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曾在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读书的杨振宁为南开大学海冰楼题写了楼名
清华工学院的“马甲”
西迁昆明之初,西南联合大学先租了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除了图书馆和两个大食堂是瓦房外,所有的教室都是土坯墙铁皮顶,据杨振宁回忆:
“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之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
至于学生宿舍和各类办公室就很寒酸了,统统是土墙茅草屋。
这当然不是设计问题。西南联大新校区的设计出自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手笔。迫于校方的资金捉襟见肘,梁氏夫妇的设计方案只得一改再改。
1939年,西南联大校舍在昆明建成,教室全为铁皮屋顶土坯墙
联大的工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原先清华大学工学院的班底组成的。其中的土木工程系基本保持了清华大学土木系的原建制,事实上就是战时的清华大学土木系,包括了现在的土木、水利、铁路、公路、市政、建筑等方面的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土木工程系。联大的机械系主要也渊源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至于电机系则是在西南联大建立之初工学院的另一个系。
西南联大工学院金工工场
“一切为了战事“
除这三个系之外,在1938年7月29日,西南联大第82次常务委员会会议还决定,遵照上级命令自下半年起,在工学院添设“航空工程系”。
西南联大设置了文、理、工、法商和师范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这无疑是出于抗战的需要,在日寇对昆明的轰炸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也饱尝了失去制空权的苦果,设立航空工程系自然也是着眼于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而服务的。
作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航空工程系,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源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的航空组(机械系原只分为热能工程及机械制造两个专业)。193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航空系新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工学院中的机械、航空等系的基础课程差别不大。到三年级暑假,航空工程系则有一个月的下厂实习。到了四年级,航空系的课程几乎都是航空专业课,有内燃机B(又称航空发动机)、高等飞机结构、应用空气动力学、飞机设计和发动机设计等等。
西南联大航空系师生群策群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制造出的小型开路式风洞
航空工程系主任庄前鼎除任课外,还兼任新设的航空研究所所长。由于三校合并的只是本科部分,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法理上其实不属于西南联大。不过,航空研究所教授均在航空系上课、主持实验和指导学生;航空系学生的空气动力学实验,也都在航空研究所的风洞中进行;实际上两者已融为一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西南联大师生的努力,航空风洞实验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实验在当时的中国可谓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1943年,美国专家来华,专门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进行了参观。他认为清华大学风洞实验设备虽然规模不大,但水平与美国高校研究所不相上下。调查德国和日本航空情况的美国陆军部官员途经昆明时,也专门抽时间去了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参观,并对其表示了赞扬。
庄前鼎教授领导清华航空研究所克服种种困难,在昆明白龙潭建立5英尺回气式航空试验风洞,1940年夏季完工。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生产自救之路“
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后几年,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当时中国后方只剩下西北、西南这半壁江山。号称大动脉的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也在1941年被切断。国民政府统治区内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严重。西南联大的教师、学生们安贫乐道固然令人钦佩,但学校却不能无所作为。请求救济之路既然不通,只有生产自救一途。于是航空工程系的王德荣教授和化工系主任谢明山教授合作研制生产了“西曼”墨水。这种“西曼”墨水可和名牌“派克”墨水媲美,同样可用于“派克”钢笔。但价格低廉,因此成为当时昆明市面上的畅销国货。
与此同时,担任昆明的家庭教师、中学兼课教师的联大学生也为数很多。甚至打铁、挑水、拉警报、放午炮等杂活也有联大学生参加。唯有工学院学生的勤工俭学多能结合专业进行。土木工程系的师生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合作,组成“云南水力发电勘测队”,开发云南江河水力发电的资源;还与中央水工实验室合办“昆明水工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工作,提出了开发云南水利资源的规划,设计了一批小型水电站,完成了云南腾冲电厂节制闸与引水模型试验、甸溪拦河坝改正计划模型试验、昆明附近之径流系数试验等。此外,还与交通部公路管理局合作,组成“公路研究实验室”,详细地调查了云南公路的结构,对路面改善、土壤稳定、代用材料、经济分析等都做了研究,出版了《公路月刊》共二卷八期及《公路丛刊》三种,为抗战期间云南公路状况的改善做了不少工作。
