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报道,自从OpenAI掀起生成式AI的全球热潮,中国AI新创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然而,随着资本热潮逐渐退却,中国AI产业正面临严峻的商业化考验。
比如曾经的独角兽企业、被誉为AI四小龙云从、商汤、旷视和依图科技为例,这四家曾被视为中国AI崛起的代表,如今却都深陷经营困境。
据云从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仅为人民币3,700万元,同比减少31%,而亏损却高达1.2亿元,是营收的三倍。2024年,云从全年亏损扩大至6.96亿元,员工人数也从801人缩减至453人,核心研发人员减少了一半。
商汤科技的市值从巅峰期的3,200亿港元暴跌至500亿港元左右。尽管2024年营收达37.72亿元,同比增长10.8%,但亏损仍高达43.06亿元。生成式AI业务贡献了超过60%的收入,但高研发和营运成本使其毛利率仅为42.9%,远低于传统软件企业。
旷视科技在申请上市过程中一波三折,多个业务部门被裁撤,研发支出收紧。据外媒报道,旷视正在进行组织与人员的“优化”,并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
而依图科技自2020年以来,其医疗影像AI业务难以实现规模化盈利,加上研发投入过高,亏损持续扩大。
过去十年,商汤、旷视、云从和依图被叫做 “AI 四小龙”,资本热的时候,它们估值都超千亿。可这几年,它们全掉进亏损坑里。2024 年,商汤科技营收 37.72 亿,净亏 43.06 亿;云从科技营收 3.98 亿左右,净亏 5.9 - 6.8 亿;旷视科技 2024 年营收增长远没达到预期,还亏了 5 亿;依图科技也不再是 AI 行业主流了。
“AI 四小龙” 神话破灭,主要是商业模式不行。一开始,它们打着 “通用 AI 平台” 的旗号,说能在各种场景用,结果实际都陷在定制化项目里。人力成本占总收入 70% 以上,成了特别费人工的定制工程服务公司。
资本追捧的 “模型参数规模” 和 “算法优势”,因为没有落地应用场景,根本没用。AI 基础技术很难直接赚钱,光靠 PPT 包装的 AI 公司,在市场竞争里根本撑不住。
这几家公司主要靠 To G 业务,像智慧城市、智慧安防这些政府市场,营收占比很高。但这种业务技术门槛不高,想进市场却很难。长期依赖下去,容易丢掉核心竞争力。
其实 “AI 四小龙” 当年的风光,就是 AI 资本热炒出来的虚假繁荣,是技术创新节奏和资本投机节奏错配搞出来的。光靠炒作资本神话和技术狂热,会阻碍 AI 真正的价值创新。
总争论 AI “有没有用” 没啥意义。现在 AI 常被当成 “偷懒工具”,弄出一堆信息垃圾,还影响政府公信力。“有用” 是人的主观判断,“有价值” 得看能不能赚到钱,没客户愿意掏钱的 AI 创业,就是烧钱浪费时间。
不过,中国式 AI 虚假繁荣被戳破,反而是好事。这能让 AI 行业重新思考价值,开启新发展阶段。
国内 AI 企业总依赖 B2B 业务和高度定制化项目,这才是它们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和美国企业比,国内 AI 公司更盯着对公部门招投标,跟央国企合作,可这些客户压价厉害。为了拿项目,企业只能降价,根本没法靠扩大规模赚钱。
现在,垂直领域的 AI 成了企业突围的方向,像医疗、教育、金融这些场景都有机会。百川智能主攻医疗,阿里用通义灵码进入 AI 编程教育,云从则聚焦金融、能源、制造和智慧城市。但开发垂直领域 AI 不简单,成本高、训练时间长,还得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总的来说,国内 AI 产业的泡沫正在加速破灭,行业大洗牌已经开始。2025 到 2030 年,是 AI 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云从、商汤、旷视和依图科技在面临盈利困境以及体现产业洗牌加速方面的实际案例:
云从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尤其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等领域有诸多应用案例。然而,其2024年营收创上市以来新低,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八年超45亿元,且未达预期营收,2025年转亏为盈目标成泡影。
目前最糟糕的情况是,云从科技的业务看起来有点全线溃败的意思。在智慧金融这些领域,它被一堆竞争对手追着打。为了能拿到项目订单,只能拼命压价,把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一降再降,利润空间被压得越来越小。就拿银行的智能客服项目来说,云从科技要和其他 AI 公司抢生意,没办法,只能用低价方案去竞标。
在泛 AI 领域和其他业务上,收入倒是有 1.48 亿元,同比增长了 136.10% ,占总业务的 37.28%,是所有业务里唯一增长的。但尴尬的是,毛利率只有 19.70%,比主营业务的毛利率低太多了。
智慧治理业务这边,收入 1.44 亿元,同比下降了 57.86% ,占比 36.27%,毛利率 35.08%,同样没达到主营业务的毛利率水平。
智慧金融、智慧出行和智慧商业这几块业务,毛利率看着还不错,分别有 66.41%、57.32% 和 44.90% 。可问题是收入一直在降,而且在主营业务里占比也不高,分别只占 12.63%、8.45% 和 5.26% 。
