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汉武帝赐名铸精神

张国臣/文


“嵩山”之名,源于《诗经·大雅·崧高》中的名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君可知,这二字背后,回荡着两千多年前一场撼天动地的“天地对话”?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煌煌文明,化育中原 ——嵩山峻极峰(2003年 张小羽摄)


一、名源《诗经》定崇高

1980年暑假,我和登封文物保管所所长宫熙先生畅谈,查阅史书,聆听汉武帝游嵩山的民间传说,实地考察启母石和嵩阳书院。那株虬龙般的“二将军柏”令我们驻足良久。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与精神生产能力及其创造财富的总和。深入探索嵩山文化,我们深感“嵩山”之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地、人”在此交汇激荡的文化印记,是三者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追根溯源,必读《诗经》。“崧高维岳,峻极于天”中的“崧”字,正是“嵩”的本源,为这座大山奠定了“崇高”的基调。

嵩山的名号随历史长河流转:尧舜时称“外方”,夏商呼“崇山”,西周定为“岳山”,春秋战国又称“大室”。每一次更迭,都烙印着一个时代的认知与敬畏。而真正让“嵩山”之名镌刻史册的,是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那场盛大的“人地感应”。

二、武帝巡狩寻神迹

那年阳春三月,四十岁的汉武帝刘彻怀揣长生梦想与雄图大略,眉宇间尽显帝王锐气。方士公孙卿以黄帝封禅升仙的故事劝说他,称嵩山缑氏山有仙迹。于是他巡狩天下,行至黄河之南、洛阳东南的嵩山太室山,追寻神仙与长生之道。

嵩山的春天格外秀丽。春风吹遍山谷,百草吐绿,松柏苍翠,晨霜缀于草尖。阳光下,整座山宛如披着金光闪闪的龙鳞甲。

刘彻的仪仗,恰在此时如蜿蜒巨龙,缓缓进入嵩山腹地。

我研究嵩山多年,闭眼总能想象那壮观场景:旌旗蔽日,甲胄鲜明,鼓乐惊飞林鸟。年轻的武帝端坐御辇,身姿挺拔,目光如鹰。他刚完成巡幸朔方、威震匈奴的壮举,意气风发。此番前来中岳,意在“封禅天地,告成功于神明”。在他心中,这中原腹地的嵩山,自当承载天子的赫赫声威。

汉武帝刘彻礼登嵩山太室山(古画局部)

三、启母石前建祠庙

第一天,礼登嵩山。汉武帝站在太室山巨大的启母石前,召来当地一位年逾古稀的采药老翁,问道:“此石为何如此巨大?”

听完老翁讲述大禹治水时“启母化石”的传说,刘彻深受感动,遂下令在启母石前建启母庙,以纪念大禹之妻涂山氏。此举既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尊崇,也丰富了嵩山的文化内涵。

然而,嵩山自有其沉静如铁的性子。一连两日,皇帝登山览胜,访古寻幽,所到之处,卫士清场,山野肃穆。太常卿安排的祭祀虽隆重规整,刘彻却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刘彻立于太室之巅,俯瞰万里山河,胸中豪情似得不到回应。山间云雾缭绕,在他眼中,更像一种沉默的审视。

“此山虽雄,何以寂寥无声?”刘彻对身旁博学的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叹道,“朕闻上古贤君巡狩,必有祥瑞。莫非朕德薄,不足以感召山灵?”

司马谈躬身答道:“陛下功盖三代,德超五帝,天地可鉴。嵩岳神明之所,其应或在心感。”

话虽如此,武帝眉宇间的一丝失落,仍被老臣敏锐捕捉。

华夏优秀文化 人类宝贵遗产——张国臣向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前中)、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前左四)、时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李润田(前左三)等领导和专家介绍嵩山文化(拍摄时间:2013年5月)

四、山呼万岁定嵩名

至第三日,皇帝决意深入嵩山。行至一处险峻山口,忽闻涧水轰鸣,声震山谷。两峰夹峙成天然门户,地势奇绝。刘彻停辇,独登一块巨岩凭眺。

此刻,风云突变。这不是天气变化,而是山峦自身的风动“呼吸”。一阵强风自峡谷呼啸而来,掠过万千石罅洞穴,发出雄浑而有节奏的共鸣。

侧耳细听,初如万马奔腾,继而似千山万壑齐声叩拜,清晰而整齐:“万岁!万岁!万——岁——”

此声非人声,却更显磅礴庄严;源于自然,却似蕴含无尽意志。层层叠叠,自四面八方涌来,笼罩整个仪仗。卫士们面面相觑,司马谈亦捋须惊异。

刘彻蓦然挺直身躯,惊愕转为难以言喻的激动。那“万岁”之声与他的心跳、帝国脉搏共振。他追寻的“回应”,竟以如此超越想象的方式轰然降临!

他快步下岩,激动地紧握司马谈的双手,声音微颤:“太史令!可听见?此非人呼,乃山呼!是嵩山在呼朕!”

司马谈由衷信服:“陛下!天降祥瑞,地呈异象!此乃中岳之神,率山灵朝贺真命天子!”

