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9日),2025年长达30天的三伏天正式画上句号。
从“出伏”(8月19日)到秋分(9月23日),这一个多月是下半年尤为特殊的时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夏日无病三分虚”,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
从“出伏”到秋分的这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较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凌晨睡觉就需要盖被子保暖了,身体就怕“一冷一热”。
不过,出伏也并不意味着暑热就此终结。国家气候中心在8月最新通报中确认,受持续厄尔尼诺事件影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将出现阶段性高温,黄淮、江淮等地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地区仍可达38℃以上。
未来10天(8月16-25日),江南、江淮、江汉东部、黄淮仍多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超过40℃。
很多人可能会问,今年秋老虎到底来不来?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凉快?民间又为何说“最怕出伏晴”?接下来,就跟大家好好唠一唠。
(1)出伏后还会热吗?今年的“秋老虎”会来吗?
按照常理,处暑和出伏应是暑去凉来的转折点,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并不会马上凉爽,还得当心“秋老虎”发威。
所谓“秋老虎”,是指出伏后短时间回热到35℃以上的天气,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候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秋老虎”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有时还会去而复返。清代的《清嘉录》总结说:“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说的就是处暑后,还会热上十八天左右,然后就凉快了!
因为根据古人的经验,“秋老虎”带来的暑热天气一般要维持半个月以上,但总的来说空气湿度大减,昼夜温差开始增大。
秋老虎出现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步南移,但又短暂北抬。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日照强烈,从而形成高温天气。秋老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有时还会去而复返,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长则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短则一周左右。
从常年来看,出伏后,副热带高压虽说开始减弱,但还会时不时发力。
一般要等到9月下旬,随着冷空气频繁南下,副热带高压彻底南退,天气才会真正凉爽下来。
不过,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出伏后,早晚温差会逐渐增大,到8月底至9月初,天气就真正的凉爽下来了,像华北、东北等地,冷空气活动相对频繁,能更快地赶走暑气。
可长江流域的高温,可能会延续到9月中旬,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秋老虎发威时,气温常常居高不下。
华南地区由于纬度低,高温天气甚至可能持续到10月才能慢慢转凉。
就今年而言,国家气候中心已经明确表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将出现阶段性高温,黄淮、江淮等地高温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地区仍可达38℃以上。
从目前的天气预报来看,未来10天,江南、江淮、江汉东部、黄淮仍多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超过40℃。
所以,今年“秋老虎”不仅会来,而且还是来势汹汹,大家还要继续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2)今年什么时候才会凉快?
一般来说,出伏后大约一个月左右,气温会逐渐转凉,具体时间因地域而异。南方地区可能要等到白露时节(9月7 - 9日),北方地区则可能更早。
从节气的角度来看,处暑(8月23 - 25日)之后,暑气渐消,但这并不意味着天气会立刻凉爽,秋老虎可能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来捣乱。
白露过后,天气才会真正开始转凉,早晚的凉意会更加明显。
当然,具体的凉快时间还得看当年的气候情况和天气变化。
比如,如果当年冷空气活动频繁,或者有台风来袭,那么天气可能会提前凉快下来。
反之,如果副热带高压持续强盛,那么炎热天气可能会持续更久。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预测,2025年不同地区闷热潮湿天气缓解的时间如下:
北方地区:预计8月下旬至9月上旬,随着冷空气活动增强和副热带高压南撤,闷热天气将明显缓解。北京、天津等地通常在8月底迎来凉爽的早晚温差。
长江流域:潮湿闷热的桑拿天可能持续至9月中旬,但9月初开始会有阶段性降温,尤其台风活动可能带来短暂缓解。上海、武汉等地的体感温度会逐步下降。
华南地区:由于海洋性气候影响,高温高湿可能延续至10月初,但9月下旬后极端闷热天数将减少,需关注台风带来的降温和降雨。
大家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大致了解天气转凉的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以便及时调整生活和出行安排。
(3)为何说“最怕出伏晴”,有啥预兆?看农谚咋说
在民间,有“最怕出伏晴”的说法,这句农谚蕴含着老祖宗们的智慧,说的是就怕出伏当天是大晴天,这也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也对未来的天气和农事有着一定的预兆。
①出伏晴,热死牛!
如果出伏这天是晴天,那么接下来的天气可能会非常炎热,甚至能把牛热死,这形象地说明了秋老虎的威力。
出伏后本应逐渐凉爽,但晴天意味着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的热量多,再加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温很容易回升,形成高温天气。
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下,不仅人会感到不适,牲畜也会备受煎熬,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农作物可能会因为高温缺水而生长不良。
②出伏晴,旱死河边铁马根!
这句农谚表示出伏晴天预示着后续降水稀少,天气干旱。河边的铁马根生命力顽强,通常生长在水源附近,但如果出伏后一直是晴天,干旱严重,连河边的铁马根都可能被旱死,更不用说其他农作物了。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③出伏晴,冬雪少!
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出伏晴可能暗示着整个秋季的降水都比较少。而秋季降水少,冬季降雪也可能会相应减少。
因为降水和降雪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秋季水汽不足,冬季也就缺乏形成降雪的条件。
冬雪少对农业也有不利影响,一方面,冬雪可以为农作物保暖,防止冻害;另一方面,春季雪水融化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分,促进生长。
如果冬雪少,农作物在冬季可能会遭受冻害,春季也可能会面临缺水的问题。
以上这些都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是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可全信!因此如果你家乡出伏当天就算是大晴天,也不用担忧!比如我家乡,出伏就是大晴天哦!你们家乡呢?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