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智教育信箱|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懂心疼父母?看完这篇就懂了!

问:老师您好,我家孩子已经14岁上初二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对家人的付出毫无反应。每天妈妈早起做早餐、爸爸送他上学,他从不说谢谢;生日收到礼物也很冷淡,还常抱怨饭菜不好、家长唠叨,完全没意识到我们的辛苦,不知道该怎么让他学会感恩。


答:家长您好,当您描述14岁的孩子对妈妈的早餐、爸爸的接送毫无回应,对生日礼物冷淡还抱怨饭菜时,那种“真心被辜负”的失落感,我完全能够体会。


但请先别急着给孩子贴“不懂事”的标签,14岁初二孩子的感恩缺失,往往不是性格问题,而是青春期认知特点、家庭互动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找对方法,就能让孩子慢慢学会看见并珍惜家人的付出。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冷漠可能是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在作祟。


青春期处于心理断乳期,孩子的注意力更多放在自我认同上:在意同学的评价、纠结自己的形象、焦虑学习的压力,很容易把家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背景板。


就像妈妈每天早起做早餐,在孩子眼里可能变成本来就该有的事,而忽略了背后妈妈牺牲的睡眠时间;爸爸的接送,也可能被解读为家长的义务,而非额外的关爱。这不是孩子故意冷漠,而是他还没学会跳出自我视角看问题。


其次,过度付出+沉默奉献,往往会让感恩“隐形”。


很多家长习惯把爱藏在行动里,默默做好一切却从不言说。比如妈妈凌晨五点起床备菜,怕吵醒孩子就轻手轻脚;爸爸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依然早起送孩子。这些辛苦如果孩子没亲眼看见、没亲耳听见,就很难转化为感恩之心。


更常见的是,家长忍到忍不住时,就会带着情绪抱怨“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不知好歹”,这种指责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把“感恩”和“被批评”绑定在一起。



想要培养感恩心,第一步是让孩子“看见”付出的细节。


不必刻意邀功,但可以自然地让孩子了解家人的辛苦。比如妈妈做早餐时,随口说一句“今天你想吃的灌汤包,要提前半小时发面,妈妈六点就起来准备啦”;爸爸送孩子时,提到“昨天加班到十二点,今天还是定了七点的闹钟送你,就怕你赶不上早自习”。这些具体的描述,会让孩子意识到“早餐不是凭空出现的,接送不是理所当然的”,比空洞的“我们对你很好”更有说服力。


第二步是用“正向引导”代替“负面指责”,强化孩子的感恩行为。


孩子偶尔说一句妈妈早餐真好吃,或者主动帮爸爸拿公文包时,一定要及时回应和肯定。比如妈妈可以说“你喜欢吃,妈妈下次再做,听到你这么说,我觉得特别开心”;爸爸可以笑着说“谢谢你帮我拿包,有你这个小帮手真省心”。


这种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知道“我的感谢能让家人快乐”,从而愿意重复这种行为。反之,如果孩子抱怨“饭菜不好吃”,别急着反驳,而是平和地说“妈妈这次确实没做好,你觉得哪里不合口味?下次我们一起想想做什么菜”,既避免了冲突,也给孩子树立了尊重他人的榜样。



最后,让孩子参与家庭付出。


感恩的核心是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的前提是亲身经历。可以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负责摆碗筷、周末打扫自己的房间,或者让他参与采购早餐食材。


当孩子知道“摆碗筷要端稳不然会摔碎”“买包子要排队还要算钱”,就会更理解家人操持家务的不易。也可以偶尔示弱,比如妈妈说“今天腰有点疼,你能帮我把衣服叠一下吗”,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也需要我的帮助”,从而建立起相互关爱的家庭观念。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懂爱,只是需要学会表达和珍惜。少一些默默付出后的委屈,多一些清晰可见的真诚;少一些指责式的抱怨,多一些正向的引导。当孩子真正看见家人的付出,又能在付出中体会责任,感恩之心自然会在心里慢慢发芽、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育儿   心疼   信箱   父母   孩子   妈妈   家人   早餐   爸爸   青春期   家长   饭菜   早起   碗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