刘彻仰天长笑,多日郁结一扫而空。他环视文武百官与甲士,朗声道:“尔等皆大汉功臣,今日同闻天地奇音,当共记之!此乃国运昌隆之兆!”

激动稍平,刘彻恭敬询问采药老翁:“山呼从何而来?”

老翁颤巍行礼:“回陛下,小老儿采药六十载,此等壮观的‘山呼’亦是首闻。平日风过山谷亦有声,然今日如朝拜,定是陛下圣德感化山神。”

刘彻执老翁手,动情道:“老人家,朕登泰山而小天下,今闻嵩山而感天地。此非朕之功德,乃上天借嵩山之口,勉励朕永怀敬畏,勤政爱民,方配此‘万岁’之声!”

感慨万千的武帝,当即颁诏:“朕承天命,巡狩四方。今至中岳,闻山呼万岁,响震云霄,此神明嘉应,社稷祯祥。‘崇高莫大于天,峻极于天者,山也’。此山居中而尊,峻极于天,当配‘崇高’之名!朕赐封为‘嵩高山’,总名‘嵩山’,以其名彰其德,以其尊显其位!”

定嵩山之名,必维护其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敕令大规模增建祭祀中岳山神的太室祠,禁止砍伐山林,并划山下三百户居民设立“崇高县”,免除赋税徭役,专司祭祀岳神。

诏令既下,群臣山呼万岁。这次是发自肺腑的人声,与天地回响交织,直冲云霄。

太史令遂将刘彻站立之峰定名为“万岁峰”。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武帝“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

这便是“山呼万岁”典故的由来。它使嵩山正式与四岳并列,称为“中岳”。我每至此处,仿佛仍能听见那穿越两千年的回响。

汉武帝赐名“嵩山”,不仅因一场自然奇观,更是他内心宏图与天地灵气的一次强烈碰撞。从此,“嵩山”之名与“山呼万岁”的典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雄踞中原大地,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

嵩岳书香传四海 中原文脉耀千秋——张国臣、张小羽向美国福蒙特法学院院长贝丝.麦科马克(右二)、副院长凯蒂.梅里尔(左二)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嵩岳寺塔文化(2023年10月 王素珍摄)

嵩山,山高为嵩。汉武帝这一封,封出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定鼎”:一是“嵩”字,既概括了它“峻极于天”的自然伟岸,也寄托了“崇高”境界的人文追求;二是“中岳”之位,从地理空间升华至精神空间,古人视其为天地所钟的“中央之极”,是凝聚灵秀、沟通人神的神圣轴心;三是它象征着正统、稳定与团结,是中华民族“允执厥中”的文化根基。

以文化人!自此,这条横卧于北纬34度线上的地理巨龙,被注入了不朽的文化灵魂。儒、释、道三教于此找到共同的策源地,少林禅武、中岳神道、嵩阳书院,将智慧的殿堂深深嵌入这亿万年形成的岩层之中。

山,因人的活动与信仰而成为“岳”;人,因山的庇佑与启迪而寻得精神的归宿。这便是最深刻的“人地互动”:自然地貌与人文历史在此水乳交融,共同铸就了嵩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崇高地位。

探寻嵩山“博大和谐创新”精神之魂(2003年 王小吾摄)


五、错封柏树成警世

嵩山神奥,流传的许多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刻的哲学意义。

“这里曾发生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嵩阳书院的董焕德先生指着门口斜卧的柏树对我们说,“先入为主和知错不改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当我抚过巨柏皲裂的树皮,仿佛听见了两千年前那个午后,柏叶在风中发出的阵阵叹息。每当我立于将军柏前,总听见汉武帝刘彻那声石破天惊的“先入为主”在嵩山谷壑间回荡——这不是简单的帝王轶事,而是权力与真相博弈的永恒寓言。

话说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亲临嵩山,礼拜启母石后,登上山峰,听到“山呼万岁”之声。他认为这是山神迎接,遂将该峰命名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峰下建“万岁观”。第四天,他眉宇间仍凝着祭天的肃穆,继续漫游,行至太室山逍遥谷口的第一株柏树下。

“驻跸!”黄门令尖细的嗓音惊飞林鸟。刘彻仰首,见虬龙般的枝干刺破苍穹,暮光在密叶间碎成金箔。他抚着腰间玉具剑赞叹:“朕遍览五岳,未见如此参天古木!”

中常侍东方朔躬身道:“此树恐是周文王手植。”

大将军柏阅尽兴亡犹挺汉时风骨;嵩阳书院传承道统长留程子书香 ——汉武帝钦封嵩山“大将军柏”(张小羽摄)

“周室已衰,神木犹存。”刘彻忽解玄色大氅,朗声道,“赐号大将军,享两千石秩禄!”

