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虫》
每个人的偏好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山姆、瑜伽、滑雪被视为中产标配,而许多白领打工族会选择去盒马购物?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生活中的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而是习性、资本和阶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无论是食物、穿衣、运动、音乐、电影还是艺术审美,甚至是寻找朋友或者挑选另一半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指引自身行动的趣味偏好,这些看似极其主观和个人化的观念,其实都展现出了极强的结构性特征,尤其是根据社会阶层位置的不同展现出了规律性的差异。
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日常趣味就是你的社会阶层。
今天的文章,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将和大家一起,回望布迪厄在1979年出版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谈一谈趣味和阶层如何相互影响,上流社会如何主导这场文化的竞赛。

讲述 | 严飞
来源 | 看理想节目《阶层固化与流动》
01.
趣味与阶层如何互相影响
《区分》对于文化趣味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这本书以法国1960年代1217名受访者的调查统计资料为基础,伴随图示和表格,以及大量的照片、访谈等定性资料,深刻地揭示出趣味取向如何成为社会区分的标志、社会阶层又如何塑造了趣味判断的高低等级。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品味、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阶层的展示和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披上了某种合法性的外衣,在社会生活的运作中成为各阶层相互斗争的重要场域。
布迪厄在20世纪中期的这一文化洞察极具穿透力,颠覆了人们对于个人趣味的日常想象,并成为之后诸多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区分》首先点明,趣味具有社会区分性。想象在休闲方式上有着完全不同趣味的两个人,第一个人喜欢参加古典音乐会、参观艺术博物馆,而另一个人则热衷于主题游乐园、看马戏表演。
如果猜测两个人属于什么社会阶层,你很可能会说前者属于一个比后者高得多的阶层,这正是因为公众有一种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的“品味直觉”或者说“文化常识”。
布迪厄认为,广泛来说,在从低到高的层次上,工人阶级的大众趣味分布在最底层,中产阶级的兴趣位于中间,上层阶级与文化精英的品位则居于最高层次。
对于上层阶级来说,ta们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喜欢通过穿戴昂贵的奢侈品来彰显自己的品位,而文化精英们则是思想的领导者和品位的创造者,ta们可能不一定富有,但关键在于有着极强的文化影响,因此ta们的品味更多指向对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审美判断能力,而这些都是工人阶级日常生活中没有的。
以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偏好为例。尽管现在大家觉得《平均律古钢琴曲集》《蓝色狂想曲》和《蓝色多瑙河》都是高雅的古典音乐,不能跟主流娱乐相提并论,但在1960年代的法国,它们是社会上极为流行的音乐取向。
三部作品中,《平均律古钢琴曲集》属于深奥的古典音乐;《蓝色狂想曲》尽管体裁高雅,但由于其流传较广而“被打发到中产阶级艺术中”;《蓝色多瑙河》则是普通民众都耳熟能详的轻音乐。
布迪厄调查了不同职业人群对这三部作品的偏好后发现,喜爱古钢琴曲这样较难鉴赏的音乐的人数百分比,整体上从工人阶层向拥有文化资本的文化精英阶层(譬如大学教师、艺术生产者)递增;而偏爱《蓝色多瑙河》的比例在民众阶层中非常普遍,包括工人、服务人员、小商人等等,但在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中递减。除此之外,欣赏《蓝色狂想曲》的比例在中产阶层中占据最多。

