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编者按
汉堡王、星巴克……这些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外资餐饮品牌,近期纷纷“换老板”,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水土不服、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自身轻资产转型需求等,成为外资餐饮品牌密集易主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塔斯汀、华莱士等本土品牌快速崛起,打破了原本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
而在外资餐饮品牌“本土化”的同时,中国本土品牌也在寻求向外扩展。比如,瑞幸咖啡正谋划重返美股主板市场,加速全球化进程。
这些谋变的餐饮品牌能否借机突围,在接下来的竞争中重新赢得主动?让我们拭目以待。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11月10日,汉堡王官宣中国市场易主,接盘者私募CPE源峰拟支付的成本为3.5亿美元。
11月4日,星巴克中国官宣,易主给博裕资本,交易价款为40亿美元。
星巴克、汉堡王,深耕中国市场均已超20年,为何在短短一周内宣布易主?
在华外资品牌易主,并不在少数。早在2017年,麦当劳就易主给中信资本。
不只餐饮业,在零售行业,家乐福中国易主给苏宁,麦德龙中国易主给物美集团。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外资品牌中国市场转让的主要模式为:控股权让渡、品牌保留、本土资本主导。
分析人士认为,在华外资品牌频频换“老板”,与自身因素相关,包括水土不服、市场竞争加剧,自身也有轻资产转型需求。此外,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瑞幸咖啡、塔斯汀、华莱士等本土品牌快速崛起,打破了原本由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
中资机构缘何青睐外资巨头?除了外资品牌已经积累了品牌信任度及客户基础,还有寻求与自身产业协同的考虑。
外资巨头纷纷“中国化”
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外资餐饮品牌,正在密集“换老板”。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官宣,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获得未来十年超130亿美元的品牌授权与技术服务费。博裕资本出资40亿美元,取得合资公司星巴克中国60%的股权,成为星巴克中国市场的控制者、掌舵者。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有26年。
时隔不到一周的11月10日,汉堡王也宣布中国市场易主。汉堡王的母公司餐饮品牌国际集团RBI与中国本土私募CPE源峰成立合资公司汉堡王中国,CPE源峰向汉堡王中国注资3.5亿美元,获得其83%股权,RBI保留17%股权。
短短一周,两大全球知名餐饮巨头让出中国市场主导权,合计易主金额达43.5亿美元,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实际上,这不是外资餐饮品牌首次调整中国市场战略。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80%股权作价20.8亿美元出售给中信资本、中信股份与凯雷投资,开启外资餐饮本土化先河,麦当劳中国迈入了金拱门时代。
2023年11月,保留20%股权的麦当劳全球收购凯雷所持部分股权,持股比增至48%。2024年10月,中信资本以4.3亿美元价格收购中信股份持有的22%股权,合计取得麦当劳中国52%股权,处于控股股东地位。
此外,达势股份曾与达美乐全球签署新的总特许经营协议。2023年3月,达美乐中国(达势股份)在港交所上市。
近年来,有消息称,冰淇淋巨头哈根达斯也有意出售中国业务,出售范围涵盖中国内地所有哈根达斯门店业务,潜在交易金额约5亿—8亿美元,已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竞购。
近期,有消息称,大钰资本正考虑竞购英国连锁咖啡品牌Costa Coffee。Costa Coffee目前的持有者可口可乐正考虑将其出售,相关讨论尚处于初步阶段。
实际上,不只是餐饮领域,在华全球零售巨头也纷纷进行本土化实践。
2019年,苏宁易购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至转让股权之时,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经营24年。
2020年4月,物美集团以119亿元价格收购麦德龙中国80%股权。
更早的2014年,华润集团收购乐购(Tesco)中国。2017年,阿里巴巴224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36.16%股权。因战略调整,2025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向德弘资本出售其所持高鑫零售78.7%股份?。
外资与中资的双向奔赴
外资巨头为何频频卖?中资为何买买买?
星巴克已经深耕中国市场26年,在外界看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信任度、客户基础均不错,星巴克为何要卖掉中国市场的控制权?
星巴克中国业务正遭遇发展困境。
经营业绩方面,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为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8%,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8%。2025财年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6%,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星巴克中国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以“9.9元咖啡”的性价比,打破了中国消费者对现制咖啡的价格认知,抢占了较大市场份额。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42%的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14%;瑞幸咖啡以35%的市场份额登顶,库迪也以12%的份额紧随其后。
从市场份额来看,瑞幸咖啡已经碾压了星巴克,而库迪紧紧追赶,与星巴克的差距仅有2个百分点。
至于家乐福、麦德龙、哈根达斯等,在中国市场面临压力并不是秘密。
餐饮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外资品牌变局的背后,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因素:第一,自身门店扩张及经营压力;第二,受全球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转型为轻资产模式需求迫切;第三,中国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对外资品牌形成压力。
此外,也有分析认为,跨国公司的中央集权模式,导致其决策周期较长,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至于中资为何愿意接盘,分析认为,外资品牌知名度、客户忠诚度相对较高。中资拥有强大的本土供应链资源、灵活的数字化运营经验等,与外资品牌相结合,能够实现1+1>2的目标。对于博裕资本等,其还投资了蜜雪冰城等企业,这些企业能与星巴克产生协同效应。
用股权换市场,用控制权换增长权,外资品牌并未撤出中国,而是换了一种更需要“中国智慧”的活法,以期在下一个竞争周期中重新赢得主动。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