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超级工程有多牛?香港8成用水源于它,彻底改变香港命运

文 | 青茶

前言

在很多香港人的记忆里,“北水”早已不只是自来水,而是一条跨越地域与时代的生命纽带。

谁能想到,如今高楼林立的香港,曾经也为了一桶清水彻夜排队?

六十年前,一场严重水荒几乎让全城陷入危机,而来自东江的生命之水,东深供水工程,彻底改变了香港的命运。

六十年来,它输送超300亿立方米清水,撑起了香港八成的用水。

东深供水工程,到底有多牛?

三面环海却要靠北水?

在外人看来,香港三面环海、气候湿润,似乎根本不会缺水。

但事实恰恰相反——它是全球最依赖外来淡水的发达地区之一。

香港的缺水问题,并不是海水太多,而是淡水太少。

从地理结构上看,香港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适合建高楼,却不适合蓄水。

地下水资源贫瘠,没有像长江、珠江那样的大河可以依托。香港的水源几乎全靠“老天赏饭吃”,依赖降雨补给。

可是降雨的“脾气”很怪——每年有超过2000毫米的降水量,却高度集中在春夏季节。

暴雨来时水库满溢,旱季来时却滴水难求。没有足够的蓄水设施,雨水只能白白流入大海。

香港的人口密度极高。截至2024年底,香港总人口达753.42万人,而陆地面积仅1114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挤着近6800人。

土地寸土寸金,根本没有空间修建大型水库或调蓄系统。再加上工业、生活、商业用水需求庞大,供水压力巨大。

回望历史,最严重的缺水危机出现在1963年。

那一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水库见底,政府不得不实行极端的限水措施:“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四小时”。

全港350万人陷入恐慌,餐馆关门、工厂停产,甚至有人凌晨起床排队打水,只为存几桶生活用水。

那一年,缺水成为香港人最深的记忆,也成为中国政府心中的痛。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三面环海,为何不直接海水淡化?

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在当年几乎不可能。

中国的第一座海水淡化厂要到1985年才建成,而在上世纪60年代,香港既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和能源支撑。

加上海水淡化的成本极高,以当时的经济条件而言根本无法承担。

也就是说,在那个“水比油贵”的年代,香港面临的不是不方便,而是“生存危机”。

东深供水工程

1963年末,当香港陷入极端干旱、百姓苦不堪言时,国家出手了。

中央决定拨款3800万元,建设一条从广东东江引水入港的生命通道: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也就是后来的“东深供水工程”。

东江支流石马河的流向是从南往北,而要把水送到香港,必须“逆流而上”,实现“北水南流”。

从东莞到深圳的地势落差高达40多米,工程师们不得不采用分级提水的方式,层层抽水,把东江水抬升到雁田水库,再通过重力自然流向深圳水库。

这样一项跨越多个城市、涉及上百公里管线的工程,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

建设者们修建了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闸门、83公里输水渠道,并在1965年3月正式通水入港。

首年供水量达到6800万立方米,是当时香港全部水库储水量的两倍,彻底解决了水荒危机。

然而,东深供水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供水”。

它象征着国家对香港同胞的深情与担当: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候,大陆人民先把自己的水送了出去。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情谊。

随着时间推移,这条供水线不断扩容升级。

经过四次大规模改扩建,年供水能力从最初的6800万立方米提升到如今的24.23亿立方米。

到2025年,东深工程已连续运行60年,累计向香港输送超过300亿立方米清水,相当于两个洞庭湖的容量,支撑起香港近80%的淡水需求。

如今,这条供水线不仅养活着香港,也支撑着深圳超过50%的用水,以及东莞沿线八个镇80%的用水。

要知道,东江流域仅占广东水资源的18%,却支撑了全省31%的人口用水和48%的GDP,水资源利用率高达38.3%,几乎触及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至2022年间,广东遭遇连续三年干旱,东江水量锐减,但供港水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创下年供水超8亿立方米的历史纪录。

即便本地供水紧张,国家仍然坚持“香港优先、不断水”,这背后是一种毫不动摇的承诺:同胞之水,决不能断。

未来的水安全

虽然“北水”依然是香港的主要生命线,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气候变化加剧,单靠东江供水已无法完全满足未来的需求。

为了实现更稳健的供水体系,香港正在积极布局“多源供水战略”。

海水淡化终于迎来了现实突破。

香港的将军澳海水淡化厂一期已经于近年投入使用,日产淡水13.5万立方米,约占香港用水量的5%至10%。

二期工程建成后,日产水量可达27万立方米,足以覆盖约15%的全港用水。

香港政府计划将淡化水作为“战略储备”,在极端干旱或供水中断时发挥关键作用。

香港开始重视再生水利用。通过污水处理与再循环系统,将工业冷却水、道路清洗水、园林灌溉水进行回用,减轻对淡水的依赖。

比如沙田和将军澳地区的中水系统,已经能满足部分工业用水需求。

香港还在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利用新城区建设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储水设施,把暴雨季节的雨水储存起来,在旱季释放使用,这在新界和启德发展区已有试点。

而在更宏观的层面,粤港合作也正在升级。

广东、深圳、香港三地正在探索建立区域供水安全协同机制,不仅在调水方面协调,更在水质监测、生态修复、节水技术上协同创新。

未来,这条跨越山河的供水线,可能不再只是“输水通道”,而是“智慧水网”,实现实时调度与生态平衡共赢。

可以说,从当年的“救急工程”到如今的“生态命脉”,东深供水工程早已超越了工程意义,成为粤港深合作的象征。

它让香港的水龙头永不干涸,也让整个粤港湾区的未来更加坚韧、安全和可持续。

结语

东深供水工程,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组合,更是一条连结命运的纽带。

它让香港走出了缺水的困局,让几代人得以安心生活;它让“北水南流”成为时代传奇,也让世界看到中国速度、中国温度。

六十年来,东江水从未停歇,哪怕是旱灾、风暴、经济波动,它都在默默奔流。

那一江清水,不仅滋润着香港,也浇灌着同胞之间的深情厚谊。

未来,当香港的海水淡化厂投入更多运行,当再生水利用系统日趋完善,“北水”或许不再是唯一依靠,但它永远是最温暖的底色。

因为那不仅是一条输水管道,更是一条从祖国心脏流向香港的爱之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香港   中国   命运   工程   东江   粤港   水库   深圳   淡水   干旱   广东   水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