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革命人物:李青 女 蒙古族 绥蒙抗战投身革命者

李青(1925~-2008)



李青,女,蒙古族,1925年出生于土默特旗鸟儿素村(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鸟儿素村)。
李青的家乡鸟儿素村北倚大青山,是个蒙古族聚居的小村子。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但是,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民族歧视和经济剥削下,居住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青的父亲兄弟四人,大伯父从小就给地主当长工,积劳成疾,十几岁就离开了人间。三叔因生活逼迫,无奈之下去归绥的席力图召当了小喇嘛。四叔落地就被奶奶送人了。因此,全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的肩上。从幼年起,李青就帮父亲下地干活,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10月,归绥沦陷。疯狂的日寇,像群饿狼一样闯入土默特,到处抢劫掳掠,奸淫烧杀,欺负得广夫蒙汉人民没有活头。抗战时期鸟儿素村是敌我拉锯的地方,所以日伪军、八路军都来。白天,日本鬼子常来扫荡”;晚上,八路军也经常来到村里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工作。
一天,离家多年的叔叔赵诚从蒙古回来,李青全家非常高兴。叔叔回到家以后,走村串户,经常找贫苦农民谈心,宣传革命道理。李青觉得叔叔是个神秘的人,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李青才知道,叔叔赵诚的经历非比寻常。他1923年考入北平(今北京)蒙藏学校,同年经邓中夏、赵世炎介绍,和多松年、佛鼎一起参加了马列主义研究小组,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和佛鼎、奎璧被党组织派到蒙古人民其和国党务学校学习。回国后,他一直在士默特等地从事地下革命斗争,经常和乌兰夫、奎壁、吉雅泰、勇夫、贾力更、李森等同志一起活动。曾为促成1936年2月的“百灵庙暴动”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抗日形势日益严峻,中共中央派造八路军120师358旅政委李井泉率领抗日游击支队挺进大青山,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支队司令部驻扎在大青山万家沟,赵诚和贾力更等人很快与李井泉司令员取得联系,开始了有组织的抗日活动。后来,贾力更介绍赵诚潜伏到伪蒙古军独立团三连,当了一名文书,他以此身份做掩护,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可以说赵诚既是李青的叔叔,又是李青尊敬的老师,也是她走向革命的引路人。
一天晚上,叔叔赵诚回到家中,笑眯眯地问李青:“有个学习的好地方,你去不去?“李背抢着回答:“去!”坐在旁边的父母忙问:“要去哪里学习?”赵诚说:“去延安!”听到李青要远离家乡去学习,父母开始有点放心不下。叔叔就对他们说:“让她去吧,那是中国最好的地方,去学点知识和文化,为咱们蒙古民族争气,为国家出力!”这天晚上,李青躺在炕上,高兴得怎么也睡不着觉。
决定去延安学习以后,李青的父母暗暗地帮助她做准备。李青的延安之行很是波折,在种种原因下李青根据组织的通知先后走了两次也没走成,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去延安学习的热情和决心。第一次是在1939年底的一天,叔叔让李青和本村一个叫黄豹的人,打扮成走亲戚的模样,骑着毛驴向南走。走了多半天,到了大岱,护送李青的贾力更,打听到敌人在黄河边封锁得很严,根本无法疲河,为了安全考虑,李青他们只好从原路返回家中。没过几天,叔叔又通知李青去察素齐勇夫家集合,从那去延安,李青高兴得不得了。这次李青的父亲亲自送她走,他们父女俩到了察素齐,找到勇夫的家。可是,情况又突然有了变化,还是没有走成,李青只得又返回家中等通知。李青两次去延安没有走成,心里非常着急,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延安去。
1940年2月的一天,是李青水远忘不了的日子。这天清晨,李青告别了养育她的亲人和故乡,踏上了走向光明的征途。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李青和父亲沿着大青山下弯弯曲曲的小道,向把什村走去。到了把什村,李青先去四叔家休息。吃过晚饭,大约在10点左右,李青按照通知奔向大场面,那里已来了不少人,有云北峰、墨志清、徐史、赵维新、锐军、李勇等十五六人,大青山支队派米的八路军战士也早已在那等候。人到齐以后,负责人简单地做了动员,告诉大家在去延安的路上要途经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作简单的学习和休整。同时又宣布了行进的办法和要求,男的骑马,女的坐车,走在中间。前面有八路军战士带路,后面有八路军战士护卫以确保安全。

