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自芬芳制作
10月25日晚,浙江杭州某演唱会现场的夜空突然出现骚动——一架违规无人机闯入临时禁飞区,正当观众惊呼时,一架警用无人机迅速升空,瞄准目标后瞬间发射捕捉网,将"不速之客"稳稳缠住并带离现场。整个处置过程不到3分钟,全程被观众拍摄记录,相关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2亿次。网友除了点赞执法高效,更纷纷追问:"天空那么大,警察怎么立刻就知道有无人机在飞?"
这场教科书级别的执法背后,是一套成熟的"空地联动"监测体系在发挥作用。当晚负责现场安保的杭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介绍,演唱会举办前已启动全域防控模式,违规无人机刚升空30秒就被系统预警。"我们的监测设备就像'天空雷达',任何未经报备的飞行目标都躲不过去。"
警方对违规无人机的精准发现,首先依赖于技术监测网络的全方位布防。核心设备包括部署在场地周边的无线电频谱监测仪,它能捕捉到无人机常用的2.4GHz和5.8GHz图传频段信号,一旦发现未登记的信号源,立即触发警报。同时,多台低空雷达对100米以下空域进行扫描,结合光学监控摄像头,形成"信号+图像"的双重识别,即便无人机试图低空隐蔽飞行,也能被精准定位。
除了前端监测,全国统一的监管平台是溯源追踪的关键。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所有重量超过250克的无人机必须实名登记,其品牌、型号、所有者信息全部录入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当监测设备发现违规飞行时,系统可通过信号特征快速匹配无人机身份,甚至定位操控者位置,实现"飞行即留痕,违规可追溯"。

花自芬芳制作
人工巡查与智能监测的结合,则补上了特殊场景的防控漏洞。此次演唱会现场,警方除了技术布防,还安排了12名地面巡查员和3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警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逻。"有些微型无人机信号较弱,容易被建筑遮挡,这时空中巡查的民警就能直接发现。"现场指挥民警解释道,这种"技防+人防"的模式,能实现对禁飞区的无死角覆盖。
发现违规飞行后,警方会根据情况选择处置方式。若无人机距离较近且飞行高度低,地面民警可使用反制枪干扰其图传或GPS信号,迫使无人机返航或迫降;若无人机处于人群密集上空,为避免坠物伤人,则会像此次执法一样,出动搭载捕捉网的警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抓捕",将其安全带离现场。
类似的违规案例并非个例。此前三亚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实施临时禁飞,警方通过同样的监测手段,成功查获孙某杰违规飞行案,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这些案例也提醒无人机使用者:禁飞区飞行绝非"无人知晓",从升空瞬间就已处于监管视野之内。

花自芬芳制作
当晚的执法结束后,涉事无人机所有者被传唤至派出所。经查,其为记录演唱会场景擅自放飞无人机,并未提前申报飞行计划。目前,警方已依据相关规定对其作出罚款处罚,涉事无人机被依法暂扣。这场快速处置不仅保障了现场安全,更向公众展示了无人机监管的"科技力量"——在技术防线的守护下,"任性飞行"终将无处遁形。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