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贝又因预制菜站上了舆论风口,这次的导火索是一家新公司的成立。
深圳市玉华美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从工商信息来看,这家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
经营范围明确包含“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食品互联网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
而股东名单里,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直接持有95%股权,剩下5%由合伙企业持有。
这是西贝要“光明正大”做预制菜的信号?
消息刚传出来,网上的吐槽声就没断过。
有人翻出之前的旧账,有人直言“还是老问题没解决”。
其实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大家对西贝的不满,从来不是“用了预制菜”这么简单。
毕竟现在外卖、速食里到处都是预制菜,没人真的排斥这种高效的餐饮模式。
真正让人不舒服的是,花着人均百八十块的钱,却连“吃的到底是不是预制菜”都不知道。
谁也不想掏着现做菜的钱,吃着提前加工好的半成品,还被蒙在鼓里。
西贝和预制菜的纠葛,从今年9月份开始。
当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吐槽,说自己和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
还质疑“卖这么贵却不提前说明”,甚至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面对质疑,西贝的第一反应不是解释,而是强硬反驳。
创始人贾国龙直接放话“要走法律程序起诉”,强调“西贝用的不是预制菜,是中央厨房的半成品”。
为了证明自己,西贝还公开了13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甚至开放后厨让顾客参观。
可消费者看了这些操作,反而更不买账。
有人去后厨看到,厨师拆开袋装烤鱼直接扔进烤箱。
还有保质期12个月的“现熬鸡汤”、24个月的“新鲜西兰花”。
这些和大家理解的“现做”差得太远。
更关键的是,西贝的定价并不低。
随便点一份烤羊排、一道莜面,再加上两个小菜,人均就要一百多。
花这个钱,消费者自然期待“现炒现做的烟火气”,就算用了半成品,至少得说清楚吧?
可西贝一开始没做这件事,反而先急着反驳,这才让争议越闹越大。
后来西贝虽然道歉了,说要“把部分中央厨房预制的工序转到门店”。
比如儿童餐的食材尽量在门店处理,但之前的操作已经让大家心里有了疙瘩。
而且很少有人知道,西贝其实早有做预制菜的想法。
2019年就推出过羊蝎子预制菜,后来还搞了“贾国龙功夫菜”,主打家庭预制菜场景。
只是后来因为争议慢慢停了。
这次新成立公司,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期待新产品”,而是“这次会说清楚吗”?
毕竟之前西贝还试过换logo,把“莜面村”改成“我从草原来”。
红白配色换成白绿,想打造“绿色健康”的形象。
可这些表面功夫,远不如一句“这道菜是预制的”来得实在。
更有意思的是,西贝自己也面临成本压力。
之前贾国龙在采访里说过,西贝的成本结构里,原材料占30%,人工占30%,房租占10%。
税收还要6%-8%,今年上半年西贝的净利率甚至不超过5%。
用预制菜确实能降成本,这一点大家都理解,但理解不代表能接受“被隐瞒”。
成本高可以解释,定价高只要值也能接受,可“不告知”就是把消费者的知情权抛到了一边。
同样是用预制菜,另一家连锁餐厅萨莉亚却完全是另一种境遇。
中午12点的北京蓝色港湾,萨莉亚的店里总是坐满了人,就算要排20分钟队,也有人愿意等。
14元的肉酱意面、18元的香烤蜗牛、20元的帕尔马火腿,这些菜品的价格十几年没怎么涨。
就算大家都知道“蜗牛是速冻的、蘑菇汤是预制的”,也没人觉得不舒服。
20块钱的帕尔马火腿
萨莉亚的关键,在于“不隐瞒、够实在”。
它从一开始就没把“预制菜”当忌讳,甚至不回避自己的成本控制方法。
如今18块钱的香烤蜗牛
比如萨莉亚在日本培训时,会精确计算“服务员不用托盘端菜更快”。
算过用托盘要26.8秒端一盆菜,不用托盘只要18.2秒,所以规定直接用手端。
开够18家店就自建蔬菜农场,开够100家就自己做进口商。
从意大利直接采购西红柿、意面、橄榄油,把原料成本压到原来的一半以上。
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直接反映在菜单价格上。
而且萨莉亚的定价,从来都是“让消费者觉得值”。
比如950ml的红酒,最早卖124元,后来直接降到63元,单杯只卖6块。
22块钱的红葡萄酒
销冠“多利亚肉酱饭”,价格低到能对标两罐可乐。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花高价吃预制菜还被瞒”。
萨莉亚让大家清楚“我花的钱买的是什么”,就算是预制菜,心里也踏实。
15块钱的提拉米苏和20块钱的红酒
可西贝是花百八十块,吃着没说清的半成品,心里难免不舒服。
更难得的是,萨莉亚从2003年进入中国就一直这样。
当时其他洋快餐比如派派思、艾德熊都在搞“高大上”的宣传。
最后却因为不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撤退,而萨莉亚不做广告、不夸海口。
就靠“便宜、实在”活了下来,现在全国开了近400家店,靠的就是“不把消费者当傻子”。
其实很多人对预制菜的态度很明确:不反对,但要知情。
超市里的速冻饺子方便面,外卖里的料理包,大家平时也会买会吃,没人觉得这些东西“不能碰”。
真正让大家反感的,是商家的隐瞒。
明明用了预制菜,却标榜“现做现炒”。明明是半成品复热,却卖着现做菜的价格。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出过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
只有“加热或熟制后可直接吃的预包装菜肴”才算,中央厨房给自家门店送的半成品不算。
可消费者不管这个分类。
在大家眼里,只要不是新鲜现切、现场烹制的,经过工业加工的就算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下,商家更该主动说明,而不是等着消费者发现后质疑。
就像老乡鸡之前被指用预制菜,后来直接用绿、橙、红三色标签标注。
绿色是现做,橙色是半预制,红色是复热预制,消费者一看就明白,争议反而少了。
还有法律层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早就规定。
消费者享有知悉购买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也说过,“餐厅用了预制菜不说明,可能涉及消费欺诈”。
现在预制菜行业发展得很快,有数据说预计2030年,光B端加C端的规模就能到7000亿。
这说明预制菜是趋势,不是“洪水猛兽”。
消费者也不是“不讲理”,大家理解餐饮行业的成本压力。
房租涨、人工贵,用预制菜能提高效率、降低损耗,这些都懂。
但理解不代表能接受“被蒙在鼓里”。
花高价吃预制菜没关系,只要提前说清楚。用半成品也没关系,只要价格匹配。
就算西贝成立新公司是为做预制菜,本身是顺应趋势的选择,没什么错。
但如果还抱着之前的思路,不把消费者的知情权放在心上。
就算推出再多预制菜产品,恐怕也难扭转大家的印象。
毕竟对消费者来说,吃的是饭,更是一份踏实。
把“是不是预制菜”说清楚,让价格和产品匹配,大家自然会用脚投票,谁也不想花钱买“糊涂饭”。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