后来因为道路坑坑洼注,实在难走。李青他们只好全部乘马前进。赶了大半夜的路,天刚蒙蒙亮,就到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姚喆、贾力更等领导同志热情接待了他们,问寒问暖,其他八路军同志也热情欢迎他们,给他们送水送饭。
当时,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时期,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八路军同志对他们非常关心,尽最大努力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短短几天的生活中,部队领导和同志们的亲切教导、热情关怀,使李青他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益,体会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在根据地经过几天的学习,这些人被编了一个队,云北峰任队长。八路军在装备极其闲难的条件下,给李青他们每个同志配备了一匹马和必要的东西,大家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出发了。党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青年十分关心,为了李青他们沿途的安全,姚喆亲自率领一个骑兵连护送他们。
大青山的初春,依然是冬天的景象。山里积雪皑皑,天气还是很冷的,有时还飘雪花。
到了鸟儿素,姚喆不顾行军的疲劳,亲自登门来看望李青的父母亲,关切地询问生活的状况,并给他们讲了一些革命道理。临走时还安慰李青父母亲说:“老人家,不要惦念他们,我们是送他们去最好的地方学习,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你们要保重身体。”后来得知,李青走后不久,敌人就把李青父亲给抓走了,追问李青的下落,并对父亲严刑拷打,灌煤油和辣椒水,用尽了惨无人道的刑罚,把李青父亲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面对敌人的酷刑,父亲咬紧牙关,一直坚持说不知道。李青的母亲也因想念女儿把眼睛都哭瞎了。
李青他们行进到绥东时,从归绥城又来了一些学生,有玉贤敏、黄媚梅、王希宁、卜斌、任希舜等同志,她们中有几个人还穿着旗袍,这下队伍就更活跃了。李青他们这些青年,有农村的农民,也有城市的学生,有蒙古族,也有汉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团结友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
队伍走到旗下营时,铁路两侧又深又宽的封锁沟橫在他们面前,探照灯光照得通亮,不远的地方还有伪军巡逻。李青他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在夜色的掩护下,姚喆率领李青他们策马扬鞭,迅速通过封锁沟。过封锁沟时,因心情过分紧张,马蹄子腾空落地时李青被颠到马脖子上,差点掉下来。
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艰苦跋涉,经过蛮汗山、凉城,到了晋绥边区的兴县。这里到处是一片令人兴奋的最象,儿童团员手持红缨枪放哨,沿途军民愉快也劳动,随处都有嘹亮抗日歌声。看到这种景象,大家紧张的情绪一下子轻松了。边区部队和政府的同志,热情接待这些来自内蒙古的青年。那时战士们的生活很苦,每天吃煮黑豆。但是,为了欢迎内蒙古的朋友,他们还是给大家吃了一顿美味可口的包子。
离开了兴县,李青他们开始了徒步行军,每天走八九十里路,不少同志脚上打了泡,但没有一个叫苦的。大家怀着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一直保持着愉快的心情。经过半个多月的行军,1940年5月,队伍终于到了日夜盼望的革命圣地—延安。从此,李青投入党的怀抱,走上了光荣的革命征途。
李青到达延安后被安排到陕北公学学习。陕北公学,原本叫陕北大学,因当时国民党政府以陕北已经有了抗日军政大学为由不予核准,才改名陕北公学,人们简称“陕公”。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优秀的抗战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李青在陕北公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领导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以及对时局的认识。陕北公学采取半军事性的编制,注重军事训练。课程设置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
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等。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陕北公学全体师生自力更生,开荒、种菜、纺棉花、烤炭、挖窑洞样样都是自己动手。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后来李青又先后在延安民族学院、三边公学、城川民族学院学习。并于1942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延安的学习,李青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进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
1946年,李背结束了在延安的学习,到晋西北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李青参加士改工作团,1949年调回归绥县妇联工作,并出席金国第一届妇女大会。后来李青先后担任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呼和浩特市粮食局人事科科长,呼和浩特市电子局副局长等职务。1979年,李青担任中共呼和浩特市委机关党委副书记一职,她同时还是内蒙古延安大学延安民族学院校友会理事、内蒙古延安粉神研究会理事。1985年,李青光荣离休。
2008年8月30日,李青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4岁。




(王晶冉)




照片及资料提供:王萍,李青(丈夫王国善)女儿,1954年出生,先后工作于内蒙古电子仪器厂、内蒙古电视机厂、呼和浩特农机公司、呼和浩特市监察局,2009年退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7

标签:历史   蒙古族   呼和浩特   革命者   人物   李青   延安   大青山   陕北   内蒙古   叔叔   呼和浩特市   父亲   根据地   蒙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