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李小然最近快被失眠逼疯了。睡前不刷手机、点香薰、拉遮光帘,能试的招儿全试了,可生物钟就像被按了倒带键,越想早睡,脑子越清醒。
凌晨三点盯着天花板时,她总想起体检报告上那串“代谢异常”的红字。
说实话,现在“00后”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不是追星追剧,而是“昨晚几点睡的”。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的报告挺扎心: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48.5%的成年人被睡眠困扰。
更离谱的是,年龄越小睡得越晚,数据显示,只有39.1%的人能在晚上11点前入睡。
湖北有个初一学生马小壮,每天翻来覆去到半夜,医生说是植物神经紊乱。
可看看身边,五六年级的孩子熬到10点多不睡的大有人在,说好的小学生每天10小时睡眠,实际能睡7.65小时就算不错了。
搞不清从啥时候起,“眼睛困得睁不开,大脑却像在开派对”成了年轻人的日常。
医疗行业的徐芳更惨,失眠20年,数羊、听心跳、研究窗帘缝的光影,啥招都没用。
他说现在就算靠药物睡着了,心里也发怵,生怕半夜突然醒过来,第二天跟被人揍了似的浑身没劲。
要说失眠的锅,得从三方面背,生物学上,失眠的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跟打了鸡血似的,褪黑素分泌也乱了套,活生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有个“3P模型”挺有意思:遗传是“易感因素”,压力是“诱发因素”,而一旦养成“越睡不着越焦虑”的习惯,就成了“维持因素”。
就像徐芳,家庭变故和工作压力让他开始失眠,后来就算事过去了,一到晚上还是条件反射地紧张。
社会因素更扎心,李小然吐槽说,有次半夜三点发完工作材料,领导秒回,早上八点又来新任务。
互联网行业的朋友更夸张,项目忙的时候凌晨两三点下班是常事。
这种“24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搁谁身上作息能不乱?再说智能手机,70%的成年人因为刷手机,每天少睡1小时。
蓝光刺激不说,满屏的信息看得人焦虑,想睡踏实太难了。
还有城市环境这茬,光污染、噪声污染,住城里的人想找个安静漆黑的睡觉环境,怕是比中彩票还难。
更别说女性了,经期、孕期、更年期,激素一波动,失眠概率直接翻倍,数据显示,女性失眠率是男性的1.5倍,这社会角色和生理结构,妥妥的“睡眠弱势群体”。
长期失眠有多可怕?黄志力教授说,这玩意儿就是慢性病的“催化剂”。
免疫力下降是小事,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风险都跟着涨。
更吓人的是,68%的抑郁症患者、45%的老年痴呆患者,最先出问题的都是睡眠。
有研究说,帕金森患者确诊前十年,就开始睡不好了。
社会成本也高得吓人,兰德公司预测,2025年美英等五国因睡眠不足损失7180亿美元生产力。
想想看,司机、飞行员这些职业要犯困,那可是拿命开玩笑。
可现在不少人还在瞎折腾,像上海的张爽,轮班工作睡不好,就靠“早C晚A”硬撑,早上喝咖啡提神,晚上喝酒助眠,结果睡眠没改善,身体先垮了。
说实话,现在对失眠的认知两极分化严重,城里年轻人过度依赖褪黑素、助眠香薰,可很多老年人还觉得“年纪大了睡不好正常”,根本不当回事。
好在“健康中国2030”把睡眠健康提上了日程,专家也呼吁企业别搞无效加班,城市多管控光污染。
但说到底,找回睡眠还得靠自己,规律作息、少刷手机,比啥都强。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