西南联大教学和生活环境艰苦而简陋,还经常遭到日军轰炸,但教师学生仍顽强工作、刻苦学习。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
“投笔从戎的工科生“
条件尽管艰苦,工学院对于学生的学习从未放松。譬如在机械系里,水泵设计的图纸都要上墨才收。钳工实习课要在一块铁板上做一个六角孔后,再用圆钢做个六角棱柱,把它们装配后六个面都不透光才算合格。考试也很严格,西南联大工学院一年级最难过的关,是微积分和普通物理。任何一门不及格或是成绩欠佳者,到二年级都有被拒诸院外的危险。二年级是个刷人的关口,尤其是静动力学和材料力学,这两门课在工学院被认为是学工程的基础,若学不好,下面的功课很难读下去,所以这两门课小考频繁,一般的课只有一次大考,最多期中有一次小考,这两门课则是两周考一次,后来竟每周考一次(每周学时增为四至五个)。有些学生过不了这一关而被淘汰。而今日高校考试最后打分,用开平方乘10的办法才使多数学生及格的办法,在西南联大工学院也毫不稀奇。
左边为西南联大校徽,右边为西南联大附校证章,来源/南开大学官网
工学院学生既然天天考试,算尺、绘图仪器不离身。其他学院的同学,常常揶揄工学院同学像机器一样,生活刻板紧张。工学院同学由于整天埋首于实习、计算、设计、绘图的课业中,所以也就难怪没有在茶馆看书的那份情趣。因专业不同苦乐不均的情况,与当代的高校,倒也相差无几。
西南联大工学院所在地,原为迤西会馆、江西会馆和全蜀会馆,位于昆明拓东路
同样也是由于专业的关系,工学院学生在投笔从戎的联大学生中更占有较大的比例。早在西南联合大学尚在长沙未迁往昆明时,机械系主任庄前鼎教授就对学生们说:昆明现在还没有工厂和实验室进行实习,交辎学校(陆军交通辎重学校)是大家学专业的一个地方,可以学习汽车和坦克的构造、修理和驾驶,学习一期大约6个月,期满后可直接参加抗战,并分配相应工作。后来,该系1938级、1939级除5人外,其他20余名学生全部去了陆军交通辎重学校学习。
对于这段从军经历,从军者杨德增日后回忆:
“1937年9月正式开学受训,每日上午有一小时汽车原理课程,然后分组到汽车工厂实习。每三人一组,发给修车工具一套,汽车引擎一台,由学员自行拆解、清洗、检查,然后重新装配组合起来。”
1938年2月底,该期学员毕业,被分发部队任职。清华学生除女学员外,其余学员均被分配到机械化部队200师。杨德增在1939 年1月间请假回昆明西南联大复学,读完规定的课程随1940级毕业,他共在军队待了一年多的时间,用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了抗战。
1944年12月28日,西南联大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委员会和学生自治会欢送从军同学。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
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无论是美国志愿航空队,还是中国赴缅远征军,都十分需要军中翻译员。1943年11月17日,西南联大召开会议,讨论“本年度四年级学生,自下学期起全部征调,担任战地服务,以服务成绩作为下学期毕业成绩,并规定服务地区以云南、缅甸、印度各战地为限,工作性质大部分为随军通译”。联大领导做出表率,积极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培训班或者服兵役。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虽刚升为机械系二年级,不符合征调条件,但仍然报名。
结果,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大多数学生进入了空军机械学校第11期高级机训班,学习结束后大多被派往各机场及航空修理厂工作。航空系学生丁乘梁、田保栋、孙冀昌、宋载镇 4 人被分配到程度第三飞机制造厂。日军投降后,丁乘梁、孙冀昌和宋载镇被编入第9地勤中队赴华北地区接管日军航空设施,在天津接收部分航空器材及一所修理厂。还有一批学生报名去国民党辎重汽车第5团,想乘机学点技术。土木系26名学生除了4人外,其余的都去修飞机场。电机系的十余名学生则被分派到军政部电信机械修造厂。值得一提的还有考入中航公司的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学子们,驼峰航线是艰难而险阻的必经之路,西南联大学生架机无数次地飞越过驼峰航线,他们从空中运输到前线的援华物资和出国参战的远征军,他们维护了航线的畅通,为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年均有飞机发生事故。有当事人回忆说:我飞行期中即见到先后有三架飞机失踪……
西南联大纪念碑
总之,以工学院为主,西南联大学生被大规模征调后出现在各个战场和各种工作场所,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满腔热血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内巍然耸立着一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的正面阴刻着:“联大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碑的背面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上列西南联大共计832位从军学生的名单。就像西南联大校歌里所唱到的那样,“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些学生,正是那个时代的人杰。
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三校陆续回迁。图为1946年5月4日,校长梅贻琦在结业典礼上宣布西南联大结束。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参考资料: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
2、杨立德:《西南联合大学对抗战建国的贡献》
3、安冬梅:《西南联大学生与抗日战争》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