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通讯录里,躺着多少早已‘死去’的社交关系?”2025年2月,微信上线“可一次性删除所有单向好友”功能。48小时内,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787万。评论区两极分化:“终于不用再当‘舔狗’了”“万人通讯录门槛太高,求普及!”。这场更新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暴露当代社交的“水分”与焦虑。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新功能仅对“好友数量达到10000人上限”的用户开放。添加第10001位好友时,系统提示:“通讯录已满,建议清理单向好友”。腾讯客服称,此举旨在优化社交效率。操作流程分为五步:微信PC版或手机端进入「通讯录管理」;点击「推荐删除人」,系统自动筛选“单向好友”;查看备注信息(如“最后联系时间”“无聊天记录”等);支持“一键删除”或分批操作(每次5人);系统提示“单向好友已全部清除”。
此前用户依赖第三方软件或群发消息检测“单删”。新功能通过分析互动频率、设备记录等数据,直接标注“添加三年未聊天”“对方已停用账号”等理由。网友“社畜小李”晒出截图,一次性删除57名“僵尸好友”:“以前检测要几小时,现在五分钟搞定!”。用户“安然”感慨:“再也不用担心被屏蔽的人窥探朋友圈了!”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质疑声同样存在。网友“小红”认为:“普通人好友不到2000,这功能形同虚设!”。功能仅限通讯录满额用户使用,无法日常检测单删好友,被批“治标不治本”。
微信好友数象征社交资本,催生大量“点赞之交”。新功能切割冗余关系,回归“质量优于数量”的本质。“单向好友”是社交权力不对等的产物——对方删除你,仍占据你的通讯录。此次更新将“被删除者”的知情权前置,未实现“双向删除提醒”,但迈出关键一步。超60%的用户因“害怕被删”不敢清理好友。系统推荐降低决策成本,缓解“删好友=伤感情”的心理负担。
未来社交管理或走向更精细化。推出“年度免费检测”服务,惠及所有用户;被删除时自动通知,减少“猜疑链”;按互动频率自动分组,如“亲密好友”“工作伙伴”;清理好友同时释放缓存,解决手机卡顿痛点。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按下“删除”键,清理的是列表,重塑的是社交边界。真正的“好友”不在数量,在“好久不见,别来无恙”的温度里。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