对《平均律古钢琴曲集》的偏好的阶层分布
这种趣味上的区分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方面,它甚至表现在日常饮食上。布迪厄发现:“随着社会等级升高,食物消费的比重降低,或者热量高的、脂肪多的、增肥的但也便宜的食物如肉糜、土豆、菜豆、肥肉、猪肉同时还有酒的消费比重减少,而脂肪少的、清淡的而且不增肥的食物的比重增加。”
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这一发现仍然成立,甚至区分愈发明显。
美国一部关于贫困人口健康的纪录片中,一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单身母亲只能选择在大型连锁超市里购买量大但便宜的食物,比如大规模生产养殖出的冷冻肉和速冻半成品蔬菜,尽管她也知道它们并不营养,但是她更知道自己负担不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因为那些要比肉还昂贵,更不用说有钱人热衷的有机食品,简直仿佛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寄生虫》
接下来,布迪厄提出了更重要的一点——这种趣味和阶层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的,而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
在1960年代的巴黎,如果邀请法国的上流精英人物去看一场火爆的马戏表演,ta们可能会大为惊恐,感觉到自己被冒犯。因为在ta们眼里这是工人阶级才会做的行为。而如果邀请的地点变成高雅的歌剧院,ta们才会觉得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是因为在ta们眼里,去歌剧院是一种适合有权阶级的、精巧的文化实践。
在富人们看来,对一种行为的厌恶或喜爱取决于ta们认为自己属于怎样的阶层和应有怎样的行为:一方面,ta们对工人阶级喜欢的东西感到厌恶,表明ta们的个人趣味要凌驾在工人阶级和中产之上;另一方面,ta们对歌剧的喜爱又出于“歌剧与精英文化相关”的考虑。
趣味是阶级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布迪厄看来,人们的行为偏好被他们认知中的品味与阶层关系所形塑。
沿用前面的例子,在两个阶级对于听歌剧还是看马戏的诠释中,歌剧和马戏进一步成为具有区分性的阶层行动取向。当更多的工人阶级选择去看马戏,而更多的贵族去看歌剧,“属于哪个阶层就该做什么样的行动”的印象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阶层的意识无形之中就等于某种行动。除了马戏和歌剧,其它文化选择的背后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艺术品味与阶层配置并不只是一种观念,它们通过对实实在在行为的塑造而形成,并使得阶级继续分化。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并不只是无意识地被大家所认识,而是人们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驱使行动的意识,自己构建出来的一个社会形态。
02.
从三个维度分析社会分层
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品味与阶层等级之间的结构性关联,布迪厄建立了三个重要维度:资本的总量、资本的结构、以及更加重要的时间维度,也就是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在第一个维度“资本总量”中,布迪厄首先区分了个人的两种主要资本类型,第一种是经济资本,包括金钱和占有物,用来在社会中获得生存、资源或权力、声望。一个人越有钱,ta的经济资本就越高,也就意味着ta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声望越高。第二种是文化资本,它同样可以给予人社会地位,比如弹奏乐器的能力、得体的谈吐、欣赏古典绘画和文学的能力等等。
文化资本的获取,来源于精英式的教育,拥有“对”的文凭。在此背景之下,大学会被区分“好”和“坏”、“重点”和“非重点”。一个人上的是重点大学,就意味着他上的是好大学,也意味着他可以获得的文化资本更高。
文凭不只是一张纸,它是一种基于他人对于社会价值的诠释,是被建构出来的文化资本。
把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的资本总量,然后再把资本总量进行排序,就可以排出一个社会结构高-中-低的层级差异序列,这个序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阶层。
在这个序列里面,上层阶级可能同时具有高经济资本和高文化资本,而工人阶级可能既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好的文凭。两者的差异非常明显。

《燃烧》
其次,在第二个维度“资本结构”中,需要关注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各自的比重,水平类似的资本总量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
比如暴发户富商尽管有很多钱,拥有高经济资本,但ta们的文化资本相对较低,这导致在当时的法国,ta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会被既有经济资本又有文化资本的精英们嘲笑“没有品位”;而文化精英们尽管文化资本很高,但经济回报可能相对较少,比如音乐家与画家,想要持续创作艺术作品并且进入上流社会的视野,没有赞助人和引荐人通常是做不到的。
由于有着不同的资本结构,布迪厄通过调查数据发现,两个群体在文化趣味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取向,比如商人更加喜欢观看通俗的喜剧,而教授们则偏爱观看古典戏剧和先锋戏剧。
不过,在不同资本结构的基础之上,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商人可以通过购买等方式获得一纸文凭、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参加高大上的文化活动,来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而这些活动通常需要金钱作为支撑,这样就实现了两种资本在结构上的转化。
最后,第三个维度是时间维度,即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在个体一生之中发生的变化和在不同代际之间发生的转化。通过这一过程,社会阶层结构不断被再生产出来,会有人随着时间推移实现阶层的流动,但很多情况下,精英阶层的孩子依旧是精英阶层,ta们沿袭了父辈的高经济资本和高文化资本;而工人阶级的孩子,却只能继续做工人,并以工人阶级文化作为自己群体的象征。
文化资本正在变成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分层的基础,成为阶层间进行争夺的“战场”。
布迪厄自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是乡村邮递员的儿子,少年时期生活在偏远的法国乡下,说一口西南方言,依靠异常的聪颖和勤奋,考上了不那么看重财富或门第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通过考试的跳板脱离了法国底层农民的宿命,但是同时他也深深体会到,在当时多为贵族出身的法国知识界,他是多么格格不入和举步维艰,这使得他对于社会不平等尤其关注。
而另一方面,经济富裕、身世显赫的贵族家庭在教育、修养、品味等方面天然能够投入更多的金钱与精力,这使得不同出身背景的人从最初就占据着不平等的位置。
文化产生出公开的区分,并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最主要的代际传承渠道再生产出有差异的、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关系。
在书中,布迪厄尤其通过父代与子代之间职业和阶层的相关性证明了这一点。
一方面,社会地位不高但经济资本充足的暴发户富商,通过推动孩子进入名校接受教育,从而增加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另一方面,尽管父代出身于上层精英的子代也有投资失败导致连贵族地位一齐失去的风险,但总体上财产和文化的良好基础使得ta们更不容易跌落至中产以下的更低阶层——因此,社会阶层在代际上的流动是通过资本结构的转化和传递实现的。
03.
文化包裹下的阶层不平等
布迪厄特别指出,与经济资源的多寡不同,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以差异性和稀缺性为表现形式的区分方式,很容易掩盖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披上某种合法性的外衣。
上层阶级会不断通过制造稀缺性、增加特定符号的象征价值,拉开与中层和下层的距离。ta们欣赏古典音乐、去歌剧院消遣、带着孩子去骑马和打高尔夫球,同时拒绝欣赏大众流行的音乐、看马戏表演、玩足球或者拳击。这些差异通常会被认为是“纯粹”的、“与经济无关的”的审美取向差异,使得上层阶级的特殊性受到质疑的可能性更小,从而忽略其中高昂的金钱成本以及维持小圈子、排斥外来人的不平等要素。
如何去判定哪些艺术、文学、审美、运动趣味是“美”和“高雅的”,而哪些趣味又是“丑”和“低俗的”?按照布迪厄的说法,最有分类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权威就有了本质上最合法的特权,而上流社会的权贵精英们,恰恰掌握着这些权威。
于是,“上流社会的规矩,将趣味变成了真正贵族的最可靠的标志之一”。

