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竟然能卖到800万瓶!在中国说起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巨头,其他的国产可乐很难从他们中间突破出来。
可就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有一款国产可乐杀疯了!今年的夏天,一个叫“珍珍浓可乐”的牌子冲到了巅峰,这下连可口可乐都坐不住了。
珍珍浓可乐为什么爆了?它能一直火下去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国产市场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统治了几十年之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老牌子用一瓶“浓”到上头的可乐,向这两巨头发起了冲锋,这究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奇袭,还是又一个昙花一现的网红?
珍珍浓可乐的出场是一次信号的精准投射,它放弃了品牌传统的易拉罐,选择了一个最“平庸”的塑料瓶作为包装,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其实是它入侵市场的第一步,在货架上它看起来就像一瓶标准的可乐,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门槛,让你在伸手时毫不犹豫。
紧接着是语言的轰炸,“浓”、“劲爽重口味”、“浓到上头”每一个词都像一颗子弹,精准射向那些早已厌倦了“温和口感”的可乐爱好者,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宣言,直接与主流产品划清界限。
它的身份信号也同样清晰,在2024年的时候签约了沈腾,制作系列的喜剧短片,目标直指16到30岁的年轻人,它在极力摆脱“老气横秋”的怀旧标签,告诉消费者们别搞错了,它不是父母辈喝的汽水,它就是为了年轻市场准备的。
它的价格也是3到5元的零售价,比可口可乐和百事略高一筹,这既是品质自信的体现,也巧妙地引发了一场关于“值不值得”的讨论,无论褒贬话题度都已经拉满了,而且这瓶可乐的核心就藏在那个“浓”字里。
当整个饮料行业都在为健康焦虑,主流可乐不断变“淡”以迎合大众时,市场上一种“可乐不好喝了”的抱怨正在悄然蔓延,珍珍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情绪缺口,并用产品做出了最直接的回应。
它的“浓”不是一个模糊的形容词,而是一个可以被感官验证的体系,口感浓郁、香气浓烈、视觉浓黑,以及最重要的是气泡充足,为了这个承诺研发团队进行了超过2000人次的口味盲测,试图复刻人们记忆中那种饱满厚实的可乐原始体验。
更聪明的是它没有傻到去硬碰硬,配方的中神来一笔,是加入了岭南荔枝浓缩汁,这微不可察的果香像一个独特的味觉签名,让它在可乐的红海里有了自己的识别码,而且它的气泡比主流可乐更持久,这很快从一个宣传卖点演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用户自发的“对比实验”。
当开瓶的声音像开香槟一样,气泡也在杯中持续翻腾时,物理证据让“浓”的宣称变得无可辩驳,这款可乐仅仅上市1小时的时间,销量就能突破了800万瓶,这样的战绩也并不是偶然。
这场“闪电战”的背后是珍珍早已准备好的重型武器,2024年,三条全新的智能化生产线投入使用,日产能直接飙升至500万瓶,这确保了它在声量达到顶峰时,市场上不会出现“想买买不到”的断货危机,牢牢的接住了泼天流量。
强大的后勤是另一块压舱石,一张覆盖全国28个省份的冷链物流网络早已铺开,对于一瓶将“气足”作为生命线的可乐而言,这意味着从出厂到消费者的手中,它的口感都能保持在最佳状态。
消费渠道的打法更是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游击战”,它避开了巨头们重兵把守的商超渠道,将全部火力集中于火锅、烧烤这类“重口味”餐饮场景,在这些地方消费者对“劲爽”的需求天然更高,两周内拿下10万个终端,其中20%还是冰柜这种黄金点位,它的渗透效率惊人。
这种深入一线的作战方式也让它异常灵活,当经销商反馈24瓶装的箱子太重不易搬运时,它能迅速调整为15瓶装,这种对市场末梢神经的敏锐反应,恰恰是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优势。
其实在中国做可乐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事,因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这两家合计占据了近9成的市场份额,但是珍珍的策略不是和可口百事正面刚,而是保证那些对口感有极致要求的重度用户的需求。
它的突围也给其他国产汽水同行上了一课,长期以来国产汽水深陷“情怀陷阱”,过度依赖地域记忆和复古营销,但在产品创新上却乏善可陈,低于10%的新品有配方突破,导致复购率仅有可怜的18%,远低于可口可乐的45%。
当北冰洋、冰峰还在与本地情怀深度捆绑,当大窑汽水固守餐饮场景,当崂山可乐另辟“中草药”蹊径时,珍珍选择了回归原点,那就是把一瓶汽水最基础的“口感”做到极致,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实施起来很难。
600亿的可乐市场蛋糕诱人,陷阱也同样致命,眼下的成功如何从网红效应转变为可持续的品牌忠诚?当“浓”的概念被对手迅速模仿,它又该如何守住自己的护城河?对于珍珍而言最大的敌人或许是它自己。
这个牌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市的,曾是“荔枝汽水”和一代人童年回忆的代名词,这份历史资产既是财富,更是包袱,它随时可能把消费者们拖回“怀旧”的舒适区,然后慢慢被遗忘。
新一代的珍珍团队已经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主动“去情怀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亲手“杀死”那个老字号的自己,在所有营销中它们刻意弱化品牌历史,转而反复强调“年轻团队”、“实验室研发”等充满现代感的元素。
它们要塑造的是一个全新的、从产品力出发的挑战者形象,而不是一个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怀旧品牌,这个策略奏效了吗?从数据上来看超过30%的年轻测评者,压根不知道珍珍是个老品牌。
这意味着它成功完成了一次品牌的“切割”与“重生”,真正吸引到了不为情怀买单的新一代消费者,但是一时的火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接下来就看珍珍能不能从可口和百事的重围中杀出来!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