说到底,云从科技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主营业务毛利率低,还比不过竞争对手。买别人的软硬件来用,也把毛利率拉低了,再加上业务结构不合理,导致整体盈利特别困难。
稍微有点做生意经验的人都能看出来,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进入产业洗牌期了。以后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向头部大企业集中,要是中小企业不能赶紧做大做强,或者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迟早得被淘汰。云从科技规模不算大,和那些头部企业比起来,不管是资金实力,还是技术研发投入,都差了一大截。人家大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上砸了好多钱搞研发、拓展市场,云从科技在竞争中压力山大,必须得赶紧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不然真的很危险。
现在云从科技主要靠减员降薪来省钱。2024 年研发费用 4.72 亿元,同比减少了 18.27% 。员工总数从 801 人减少到 453 人,裁员比例高达 43.44% ;研发人员从 467 人减到 228 人,裁掉了一半还多,比例达到 51.18% 。
研发人员的工资也少了很多,虽然平均薪酬只是小幅度下降,但这么大规模裁员,肯定会影响技术创新能力。而且要是走掉几个核心技术人员,公司的竞争力也会跟着受影响。
云从科技把业绩不好归结于产品组合和客户结构调整,但实际上,它是被新兴企业、“AI 三小龙” 还有互联网巨头挤得没地方了。而且公司也没及时调整技术路线,自家的 “从容大模型” 在落地应用和商业化方面也没做出什么成绩。在算力、数据、算法和应用场景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
眼下,云从科技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不过好在整个行业还在快速发展,机会还是有的。只要能抓住一个机会,再把产品体系好好优化,调整好客户结构,说不定就能扭转局面。
商汤科技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也确实有一些成果;但其研发费用逐年攀升,2022年商汤科技的研发开支为40亿元,占收入的比例高达86%。其最大问题是,尽管商汤科技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在将技术落地上做得不好。
其业务涉及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等好几个领域,不过在部分领域,把业务想法变成实际赚钱的买卖,进度有点慢。就拿智能汽车领域来说,商汤科技虽然推出了相关产品和解决办法,但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又特别复杂,产品在市场上没卖出去多少,收入也没怎么增长。
从 2018 年开始,商汤已经连续 7 年亏损了,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亏了 545 亿元。2024 年这一年,就净亏损了 43.07 亿元。他们在研发上花了不少钱,2018 年到 2024 年,累计投入了 204.45 亿元,2024 年一年就投了 41.32 亿元。
商汤的老本行也不太行了,靠视觉 AI 起家的这个业务,在 2024 年大幅下滑了 39.5%,智能汽车的收入也减少了 33.2%。早在 2022 年,智慧城市和智能商业这两大业务,加起来的营收相比上一年,跌了超过 30%。
在智能驾驶这块,商汤的绝影产品,得跟百度、华为这些大公司竞争。而且现在很多车企都自己研发相关技术,留给第三方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另外,商汤在硬件核心技术方面不太强,很容易被其他公司替代。
生成式 AI 业务虽然有增长,但在国内大模型市场里,占的份额反而变少了。目前主要靠给企业定制服务赚钱,商业模式比较单一,跟 OpenAI 那种面向个人用户订阅收费的模式比起来,还得多想想其他赚钱的路子。
2024 年,商汤有 69.74 亿元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而且账龄越来越长,超过 3 年的欠款,从 2023 年的 15.42 亿元涨到了 2024 年的 38.21 亿元。因为很多客户是公营机构,预算有限,付款周期特别长。
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这个领域,商汤科技要和旷视科技、依图科技这些同行竞争,竞争非常激烈。而且百度、阿里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也都开始做人工智能视觉业务了。这些大公司有钱、有技术,数据资源也多,在市场上特别有优势,这让商汤科技这样的企业压力越来越大,整个行业的资源慢慢都集中到头部企业那边去了。
旷视科技在人工智能这块投入可不小,运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它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安防、物流这些竞争超级激烈的领域,想扩大市场份额,实在是太难了。
