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提醒:一旦开始吃保健品,哪怕身体没问题,也要注意6个细节


越来越多的人在没有明确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开始服用保健品,想着“有益无害”“多补一点总没错”。

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指出,即使是身体无恙的人,开始吃保健品后也可能面临一些潜在风险。

为什么身体没病也要对保健品保持警惕?到底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第1个细节:成分看似天然,但剂量可能过量

很多人以为保健品“天然无害”,比如维生素C、鱼油、钙片,听起来像是日常食物的浓缩版。但问题在于,一旦变成胶囊、片剂形式,剂量就可能远超日常饮食。

哈佛医学院指出,维生素E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5毫克,但很多保健品一粒就含有400毫克。长期高剂量补充,反而会增加出血风险,甚至与某些癌症风险增加相关。吃进去的不再是“补”,而是“负担”。


第2个细节:身体不缺,补了反而扰乱平衡

人体是一个高度平衡的系统,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之间存在复杂互动。过量补充锌会抑制的吸收,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贫血和神经系统问题。

如果你身体并不缺乏某种营养,额外补充很可能适得其反。营养过剩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友好”,它可能通过激活炎症反应、扰乱激素水平或干扰药物代谢等方式,悄悄带来危害。


第3个细节:保健品也可能“打架”,别混着吃

很多人习惯一口气吃好几种保健品,早上一把胶囊下肚,觉得“全覆盖”更安全。不同保健品之间的成分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吸收,甚至出现毒副反应。

钙片和铁剂如果同时服用,会竞争吸收通道,导致彼此吸收率下降。再含维生素K的保健品可能会影响抗凝药物华法林的效果,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所以服用保健品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撞车”。


第4个细节:你以为在补,其实可能是假货

市面上保健品种类繁多,从大型药房到电商直播,应有尽有。但并不是所有保健品都经过严格监管。特别是一些所谓“进口原装”“科研配方”的产品,成分标签不清晰,掺杂物问题严重。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多次通报氨糖和“酵素”类产品中掺入处方药成分的案例。吃这些保健品,不但没补到身体,反而可能伤肝伤肾。选择正规渠道、认准备案编号,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5个细节:保健品≠药物,不能替代治疗

很多人把保健品当成“慢性病预防剂”或“治疗辅助品”,例如吃降血糖的苦瓜胶囊、降血脂的红曲米胶囊。但哈佛健康出版物特别指出,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它们的功效不确定,且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

红曲米中虽然含有洛伐他汀类似物,但其含量波动极大,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更关键的是,如果你因吃保健品而延误了正规治疗,问题可能变得更严重。


第6个细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不同,需求也不同

有些人看到家人吃得好,也跟着吃;看到朋友推荐什么“抗老”“养颜”的产品,也立刻下单。保健品的需求是高度个体化的,不能照搬照抄。

女性在绝经前后对和维生素D的需求差异很大,而过量的钙摄入还可能引起肾结石;年轻人如果没有缺铁或贫血,盲目补铁反而可能影响肠胃功能。保健品不是万能钥匙,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燕,王颖,杨小玲.保健品的使用误区及其健康风险[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5):631-634.

[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现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10):2901-290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养生   哈佛   保健品   细节   身体   维生素   胶囊   风险   剂量   成分   钙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