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一换,利润百万!你的罗马仕,可能装着“定时火球”!

2025年3月20日,一架从杭州飞往香港的航班上,一只罗马仕充电宝突然自燃。烟雾弥漫机舱,乘客惊慌失措。一场影响数千万消费者的行业大地震,由此引爆。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迅速介入调查,矛头直指产业链上游。调查发现,为安普瑞斯等核心电芯厂供货的某江西代工厂存在严重问题:其实际采购的原材料清单,与当初申请3C认证时提交的关键文件(CDF清单)严重不符。

这意味着,认证时承诺使用的安全材料,可能在后续量产中被悄悄替换。

这一违规操作后果惊人。安普瑞斯的电芯3C认证证书被紧急暂停或撤销。

如同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依赖其电芯的行业巨头——罗马仕、安克创新、小米、绿联科技、倍思科技等——旗下大量移动电源产品的3C认证也纷纷失效。一夜之间,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成了无法登机的“砖头”。

风暴中心,是两款被广泛应用的软包锂聚合物电芯:126280和676076。其中,126280型号(尺寸命名,额定容量1万毫安时)出货量尤其庞大。据业内人士李景峰透露,安普瑞斯这两款问题电芯累计出货超过1亿片。

另一位厂商人士补充指出,其中存在较高风险的P4类电芯,估计也有2000-3000万片流入市场。数十家知名品牌,加上难以计数的白牌厂商,其产品都可能搭载了这些“定时炸弹”。

偷梁换柱的“猫腻”,就藏在电芯最核心的部位。

业内专家杨衍向媒体揭示了可能的操作路径:代工厂可能偷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至关重要的隔膜材料。

有未经完全证实的消息指向,本应使用的、能有效防止内部短路的陶瓷涂层PPPE隔膜,被换成了廉价的普通PPPE隔膜。

“材料偷换后,风险是致命的,”杨衍严肃地解释,“电池内部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微小的锂枝晶(锂刺)。

好的隔膜能有效阻挡这些‘刺’。但换成未经验证的材料后,脆弱的隔膜极易被刺破,导致正负极直接短路。”短路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轻则使电池过热鼓包,重则引发剧烈起火甚至爆炸。锂离子电池的能量一旦失控释放,后果不堪设想。

更令人忧心的是,偷换的可能不止隔膜。杨衍推测,代工厂甚至可能将昂贵且工艺要求严苛的正极高镍三元材料,替换为其他成本更低的材料。

“高镍材料对生产环境的湿度等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不良率就飙升。换成便宜材料,利润空间就挤出来了。”

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狸猫换太子”的把戏,竟是在品牌方眼皮底下进行的?

杨衍坦言,品牌方和电芯厂确实会对代工厂进行质量检查,“但电芯安全事故往往是延后发生的。拿到一个电芯,常规检测很难立刻发现其内部材料已被微调。除非进行破坏性解剖和复杂的材料分析,但这在大规模生产中不现实。”

更关键的是,按照3C认证的严格规定,任何关键原材料的替换都必须事先报备并重新验证。涉事代工厂私自更换材料,无论新料好坏,都已严重违规。事发后,该工厂已被吊销生产资格。

为何代工厂敢如此铤而走险?行业疯狂内卷下的“不可能三角”给出了答案。

“体积(小)、功率(大)、价格(低)——这是充电宝行业的‘不可能三角’。”李景峰一针见血地指出。手机电池通常使用品质更高的电芯,且工作环境温和(输出功率一般十几瓦)。

而充电宝电芯,动辄承担二三十瓦甚至更高的快充输出,成本却远低于手机电芯——一片5000毫安时的充电宝电芯成本仅十几元,不到整机成本一半。

“市场已经卷到什么程度?一个2万毫安的充电宝,只卖100块钱!”李景峰的语气充满无奈。在如此惨烈的价格战下,厂商为了生存,只能在压缩成本上绞尽脑汁。

建一条高标准电池产线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涌向了良莠不齐的代工厂。而认证监管环节的漏洞,给了不法者可乘之机。

一个致命漏洞在于:一款充电宝上市前,真正经过的国家级强制检测只有3C认证。一旦“通关”,后续生产就主要依靠厂家自查和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

李景峰尖锐地比喻:“这很像一些药品检测中的替换材料——送检样品合格,实际卖的货是另一回事。”

即使抽检不合格,区区数万元的罚款,相对于一个爆款充电宝月销几十万台、每台省几元材料费就能“赚”回上百万的诱惑,违法成本显得微不足道。

风暴之下,承担责任者开始行动。截至6月26日,处于风口浪尖的罗马仕宣布召回49万台问题充电宝。安克创新也主动召回了71.3万台。

两家头部品牌的召回总量已超过120万台。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数十家受波及的品牌,大多数尚未面向消费者公开召回计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相关部门已紧急约谈相关企业,后续处置与合作仍在进行中。

行业至暗时刻,也是浴火重生的契机。

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公告,对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用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

这份即将出台的新国标,直指行业痛点:拟大幅提升对移动电源关键材料、核心工艺的管控要求,并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高温滥用等极端安全测试项目。

这些测试,正是模拟真实场景中可能导致隔膜破裂、引发热失控的关键环节。

这场由一只自燃充电宝引发的行业强震,无情地撕开了行业高速发展下被忽视的安全遮羞布。

它让数千万消费者手中的“能量站”瞬间失效,更以最惨痛的方式警示:当对成本和功率的追逐压倒了安全的基石,行业繁荣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危楼。

充电宝行业的未来,不在更便宜的价格或更炫酷的功率数字里。它必然写在更厚实的隔膜、更纯净的电极材料、更严谨的认证监管链条之上。

新国标即将筑起的高墙,将倒逼企业告别“认证后偷换”的潜规则。

只有守住安全的底线,让每一块走向消费者的电池都经得起最严苛的“针刺”考验,行业的重生之日才能真正到来。

#充电宝##热点##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罗马   火球   隔膜   利润   材料   行业   成本   电池   消费者   关键   品牌   功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