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是清华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的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2023年底,他上凤凰卫视节目,直截了当给全球AI分梯队:美国独占第一梯队,一骑绝尘;第二梯队有英国、德国,中国勉强挤进去,但位置靠后。
很多人觉得他太保守,甚至有点唱衰自家,可刘嘉的逻辑挺直白,他强调美国在基础研究和商业落地上的领先,不是光砸钱就能追上的。中国人才多,资金足,但原创算法和生态协作还有差距。
刘嘉点出美国AI爆发的根子在人才和机制。硅谷那套孵化器模式,资金链短,跨界合作密,斯坦福、MIT的实验室天天出新模型。
中国呢,超算中心全球最多,企业数量直追美国,但留学生留美率高,研究氛围还需磨合。 他不是空谈,采访里举例人工神经网络,美国从Hinton那些先驱起步,筚路蓝缕扎根几十年,现在大模型一出,全球跟风。
中国从2017年AI写入政府报告开始追,速度快,但深度还得补课。
网友贴数据反击:2021年全球AI创新指数,中国已并肩美国,第一梯队双雄。 超算Top500,中国188个占37.6%,美国122个才24.4%;AI企业中国880家,投资432亿美元,上市企业60家,紧咬美国63家。
有人说,刘嘉的梯队论太主观,忽略了中国数据中心的规模——2021年底520万机架,年增速超30%。开源代码中国158项目,全球第三。
一堆人列证据,说中国应用落地早超欧洲,安防、金融、交通到处是AI身影。 甚至有声音调侃,清华教授别玷污牌子,数据摆这儿呢。
争议中,中国AI的真实面貌渐渐浮出水面。
从2017年起步,到2024年,政策层层加码:加强新一代AI研发、产业培育,再到AI+行动。 2022年服务器市场270亿美元,占全球25%,仅次美国。
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5000亿元,推动经济增长。
全球AI企业中美占近50%,美国9914家占34%,中国4469家占15%。 渗透率从7%向10%迈进,预计2033年达36%。
产业链上游算力基础,中游算法模型,下游应用安防医疗教育金融,全方位落地。
老百姓用着购物App的推荐算法、汽车的AI助手、物流的路径优化,早把AI揉进日常,却没多想这是啥。
转眼2025年上半年,数据说话更响亮。斯坦福AI指数报告显示,中美差距缩到0.3%,中国私人AI投资92.9亿美元,全球第二。
AI论文和专利占全球61%,基础研究发力猛。全球创新指数2025,中国首次跻身前十,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AI技术创新跃升明显。 瑞士瑞典美国韩国新加坡在前,中国在研发投入和创新集群上领跑中等收入组。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东京-横滨,全球第一。 百强集群中国24个,最多。北京AI论文产出全球第一,北大稳坐高校头把交椅。
最硬气的报告是《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美国77.97分第一,中国58.01分第二,第一梯队稳稳的双雄。
对比2023年,差距从22.02缩到19.96,中国5个一级指标全第二,计算基础、人才、教育等8个二级指标也第二。
全球AI风险投资2024年1370亿美元,同比增25%,中美主导。 算力市场2024年190亿美元,预计年底259亿,增速36.2%。工业机器人安装27.6万台,中国占51.1%。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2025》评估40国,中国总体第一梯队首位。 AI发展水平和治理工具两方面,拉开差距。
AGILE指数把国家分三梯队,中国稳在前头。
这不光是技术,还牵扯伦理和法规,中国早早布局,平衡创新与风险。
相比美国偏重市场驱动,中国更注重可持续,Ipsos调查显示,83%中国人信AI益处超弊端,81%了解产品,80%兴奋。
回看刘嘉的梯队论,现在听来像一面镜子,照出2023年的短板,也映出2025年的进步。
中国AI不是一夜爆红,几十年前追赶发达国家,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总觉得欧美技术牛。可现实变了,从落后来者到并驾齐驱,靠的是实打实的投入和迭代。
中国应用渗透深,智慧城市、金融风控、医疗诊断,全是实战检验。
2025年8月,算力枢纽开工70个,西部新增60万机架,产业链从上游芯片到下游民生,一条龙。
未来说不定下一个大模型,就从北京实验室杀出。
参考资料
华为开创中国AI算力新路径 新浪财经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