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的转折点。
天气转冷,万物闭藏,人体也进入了“养藏”的节奏。这个节气的关键,不在于多穿几件衣服,而在于顺应节令,调整身体的节律。

藏得住阳气,留得住元气,才不会被寒冬拖垮。
从气候角度讲,立冬之后昼短夜长,寒气逐渐增强。
中医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稍有不慎,身体的热量就会被寒气抽走。表现在人身上,不只是手脚冰凉、胃口变差这些小毛病,严重的,可能是咳喘加重、关节疼痛复发,甚至老慢支、心脑血管疾病也会趁机冒头。

很多人一入冬就开始咳嗽、容易感冒,甚至老毛病也跟着复发。这不是简单的“换季不适”,而是身体调节能力跟不上节气变化的信号。
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的发作风险明显上升。大量研究指出,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立冬是这个危险期的起点。

而呼吸系统也不好过,冷空气刺激黏膜,使得支气管炎、哮喘患者咳嗽频繁,夜里更严重,影响睡眠。
这时候,所谓“养藏”,不是窝在家里不动,而是给身体找个“暖和的壳”,让它能稳住、能慢下来。
不是一味进补、狂吃羊肉火锅,而是先管好寒气别进来,湿气别积着,阳气别漏掉。

很多人误以为立冬就是“开补”的信号,羊肉汤、牛骨火锅、各种药膳一锅端,生怕身体不够“热”。
但进补不是万能钥匙,尤其是对脾胃虚弱、易上火的人,补错了反而伤身。
中医讲“无病早补,必生大害”。
立冬之“藏”,不等于大补,而是让身体“静”下来,减少消耗、储存能量。比如晚上早点睡,别熬夜追剧;白天注意保暖,尤其是后脖子、脚踝这些容易进风的地方;饮食上,适当吃点温热性的食物,但别过头。
山药、莲藕、胡萝卜这样既养脾又不燥热的食材,才是立冬的常驻嘉宾。真正需要大补的人,得看体质、看舌苔、看症状,不是看朋友圈。

立冬饮食讲究“养肾防寒”,但不少人补得过猛,反而上火、长痘、口干舌燥。冬季饮食的重点,不是天天吃羊肉,而是让身体暖起来、润起来、顺起来。
黑芝麻、核桃、乌鸡等食物,确实有助于养肾,但搭配才是关键。比如乌鸡炖汤时可以加点当归、黄芪,不仅温阳,还能补气,但如果本身火气旺、喉咙干,就不适合频繁食用。

更别说什么“每天一大碗羊肉汤”,这对肠胃是种负担。
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冬季饮食更要稳。
摄入过多高脂高热量食物,血糖血脂容易飙升,增加心血管风险。建议以温和滋润为主,比如炖个萝卜牛腩,既暖胃又不燥;或者做一锅百合银耳粥,润肺的同时还能补水。

一些老年人一到冬天就骨关节痛、手脚发凉,甚至睡不好。这些问题,很多是因为秋天没养好——该润不润、该藏不藏,结果冬天一冷,问题就堆上来了。
风寒湿邪入侵,肌肉关节就容易僵硬酸痛。尤其是肩周炎、膝关节炎这些,天一冷就像闹脾气一样犯。

这时候光靠贴膏药、吃止痛药,只能临时缓解,根源还是在“寒”。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腿脚保暖不到位,第二天起床就感觉“身子散了”。
适当热敷、泡脚、晒太阳,比吃多少补药都管用。泡脚时加点艾叶、姜片,能驱寒活血。
如果条件允许,早上晒一晒背部,尤其是脊柱两侧的督脉位置,可以帮助阳气升发,增强抵抗力。

不少人坚持晨跑、户外运动,这本来是好习惯,但到了初冬,早晚气温骤降,运动方式也该调整。
天不亮就出门跑步,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尤其是体质偏虚、呼吸系统敏感的人,清晨户外锻炼风险更高。

可以改成中午或下午气温相对高的时候出去走走,或者在室内做些轻柔运动,比如太极、八段锦、拉伸瑜伽,哪怕只是在阳台上晒着太阳伸懒腰,也比强行“燃脂”来得合适。
运动后注意不要立刻脱衣服、吹风,汗湿的内衣也要及时更换,否则容易寒从汗入,诱发感冒或风湿。

很多慢性病的发作,都和冬天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冬季宅家时间长,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变慢,静脉曲张、下肢浮肿的问题就开始显现。
还有人因为天冷懒得喝水,结果尿少、口干,甚至尿路感染频发。
天冷了,洗澡时间也变短,有些人甚至一周一次,皮肤干痒、脱屑、湿疹就跟着来。尤其是中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冬季瘙痒会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
可以用点含甘油或神经酰胺的润肤露,洗澡后趁皮肤未干擦一层,效果更好。
饮水方面,别等口渴才喝,多用温水、淡茶代替冷饮,也能缓解鼻咽干燥。

立冬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是身体准备过冬的起点。
养生的重点不在于“补”,而在于“藏”。藏住阳气,藏住情绪,藏住体力,才是对抗寒冬、减少疾病的底气。
每年冬季,总有一些人突然心梗、中风,旁人说“前几天还好好的”。立冬之后,身体的隐患开始暴露,免疫力也在悄悄下降。

这个时候多一分准备,少一分侥幸,就可能避免一次严重的健康危机。
不是非得等到生病了,才想起该保暖;也不是等到阳气耗尽了,才后悔没早点养藏。
立冬之后的每一天,都是在为来年积蓄底气。养好这个冬天,来年少跑医院,就这一个道理。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晓峰,李刚.立冬节气与中医“养藏”思想的临床实践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9):34-36.
[2]胡慧琴,王林.冬季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102-105.
[3]宋丽华,周建伟.慢性疾病患者冬季膳食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0):87-90.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