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摔碗酒:摔碎的是碗,摔不碎的是千年忠义
文/齐志峰
当都市的玻璃酒杯在灯光下折射出冷漠的流光,你是否想过,在鄂西大山深处,有一种酒,要用摔碎的碗来喝?在恩施土家寨子里,碎裂的陶碗声里藏着比烈酒更炽热的情义,藏着一个穿越千年的热血传说。
相传南宋时期,朝廷调遣土司王覃鼎率军远征。临行前,将士们围坐在吊脚楼下,覃鼎端起粗陶碗,高声道:“此番出征,若能凯旋,这碗酒便是庆功的欢歌;若战死沙场,这碗便随我魂归故里!”说罢,将碗狠狠摔在青石地上,清脆的碎裂声惊起林间飞鸟。将士们被寨主的豪情感染,纷纷效仿,碗片飞溅之处,燃起熊熊篝火。那一夜,三百壮士喝干坛中酒,摔碎手中碗,带着必死的决心奔赴战场。
战场上,覃鼎身先士卒,却不幸中箭落马。就在敌军长枪刺来的瞬间,一名叫阿虎的土家汉子扑上来挡住致命一击,鲜血染红了他胸前的虎纹图腾。覃鼎悲愤交加,挥舞大刀斩杀敌军,最终带领将士们凯旋而归。回到寨子那天,幸存的将士们再次聚在摔碗的老地方。覃鼎捧起新碗,满上烈酒,对着阿虎的牌位重重摔碎,泪洒当场。从此,“捽碗酒”便成了土家人敬天地、祭英魂、壮行色的最高礼仪。
时光流转,捽碗酒的故事在吊脚楼的火塘边代代相传。到了现代,曾有一位年轻的土家姑娘阿依,在城里读完大学后执意回到寨子。她看到老一辈摔碗时眼里的光,也看到年轻人对这项传统渐渐陌生。阿依决定用短视频记录下捽碗酒的故事:镜头里,老者讲述着祖先的热血,青年们端起酒碗,在山风呼啸中摔出清脆声响,飞溅的碗片与夕阳熔成一片金红。视频意外走红,无数网友留言:“这声音里有骨头碎裂的痛,更有脊梁挺直的力量!”
如今,每到节庆,恩施的摔碗酒场上依然热闹非凡。游客们排成长队,学着土家人的样子,双手端碗,高喊“岁岁平安”,将碗重重摔向地面。那清脆的碎裂声,不再只是简单的仪式,而是千年文化的回响——它提醒我们,在这个追求精致的时代,有些粗粝的豪情永远不该被磨平;在讲究效率的当下,有些慢下来的传承值得我们郑重以待。
捽碗酒摔碎的是脆弱的陶土,接住的却是民族的精魂。当你下次举起酒杯,不妨试着感受这份滚烫的传统:让我们以酒为媒,以碗为信,把祖先的热血、今人的敬意,都化作一声响彻云霄的碎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地上,开出更灿烂的花。毕竟,唯有记住来处,才能走得更远;唯有珍视传承,方能不负未来。
作者简介:齐志峰,河北平山人,1978年12月入伍,在部队服役21年,后转业到国有金融企业工作,现已退休,居北京。空闲时间看书写作玩乐,偶有文字发表,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主编《丰融春秋》公众
号,同时在《今日头条》、《百度》、《腾讯新闻》等平台同步发出作品。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