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小偷”之名算是实锤了,一直以来都拿咱们国家的东西当成他自己的,而且还一个劲的申遗。
最关键的问题是历史证据铁如山,联合国却不看历史,对面韩国的申遗一个劲的点头答应,但人家的理由却充分的很。
为什么联合国一直同意韩国申遗?他们到底有什么理由?
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的消息传来,我们震惊、愤怒,深刻的感觉祖宗的宝贝被人偷走了,这种情绪直到今天仍在互联网上传播,但是我们从未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什么韩国人频频剽窃我国历史,却依旧能得到“世界”认可?
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文化盗窃案”,如果说文化可以被偷走,那只能说是我们没有守护好,关于这场文化保卫战,我们打的太被动了,而且关于我们的气愤,也有些冲动和太“愚蠢”了。
仔细想想我们愤怒的根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我们以为申遗是注册商标,需要先到先得,韩国先注册了我们就失去了“使用”资格,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先来说说“归谁”的这个问题。
关于向全世界申遗这件事,就必须要聊聊评判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他们手里拿的根本不是历史书,所以也根本就不看是不是韩国的东西,他们评判的标准,不是“谁更古老”,而是“谁还活着”。
一个文化项目是否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是否依然具有鲜活的社会意义?最重要的是,是否有一群人正在将它代代相传?这才是联合国承认文化的核心所在,不是你有历史记载就是你的。
即便你的历史渊再深厚,但如果只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或是故纸堆里的记载,人家联合国根本就不认,你想要让他们承认那就必须要有传承,所以再来看看人家这个规则,真的是“钻空子”吗?
而且人家并不是说有了一就不让有二,它允许多个选手拥有相似的文化项目,就拿端午节这件事来讲,在中国人的一片声讨中,我们的“端午节”也成功入选名录,所以联合国并不是只承认“江陵端午祭”,他同样承认“中国端午节”。
这说明赛场的大门一直敞开,韩国队只是比我们更早、更透彻地读懂了规则,甚至学会了利用规则,人家就懂得联合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一起进行申报,这也让他们申遗的成功率大大增加,所以你总会看到“今天韩国偷了啥、明天韩国偷了啥”的报道。
规则读懂了之后我们现在再看选手,中韩两国的备战体系,确实是天壤之别,韩国队是一支由国家级“中央厨房”统一配餐的精锐部队,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们就通过立法建立了“文化财厅”这一中枢机构。
申遗对他们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政府主导进行全国性的文化普查、筛选潜力项目、组建顶级团队准备材料,从专业的学术阐述到精良的影像制作再到娴熟的外交手段,一切都井井有条,如同一条高效的流水线。
而当时的中国队更像一支支散落在各地的“民间游击队”,在“江陵端午祭”申遗时,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许多申遗工作依赖的是地方上的某个文联或民间协会,他们凭着一腔热情单打独斗。
这就是“文化断层”,我们习惯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件“小事”在当时还没排上号,只是中国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胜利概述,失败详写,只要是我们在某件事上吃了亏,那总结经验是一箩筐一箩筐的。
中国已经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正规军”,非遗项目总数已远超韩国,位居世界第一,这也证明了我国的文化核心要远强于韩国,只是在这场比赛中,我们还是有所不足,在量这方面,我们手里的“资产”似乎更雄厚,但状态却截然不同。
我们的优势,是拥有海量的、无可辩驳的“历史铁证”,谈酱料,我们有马王堆汉墓里2100年前的酱坛子;谈榫卯,我们有河姆渡遗址中7000年前的木构件;谈活字印刷,我们有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白纸黑字。
这些都是国宝级的资产,但问题是,它们常常以一种冰冷、干燥的“考古报告”形式存在,它们是“文物”,是一种常人无所企及的东西,而韩国人擅长的,恰恰是把文化塑造成“人间烟火”。
江陵端午祭的核心内容虽然与我们的龙舟粽子不同,但它成了一座城市的狂欢,他们申遗的泡菜,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与其说是一种小吃,不如说是韩国的精神食粮,这是每个韩国人刻在味蕾上的味道。
这些文化活在当下,热气腾腾的更有人情味,然而比文化状态更令人揪心的是守护资产的“人”,我国各种文化传承人的境遇,简直是没眼看,我们的许多民间传承人处境艰难,拿着一年不足万元的补贴,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苦苦支撑,眼看着手艺后继无人。
反观韩国这边呢,由国家出资,系统性地培养“人间文化财”,将他们的技艺纳入中小学体验课程为文化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一边是即将熄灭的灶火,一边是熊熊燃烧的圣火,谁的生命力更强,这不是一目了然?
如果说前面的一切都是基础,那么决胜的关键是如何向世界讲述你的文化,在这方面我们输的太多了,韩国人是天生的故事高手,他们能把一坛普通的酱料,包装成一个关于“等待、发酵与母爱”的情感故事。
能把繁复的绳结,讲述成一个源自中国、但在本土开花结果的“演变故事”,他们用最现代的影像语言,最能引发共鸣的情感内核,把文化IP打造得闪闪发光,再通过韩剧、综艺等渠道向全球输出。
反观我们的文化遗产,申报材料像一篇篇学术论文,我们习惯于罗列详实的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却常常“不讲人,不讲事,不讲情”,我们向世界证明了“这东西是我的”,却没有告诉世界“这东西为什么这么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多重要”。
在榫卯、暖炕等后续的争议中,我们一次次拿出更早的证据,却一次次在“包装”这一方面差人一步,我们不是没有宝藏,只是我们将宝藏双手奉上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看出来他“闪闪发光”呢?
回望这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文化保卫战,愤怒和指责反而成为失败者的“恼羞成怒”,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在联合国赢得一块奖牌,而是让我们的文化在自己的土地上,在当代社会中赢得人心。
与其在网上争论火炕的归属,不如拍一部动人的纪录片,讲述东北老乡在火炕上过冬的家长里短、人情冷暖,与其愤怒于端午祭的争议,不如多支持几个本土的龙舟队,多关注一下那些仍在坚持手工包粽子的匠人。
更新时间:2025-07-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