小时者,抑郁风险提升 78%,本质是用高强度刺激麻痹痛苦,暑假里这种情况可能会加剧。
创伤经历者
童年遭遇虐待的青少年,PTSD发病率超 30%,即使表面正常,可能突发解离性障碍。
LGBTQ + 群体
性少数青少年自杀意念发生率是常人数倍。
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等需长期管理的患儿,抑郁共病率达 28%,病耻感与身体不适双重折磨,暑假的自由时间可能让他们更关注自身的病痛。
04 家庭拯救指南
暑假里家人相处时间长,沟通也更频繁,当孩子说出消极的话时,要避开这些致命对话雷区:
孩子:“活着好累...”
家长A
“我们这么辛苦养你,还说这种话!”
家长B
“明天带你去迪士尼玩?”
家长C
“谢谢你告诉我,这种感觉一定很难熬”+拥抱
家长A的回答属于封闭沟通
家长B的回答属于回避问题
家长C地回答属于共情接纳
05 修复大脑 家庭功能重建
当看到孩子出现自残行为:
/创伤性沟通/:“你再划手就别叫我妈!”
/修复性沟通/:“妈妈看到伤口很心疼,我们能一起想办法吗?”
家庭治疗关键点:
每周设置 “无批评日”,暑假里更适合实施,让孩子感受到完全的接纳。
用 “我感到...” 代替 “你总是...”
例如:
将“你总是矫情!”改为“我感到你最近情绪不太好,愿意和我聊聊吗?”
冲突降级技术:
暂停法:
当孩子摔门时,说 “我们都需要冷静下,1 小时后厨房见好吗?”
书面沟通:给拒绝交谈的孩子写信:“妈妈昨晚失眠了,因为看到你手臂的伤很心疼。”
第三方介入:邀请孩子信任的亲人/老师担任临时调解人
那些被误解为“叛逆”的行为
那些被标记为 “脆弱” 的表现
可能只是青少年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暑假是家长了解孩子、修复亲子关系的好时机,识别这些信号需要的不仅是医学诊断手册,还有整个社会注视年轻心灵的视角转变 —— 从批判到理解,从约束到支持,从治疗一个人到修复一个生态。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这个暑假里,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爱与理解。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