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驻华外交官建议中国:不买伊朗石油,哈梅内伊政权就会崩溃

«——【·前言·】——»

据彭博社7月2日报道,以色列高级官员呼吁中国利用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来遏制伊朗的军事发展与核计划

«——【·以色列的 “如意算盘”·】——»

7 月 1 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在彭博社的报道中抛出一个看似 “高明” 的建议:中国应该停止购买伊朗石油,以此迫使伊朗改变其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和核计划。

她甚至断言,“若中国切断石油贸易,伊朗将崩溃”。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也再次将中伊以三国的复杂关系推到舆论前台。

以色列的逻辑链条很清晰:中国是伊朗最大的石油买家,进口量占伊朗出口总量的 90%,且双方有 4000 亿美元的长期合作协议。白乐潍认为,只要中国停止采购伊朗石油,伊朗的经济命脉就会被掐断,进而失去支持地区代理战争和发展核计划的资金。她还强调,中国对伊朗拥有 “政治影响力”,可以帮助减少伊朗的 “恶意活动”。

然而,这一推论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石油贸易是商业选择而非政治筹码。中国炼油厂采购伊朗原油的核心动机是每桶低于布伦特基准 3.5 美元的高折扣,以及夏季需求高峰期的储备需求。

市场的供需法则,远非政治口号所能撼动。2025 年 6 月前 20 天,中国日均进口伊朗原油 180 万桶,较 5 月激增 80%,创历史新高。这并非因为政治立场,而是基于成本效益的商业决策。

以色列的误判更深层在于,其将经济依赖等同于政治从属,全然无视伊朗作为地区强权的独立意志。伊朗外长在停火后的声明掷地有声:“不会恢复与美谈判,将根据各国在冲突中的立场调整外交战略。”

即便中国真如以色列所愿削减进口,伊朗也必然通过扩大折扣、加密转运等方式寻找新买家。历史上,伊朗在遭受美国制裁时,通过 “灰色渠道” 向亚洲国家出口石油,成功维持了一定规模的贸易量。

«——【·中国的战略考量·】——»

面对以色列的呼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 7 月 2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希望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呼吁各方相向而行,推动伊核问题重回谈判轨道。这一表态既体现了中国一贯的外交立场,也揭示了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战略考量。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中国坚持多元化能源布局。2024 年,中国原油进口覆盖 40 余国,俄罗斯占 19.3%、沙特占 14.7%,伊朗仅通过转口隐形存在。

即便最乐观的第三方统计,伊朗原油也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13%—— 远未达到 “命脉” 级别。中国不会为了单一国家的政治诉求,牺牲自身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在中东奉行 “不选边站队” 的策略。中国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推动金砖扩容等外交成果,令西方惊呼 “美国影响力旁落”。

然而,中国的中东战略始终清晰:既与伊朗深化能源合作,也与以色列保持技术经贸往来;经济利益优先,一带一路框架下,伊朗的恰巴哈尔港是联通中亚的关键节点,中巴经济走廊的补充;霍尔木兹海峡的航道安全关乎中国 60% 的能源进口 —— 维稳而非颠覆,才是核心诉求。

此外,中国对伊朗的支持存在明确边界。尽管中国在联合国谴责美以行动,并接受伊朗的公开致谢,但合作始终聚焦经济领域。

伊朗渴望的军事技术转让(如高超音速导弹)被西方反复炒作,却无实质证据;中俄伊霍尔木兹联合军演仅限于反海盗、救援等低敏感科目。中国对伊朗的定位始终是 “能源伙伴”,而非军事盟友。

«——【·结语·】——»

以色列的建议本质上是将自身的安全困境转嫁到中国身上。然而,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不会为了满足某一国家的诉求而牺牲自己的战略利益。

正如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反对单边制裁和武力威胁。以色列若真的希望解决伊朗核问题,应回到谈判桌前,而非试图通过外部施压制造矛盾。

在中东局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任何单边行动都可能加剧地区动荡,唯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财经   以色列   伊朗   外交官   中国   政权   石油   建议   政治   中东   外交   原油   霍尔   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