群臣山呼万岁声里,太史令司马谈的眉头微蹙——这位正在撰写史书的学者,本能地记录下“帝见柏,径封大将军”。

嵩山的空气仿佛凝固。刘彻继续前行,看到第二株柏树如墨色云塔矗立,主干需五人合抱,树冠将半面天空染成墨绿。只见他的指尖在剑格上轻叩,玉扳指与青铜相击发出脆响。

“此树当为……”中常侍话音未落,帝王已冷声截断:“封二将军。”

卫青之孙卫尉霍光谏言:“陛下,此柏较前树伟岸逾倍……”

“放肆!”刘彻袖袍翻卷如玄云,“先入者为主,卿欲令朕食言否?”

虬枝傲雪凝成铁骨 翠柏凌云唤醒古魂——张国臣和王素珍同学考察汉武帝钦封“二将军柏”(1980年 董焕德摄)

我曾在嵩阳观残碑上读到此景——当时霍光额间沁出的汗珠,正如此后他在麒麟阁面对昌邑王时的冷汗。帝王金口玉言的重量,有时竟重过山河社稷。

刘彻继续前行,当第三株巨柏如太古巨人现身时,连羽林军的旌旗都停止了飘动。这棵树让整座山岭变成沙盘,气根如虬龙扎进岩壁,树皮皴裂处可藏稚童。

刘彻的冕旒在风中轻颤,忽然轻笑:“纵是擎天玉柱,亦当序齿而论——封三将军。”

司马谈的竹简在此处留下墨团,仿佛颤抖的笔锋无法承载这荒谬。倒是东方朔悠悠叹道:“柏兄柏弟,同沐天恩。”这句谶语般的调侃,让群臣在千年后仍争论其真意。

那年暑假,我们再临嵩阳观。只见“大将军”柏身倾斜,传说因羞惭而腰折;“二将军”树皮爆裂,民谣说那是气炸了肺;唯有“三将军”早毁于明末雷火,似是对这场册封最激烈的抗议。

“汉武帝真的不知自己封错了?”一位年轻的游客抚摸“二将军”开裂的树皮问道。

我指向宋徽宗《嵩阳汉柏图》的摹本回答说:“他晚年曾七次巡幸嵩山,却从未更改封号。对雄才大略的帝王而言,维持权威比修正错误更重要。”

暮色浸透古柏时,我们仿佛听见司马谈正在某卷竹简上书写:“帝封三柏,不以大小序,群臣莫敢言。真理如嵩岳,终将破土而出。”

那三株用年轮刻录历史的古柏,至今仍在风中传递絮语——当权力遇见真理时,总会上演“先入为主”的悲喜剧,而山间的柏香,依旧在月夜细说那些不肯弯腰的故事。

六、三教融汇铸精魂

嵩山见证了华夏民族的童年。三皇五帝在此留下传说踪迹,“大禹治水”“山呼万岁”“先入为主”的故事在此上演。它亲历了夏商周三代的兴替,自身更是“华夏”民族最初诞生与融合的核心区域。历史的风云在此汇聚,又从此地向四方播散。

嵩山孕育了影响千年的思想智慧。儒家在此播撒薪火,少林禅宗于此开创祖庭,中岳庙宇汇聚道统精华。儒、释、道三教于此碰撞、融合、共生,将智慧的殿堂深深嵌入这亿万年形成的岩层之中,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嵩山凝结成一种“中”与“崇”的文化基因。它位居“天地之中”,是古人宇宙观里的“地中”,象征着“允执厥中”的治国哲学与处世智慧。它山势“峻极于天”,其名“嵩”字本身,便寄托着对“崇高”境界的不懈追求。

嵩岳立中天,三教融通垂法雨;颍川流上善,千年浩荡启文明。攀登嵩山,早已超越寻常的游历。当我们踏上它的石阶,便是在翻阅一部用岩石镌刻、以历史铺就的鸿篇巨制。每一次驻足,都是在与古老的文明对话;每一次眺望,都是在感悟“中”的博大与“崇”的巍峨。

《诗经》的吟诵,汉武帝时代的山呼,智慧的钟鼓和鸣;《熊吼·石裂·山之名》的传说故事,是虚实共生的文明星火。中岳嵩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山体,成为一部用岩石与历史写就的关于“中”与“崇”的哲学巨著,成为一座承载着中华文明源流的精神圣殿。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已成为闻名四海的世界文化遗产!

2025年10月16日定稿于绿城“求阙斋”

张国臣

张国臣,博士,1956年生于中岳嵩山南麓的登封宣化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登封一中1973届校友,1977年以全县第一名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河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郑州晚报社社长、郑州市委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省检察官文联主席,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司委主任等职,是中共河南省八届、九届省委委员,省十一届、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陆续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10集《嵩山》文学脚本,中央电视台拍摄连播;出版“嵩山的流泉”丛书和《嵩岳烽火》等文化专著40余部;开创“中国少林文化学”,作品获郑州市政府“发展旅游特别贡献奖”“中南18省优秀图书奖”“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出版《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学著作6部,连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亚洲财富论坛第四届(中国)年会授予其“亚洲影响力人物”称号。

(孟云飞转自华人号:嵩山文化国际传播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嵩山   汉武帝   精神   万岁   司马   文化   登封   崇高   天地   老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