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112-w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在遭受伊朗导弹直接打击后,正在以科学家特有的理性和坚韧面对重建挑战。这起发生在2025年6月15日凌晨的袭击事件,不仅摧毁了50多个世界级研究实验室,更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研究在地缘政治冲突中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根据《自然》杂志发表的重建报告,两枚伊朗导弹精确击中了位于雷霍沃特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造成约24亿新谢克尔(约51亿人民币)的直接损失。这些被摧毁的实验室原本正在进行着从癌症治疗到作物改良的前沿研究,其中包括多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科学项目。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所长阿隆·海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袭击不仅是对以色列科学的攻击,更是对全球科学合作事业的直接挑战。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袭击发生在凌晨时分,校园内没有人员伤亡,但许多住在校园内的科学家和学生的家庭住宅也受到了冲击波的影响。
这起袭击事件是2025年6月以色列与伊朗"12天战争"期间的一个重要节点。根据公开信息,伊朗此次大规模报复行动是对以色列此前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空袭的直接回应。伊朗方面发射了超过150枚弹道导弹和100多架无人机,目标包括以色列的军事和科研设施。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损失具有深远的全球影响。该研究所在过去几十年中培养了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研究成果直接催生了治疗癌症、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研究所的植物科学家在改造作物以改善营养和抵御害虫方面取得的突破,对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这次前所未有的打击,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展现出了科学界特有的应对危机的方式。海因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专门研究压力和压力恢复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他坦言科学家们最初的情绪是震惊、悲伤和沮丧的混合体,但这很快被基于重返工作决心的动力和希望所取代。
国际科学界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也颇为积极。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发来了团结和友谊的信件,一些机构甚至表示愿意在魏茨曼重新站起来之前暂时容纳其研究活动。这种国际合作精神证明了全球科学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相互支持的传统。
重建工作已经在校园内全面展开。研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协调资源的共享使用,确保所有实验室都能获得所需的研究服务。许多原本独立运作的实验室现在需要共享设备和空间,这种合作模式虽然是被迫的,但也为科学研究的跨学科合作创造了新的机会。
对于那些因安全考虑而离开以色列的国际学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魏茨曼的研究生院正在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保持研究和教育的连续性。这种对人才培养的持续关注体现了该机构对长远发展的信心。
海因在谈到未来展望时表示,他相信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吸引和招聘人才的能力不会动摇。相反,他认为许多科学家将继续将魏茨曼,并最终将整个地区视为致力于拯救、维持和改善生命的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这次事件也突显了科学研究在现代冲突中的复杂地位。一方面,科学研究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攻击目标;另一方面,科学的普世价值和国际合作本质使其能够超越政治分歧,成为和平与理解的桥梁。
海因在文章结尾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他期待着以色列科学家能够自由地与伊朗科学家合作,为该地区和人类造福的那一天。这种对科学合作的坚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体现了科学界对知识无国界理念的坚守。
随着中东地区停火协议的达成,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重建工作将继续进行。这个过程不仅是物理设施的重建,更是对科学精神和国际合作理念的重新确认。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