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前往全茗镇的路边看到有两座石碑的古墓特别显眼,索性就走进去参观,墓碑上九品李府这几个字非常的吸引眼球。穷山僻壤的小地方有石碑古墓本身就好奇,九品官就更加的好奇,大新县历史上有九品官的几乎没有,因为清朝之前就没有大新县,九品李府又是哪个地方的官值得深究。
引人眼球的或许就是墓碑,要知道大新县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在明清之前墓葬没有墓碑,有墓碑的也只有汉人。为何说有墓碑的只有汉人,因为明清之前少数民族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汉人才有机会受教育。没有机会受到教育就是不识字,少数民族字都不识一个,懂得落土为安就不错了,哪有知识去刻墓碑?
古代出于战争原因,桂西北的土著为了生存不得不往生存条件比较恶劣,不受到战乱影响的山区生活。出于生活条件还有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土著下葬先祖时都比较简单,加上土地资源有限,土著民不实行土葬而是崖洞葬。崖洞葬就是将先人放至棺材,然后将棺材抬到崖洞内存放。大新县很多山区,只要有山洞的都能看到里面有棺材足以说明大新县的土著民流行崖洞葬。
大新、天等、隆安三县接壤的山区都发现有崖洞葬,不靠谱的专家估算出崖洞内的棺材早的是汉朝,晚的是北宋时期,宋朝之后就再也没看到崖洞葬。宋朝之后在没有实行崖洞葬,这可能是北宋年间发生一场战乱有关。北宋皇祐年间,地方土著侬智高带领土民起义,后来还建大南国。起义暴乱朝廷能忍,但暴乱后建国是北方朝廷的底线,为此北方朝廷派遣狄青大将领兵下岭南平乱。
侬智高带领土民起义也为土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侬智高战败的同时大量土民遭到屠杀,平息侬智高起义后生活在大新、天等、隆安县接壤这一带的土民几乎灭绝。北宋年间土民都没有,往后就看不到崖洞葬,取而代之的则是土葬。大新县境内发现有土葬则是平定侬智高之后,这就能够说明北宋之后这一带生活的大部分都是汉人,即便是土著,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靠近汉人习俗改为土葬。
平息侬智高起义后这一带出现人口真空,为了让这一带保留有人烟气息,朝廷决定将部分南下平乱军民戍边,往后的几百年间这一带就出现大量的汉人在这里生活。军民不仅戍边,而且还论功封地,从北宋皇祐年间大新县境内就有很多汉人统治的土州,就好比如全茗州、茗盈州、万承州、养利州、安平州、恩城州、太平州等。北宋年间的戍边军民因婚配和环境等因素后来也变成土人,但跟土著有很大的区别,不过古代的戍边军民到现在也变成少数民族。
古墓正文写的是“皇恩龍鍚正九品李府赵氏老孺人之墓”,很显然墓主不是姓李而是姓赵,赵氏老孺人可能是李姓的妻子。赵氏生于乾隆19年(1754),终于道光17年(1837),终年83岁。缺医少药的古代,能够活到83岁,要是在仙界都成精了,放在秦始皇,普通人50岁不死瑶活埋的话可能都被埋好几次。老人能够活到83岁这也说明,赵氏老人生活环境绝对比较优越。查看墓碑的头一行,“赵氏乃上坡赵璧玘公次女”,上坡具体是那个地方不得而知,不过赵氏在当地也是一股土司力量,古墓的赵氏有可能是龙英州或者养利州、镇远州土司的闺女。
李府,毫无疑问,那就是茗盈州历史土司,不过赵氏老孺人的丈夫,可能不是茗盈州土司,而是土司的旁支,或许是堂叔侄之类的旁系族人。赵氏老孺人的丈夫是正九品官,按茗盈州实行的土司制度来看,这九品官只是土司家族内部赐封,皇清龍鍚这几个字就是茗盈州最高长官允许刻进去。明清时期墓葬规格比较讲究,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规格,“皇清龍鍚”、“皇清列赠”、“皇清恩赐”,要是身份不对等,被朝廷查到砍头是小事,灭九族都有可能。不过此地天高皇帝远,怎么写皇帝也查不到,更何况茗盈州又是土司制度,李氏家族就是这里的土皇帝,墓碑上怎么写都不为过。
此处墓葬共有两座古墓,一座是赵氏老孺人之墓,另一座则是李秀元之墓。李秀元生于乾隆16(1751)年,终于道光7年(1830),终年79岁。李秀元和赵氏老孺人也可能不是夫妻,要不然应该合葬,再说李秀元的墓碑正文没有九品官之类的文字,而且墓碑的破旧程度来看,李秀元先葬于赵氏老孺人。赵氏老孺人为何不跟丈夫合葬,极有可能赵氏不是李姓九品官的正妻,如果赵氏是李九品官的正妻,想来赵氏老孺人不会安葬在远离人群而且相对较偏僻的地方。或许,这里风水好,也只能这样安慰赵氏老孺人的后人了。此文属游记,专业性描述不强,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