《寄生虫》
在这场文化资本的竞赛中,中间阶层是最“惨”的。ta们急需但又缺少能够合法证明自身地位的文化依托,上流社会的种种趣味都需要金钱、地位甚至时间的累积,而底层社会的大众趣味又正是中间阶级想要拼命摆脱的。
按照布迪厄的话说,就是“当小资产阶级终于摆脱赤贫,即ta们的过去,并意图进入资产阶级,即ta们的未来时,为了完成对这种上升必要的积累,ta们必须在什么地方取得弥补所缺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
于是,当中产阶级无法真正获得文化合法性的主导权时,ta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不得不对文化趣味做出追逐,去不断模仿上层社会的趣味,但同时又由于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限,只能在经济实力可以负担的有限范围之内进行模仿。
在布迪厄的调查中,中产阶层对上层社会生活品质的追逐和模仿出现在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中产阶级崇尚高雅的、高昂的服饰品牌,要求家具是“复古风格”,对于车辆的品牌和住房的位置有着贵族般的严格要求,热衷于特定的运动消遣,仿佛唯有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加持,才能够确保自己的身份是站在高地而不会被扫地出局。
就像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面,拥有那么一只正确的铂金包,才不会在太太们的聚会中被排斥。这并不只是电视剧里的剧情,在美国人类学家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基于她在田野中的亲身经历写出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中,为了拿到上流社会的通行证,作为妈妈的作者也需要不惜花十几万购买一只铂金包,以应对拥有一双“锐眼”的上东区妈妈们为孩子找玩伴的社交场合。
然而可怕的是,底层大众也无法摆脱这场文化的竞赛。布迪厄发现:“工人阶级中最自觉的阶层在文化和语言方面仍旧嫉妒服从于占统治地位的标准与价值;因而这个阶层对权威的强制作用极度敏感。”
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提供的文化资本主导了这一场竞赛。而在这场竞赛里,工人阶级的子弟完全处于劣势,ta们意识到这一点,并反过来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本”表示不屑、强调自身工人阶级的身份等方式来进行反抗。
然而,无论是中间阶层还是普罗大众,在这场竞赛中早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那些进入这种追逐赛的人,仅仅通过参加竞赛这个做法,就暗中承认他们追赶的人所追求的目标的合法性,而在这种追逐赛中,他们在起跑时就被打败了,如同差距的持久性所证明的。”

《燃烧》
时至今日,《区分》一书里对趣味背后阶层性的揭示,依旧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譬如,布迪厄在书里指出,“不同社会阶级与教育系统之间关系的新近变化,是围绕学历的竞争之强化的结果,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中的最富有阶层为了保证他们的再生产而大力加强他们对教育系统的利用这个事实无疑大大推动了竞争的强化。”
社会下层担心很难再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地位,社会中产则担心继续上升的通道变窄、甚至稍不留神就会滑落。于是中产阶级特别在意孩子的教育,总希望孩子在社会阶层的爬梯上再爬升一点,起码不要下降。
所以“海淀家长”在带孩子们参加各种补习班中奔波,只为孩子能上一所重点中学;而在社会阶梯的另一端,“顺义妈妈”帮孩子报名国际学校、马术课、滑雪课、钢琴比赛、国外游学夏令营,目标只在冲击英国牛剑、美国藤校。
大家不知道,甚至也不需要明白为什么孩子学骑马就比打篮球要好、用昂贵的画册就可以培养审美——反正这个圈子的其他妈妈都在这么做,我也跟着这么做就对了。而为生计忙碌的底层们,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了这些与培养趣味有关的文化资本竞争之外,能让孩子有饭吃、有屋住、有学上就是幸运。
在全书的最后,布迪厄指出,低俗与高雅、笨拙与灵巧、粗鲁与礼貌、平常与出众——这些区分可以被称之为一场“社会游戏”,人们首先必须认识到,日常生活的区分中蕴含着被掩盖的危险不平等,我们或许会熟视无睹,但绝不能视而不见。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阶层固化与流动:无限人生书单第八季》第7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收听。


音频编辑:ruicen、小蒲
微信内容编辑:铁柱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安娜》
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
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