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建成至今已19年,为啥不换国产车头,还在用美国车头?

青藏铁路这条线从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到现在,已经跑了19个年头。它不光是中国工程史上的一块硬骨头,更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生命线,运送旅客超3亿人次,货物也堆成了山。

可每次看到格尔木到拉萨这段的火车头,还是那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NJ2型柴油机车,总让人纳闷:咱们高铁技术全球领先,为什么还不全换成国产的?

​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最高唐古拉山口超过5000米。那地方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柴油机车靠烧油产生动力,缺氧就等于火烧不旺,功率直线下降。普通的机车上去,牵引力不够,爬坡都费劲。

更别提冬天零下40度的低温,夏天紫外线强风沙大,这些极端条件对机车材料、冷却系统和整体稳定性都是考验。

2001年格尔木到拉萨段开工时,国家急着通车,政治经济意义重大,当时国产高原机车技术还没完全成熟。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了两台东风8B型“雪域神舟”样车,2002年下线,2003年在海拔2900米到4576米的地方做了功率修正和防寒试验,2005年还成功牵引试验列车翻过唐古拉山,证明国产有潜力。

但铁道部考虑到时间紧、风险高,最终在2004年选择了通用电气的NJ2型,签下78台订单,总价2.64亿美元。这些机车专为高原设计,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和交流传动技术,能在低氧环境下保持较高牵引性能,功率4500马力,最大牵引力620千牛。首

批3台2006年1月运到天津港,在格尔木车间做了冬季性能试验,包括低温启动和长坡制动,结果各项指标达标。

从那以后,NJ2成了格拉段的主力,客运用三机或双机重联,货运也多用它。

选进口货不是没道理,经济账得细算。青藏铁路不是普通线路,运营中断一次,影响的不仅是运量,还有西藏的物资供应和社会稳定。NJ2经过全球验证,在类似复杂环境跑过,故障率低,平均可靠性里程达38万公里。

初期运行时确实出过问题,比如2006年到2007年,18台机车累计150万公里,发生16个重大质量问题,包括扫石器松动、冷却器故障、减震器断裂等,其中6个是设计制造原因。

铁道部和通用公司协商改进,所有改造2007年11月底完成,之后故障率逐年降。

相比之下,如果全靠国产起步,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难保稳定。采购NJ2初期成本高,每台超1000万元人民币,但长远看,维护频率低,零件耐用,运营成本省下来不少。

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机务段配属这些机车,维修体系建得完善,供应链稳,换掉不是说换就换,得考虑转换风险和经济损失。

当然,国产机车也没闲着,这些年进步飞快。

中国中车集团从2007年起加大投入,研发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2010年首批下线,在青藏线试跑,从格尔木起步爬昆仑山,性能稳定。

HXN3功率也4500马力,牵引力接近NJ2,还优化了排放,用混合动力模块辅助柴油,油耗低。

到2019年7月,5台HXN3驶入格尔木机务段,标志国产开始分担格拉段客货牵引任务。现在已投用36台,每日12对列车用它拉,运行可靠。

但主力仍是NJ2,因为全线替换需要时间,测试适应期长。国产在节能环保上更有优势,随着环保要求提高,HXN3减少了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

青藏铁路暑运刚收官,客流高位运行,国产机车在其中出力不少,让人看到希望。

为什么19年还没完全换?一方面,NJ2的运维体系太成熟了,零件供应、维修流程优化多年,贸然全换,系统转换成本高,运营中断风险大。另一方面,高原环境对机车要求严苛,国产虽赶上,但要全面验证稳定性,得一步步来。青藏铁路不是实验室,安全第一。

西宁到格尔木段2011年电气化,用和谐1D型电力机车,时速160公里。格尔木到拉萨段2022年启动电气化,投资148亿,1136公里,站场升级,但到2025年7月,还在推进中。

电气化后,电力机车更环保,拉力大,柴油机车会逐步退役,国产电力机车如CR200J“复兴号”已在西格段用上,2023年起跑动车组。

未来,全线电气化,国产主导是趋势。

​国产机车会越来越多,成为中国铁路的新名片,但过程需要耐心,不是一蹴而就。

​参考资料

青藏铁路最新消息! 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科技   车头   青藏铁路   美国   格尔木   机车   拉萨   电力机车   牵引力   柴油   高原   功率   铁道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