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小圆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梁鸿教授在一席少年论坛上的分享,这段演讲真的戳中了太多家长的痛点,梁鸿花了好几年时间,走访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多个家庭,写下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非虚构著作。
而她分享的那些孩子的故事,恰恰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明明我们的孩子已经非常非常好了,为什么家长们还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早已在成长路上走了很远,只是我们这些家长,还困在自己的认知里没跟上。


16岁的敏敏休学三年后,努力想要重返校园,这个在创伤中自我疗愈的女孩,用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原谅了曾经家暴她的父母。她明白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困境,却只想要一句真诚的道歉,可这样简单的诉求,在很多家庭里却成了奢望。
家长们总觉得自己付出了时间、金钱和精力,打一下骂几句没什么,孩子不该记仇,却忘了孩子说出创伤时,是在渴望被看见、被理解,敏敏曾在绝望中服药自杀,被抢救回来后,父亲非但没有安抚,反而冷嘲热讽,觉得她只是“闹脾气”。

这种不自知的伤害,源于家长们根深蒂固的权威心态,也来自千年传承的文化惯性,我们总习惯用“为你好”包裹自己的控制欲,却忘了沟通的本质是平等对话,不是单向说教,就像心理学中的“情感账户”理论说的,只关注物质供给而忽视情感回应,只会让孩子的“情感账户”不断透支。
小圆觉得,家长向孩子道歉从来不是示弱,而是对孩子感受的尊重,当爱变成了孩子感受不到的压迫,当关心变成了伤人的话语,亲子间的信任便会慢慢崩塌,而这种沟通的失语,只是家长焦虑的冰山一角,更深层的问题,还藏在家庭角色的失衡里。


雅雅曾是成绩稳居前列的优等生,进入重点高中后,因无法承受竞争压力而休学,在她的家庭里,妈妈是过度牺牲的弱者,把所有情绪都倾泻在孩子身上,爸爸则是沉默的缺席者,只会用简单的操控代替关心。
这种角色失衡的家庭模式,让雅雅在崩溃时得不到任何有效支撑,甚至产生了“自己是家庭负担”的念头,梁鸿在调研中发现,医院里陪同孩子就诊的大多是满面憔悴的母亲,父亲的身影寥寥无几。

超过60%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一小时,他们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母亲,却忘了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性格塑造、理性思维培养至关重要,当母亲独自承担起所有教育压力,既会让自己陷入失衡,也会让孩子在过度关注中喘不过气。
雅雅观察到自己住最大的卧室,爸爸住次卧,妈妈住客厅的沙发床,这种空间分配恰恰折射出家庭关系的扭曲,家长们总以为把最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就是爱,却忽略了家庭角色的完整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撑。


吴用喜欢数学的美,渴望在学习中保持创造力,却被母亲要求拼命刷题,只为考上顶尖学府;沈春的儿子有出色的写作才华,却因不符合高考作文模板而得分偏低,最终高考失利。
家长们总在焦虑孩子的成绩、排名、升学路径,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让孩子学钢琴要考级,学运动要获奖,连游玩都要写游记,所有的培养都被贴上了功利的标签。这种窄化的成功观,让优等生在成绩下滑时崩溃,让有独特天赋的孩子被忽视。

就像张雪峰式的功利教育观,把教育简化为“投资回报”,却扼杀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沈春在孩子出国后才幡然醒悟,国际学校的老师告诉她“你的孩子非常优秀”,这句话戳醒了沉浸在焦虑中的她。
其实孩子的成长有无数种可能,考上顶尖学府只是其中一条路,可家长们却被社会编织的“成功轨迹”困住,觉得偏离轨道就是失败,这种对成功的狭隘认知,让我们看不见孩子的闪光点,只盯着他们的“不足”,焦虑也随之而来。

梁鸿在演讲结尾引用了雅雅的话:你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有不被定义的自由,别吹灭那光,这些在困境中努力自救的孩子,用他们的坚韧和思考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有向上的力量,他们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优秀、更强大。
家长们的焦虑,往往源于沟通的失语、角色的失衡和成功观的窄化,我们总用自己的经验框定孩子的未来,用权威压制孩子的心声,用单一标准评判孩子的价值,却忘了成长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家庭不是完美的避风港,但可以成为共同成长的训练场,家长不必追求完美,只需放下焦虑,学会倾听、学会参与、学会包容,孩子的光,是他们的天赋、勇气和独特性,也是他们对世界的善意和思考,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吹灭这束光,而是守护它、滋养它。
当我们学会用多元的视角看待成功,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用完整的家庭角色支撑成长,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真的非常非常好,而那些不必要的焦虑,也会在理解与陪伴中慢慢消散。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