再说说它自身的问题。虽然手握不少专利,但专利转化效果很差,专利授权带来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 3%,说明它在把专利转化成实际收益、和产业协同赚钱这方面能力不行。另外,它太依赖政府订单了,现在政府项目的利润越来越薄,还因为数据泄露的事儿,被暂停了合作。当初采用的开源策略,结果导致市场上冒出一堆竞争对手,连在金融身份认证领域的市场份额都开始往下掉。
从外部环境来看,竞争也特别激烈,被行业巨头们围追堵截。大家打起价格战,整个行业都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局面。而且旷视科技自身的生态建设还有海外市场这块,都存在明显短板,海外营收占比一下子降了好多。
业绩方面,表现也不太理想。2024 年营收增长比预期低很多,还亏了 5 个亿。市场份额不断被其他公司抢走,在新兴市场的开拓速度也很慢,商业模式也不太稳定。
在未来,AI 行业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旷视科技得重新梳理自己的价值链,想办法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才能打破现在的困局。
依图科技成立于 2012 年,当年那可是国内 AI 领域最早一批冒尖的 “独角兽” 企业。一开始靠着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后来慢慢把业务拓展到 AI 芯片、智慧医疗这些领域。它的核心业务不少,像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医疗服务,还有 AI 芯片研发。但这几年,因为商业化一直不太顺利,加上市场竞争太激烈,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行业地位大不如前。特别是它主打的 “芯片 + 算法” 技术路线,在市场上没打开局面,公司的资金状况也越来越差,到 2024 年之后,基本就退出主流竞争舞台了,现在只能在医疗影像这些细分领域,接一些定制化的服务单子。而且公司团队规模大幅缩水,好多核心人才都走了,已经从 AI 行业的第一梯队掉队了。
想当年,依图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那也是响当当的名字,在医学影像这块也提前做了不少布局。可市场竞争实在太残酷了,再加上公司自身发展策略调整,只能开始缩减业务。就拿医学影像业务来说,专业的医疗科技公司和那些大型科技巨头都在抢这块蛋糕,依图科技的市场份额被一点点挤压。为了节省开支,公司还裁撤了一些业务部门,这么一来,收入也跟着少了。
因为一直不怎么赚钱,市场也打不开,依图科技的资金链特别紧张。为了能继续运营下去,只能到处找投资人拉融资。但这两年资本市场环境也变了,想拿到钱越来越难。没钱的话,技术研发没法推进,市场也拓展不了,公司陷入了恶性循环,盈利更是遥遥无期。
依图科技现在的处境,其实就是人工智能行业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这行业正在经历 “大洗牌”,技术不行、竞争力弱的企业,慢慢就被淘汰了。依图科技曾经也是 AI 行业的明星企业,最后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这也说明,现在人工智能行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只有那些技术够硬、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在这片红海里站稳脚跟。
盈利困境原因
AI 技术更新换代特别快,企业想在这行站稳脚跟,就得砸大把钱搞研发。像开发新算法、训练模型,还有招顶尖人才,每一项都要花不少钱。就说训练一个厉害的大语言模型,不仅得有超强大的计算设备,还得用海量数据,这一通操作下来,成本高得吓人。
现在国内 AI 市场太火了,科技大厂、新成立的小公司都往里挤,竞争特别激烈。大家都想多卖点产品、多占点市场,就只能降价促销、给客户各种优惠。这么一来,企业能赚到手的钱就少了很多。
虽然 AI 技术听起来特别厉害,好像能在很多地方派上用场,但真要把它变成能赚钱的产品,难度不小。有些 AI 解决方案用在实际场景里,效果没达到预期,或者没办法很好地和现有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客户用着不满意,自然就不愿意买单。
产业洗牌加速原因
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强的企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它们能不断推出更先进、更好用的 AI 产品和服务,而那些技术不行的企业,慢慢就跟不上节奏,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一开始,AI 行业特别火,资本大量涌入。但现在,投资人变得更冷静、更理性了,他们更看重企业能不能真正赚到钱,有没有好的发展前景。要是一家企业没有清晰的赚钱模式,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想从投资人手里拿到钱就难了,这种情况就加快了行业的洗牌。
政府也开始加强对 AI 产业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市场。这就提高了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那些不符合政策要求,或者有违规行为的企业,要么得整改,要么就得退出市场。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