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是如何从“一枝独秀”落寞到现在卖身的呢?

曾几何时一杯30元的星巴克咖啡,成了白领身份的标配,可是现在看看多少星巴克成了大家纳凉的场所!

不过这几年,不光星巴克,也有很外资品牌进入了落幕期!比如前些年,肯德基、麦当劳拆分中国业务,Uber退出中国市场,而到了2025年的今天,星巴克也开始招贤纳婿了!

据说有包括华润、KKR等潜在买家盯上了星巴克的股份。

那这就预示着它的增长神话彻底破灭了。

看看这两年得业绩数据就知道了!

去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数达7685家,差不多是美国门店的一半,营收却仅为美国的1/10(7.44亿美元 vs 66.04亿美元)。

相比之下,5年前中国以不到1/3门店贡献了1/6的总营收,如今效率大幅下滑。

当然星巴克的困境也并非个例,国际品牌普遍面临本土企业激烈竞争的结果。

根据波士顿咨询(BCG)数据显示,2025年仅28%的外企占据中国市场前五,低于10年前的33%。

咨询机构的观点是,这些国际快消品牌的业绩压力,不全是市场增长慢闹的,更多是被中国本土企业“挤”得慌。这个原因好像是那么个回事!

看看星巴克进中国这二十多年,能赢的核心可以说是它的自营模式,当然曾经也是星巴克的信心,而支撑这份信心的,还有星巴克提出的“第三空间”理念:在家庭与工作之外,给消费者造一个能放松小坐的角落。

靠着自营和“第三空间”理念,星巴克1999年刚进来到2005年起慢慢回收合资公司股权,再到2017年连江浙沪门店都收归自营,在大陆开启全面直营。

星巴克那会儿风光无限,市场占比一度超过60%,增速常年是全球第一!当然,瑞幸那时还没成气候。

“第三空间”也成了星巴克的招牌,很多人约朋友、赶方案,下意识就往星巴克去,“小资”这个词也随之诞生。

2018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特意来中国开全球投资者大会,说2022年要把门店翻倍到6000家,后来真做到了,又把2025年目标提到9000家。

舒尔茨那会儿底气真足,说“没哪家西方消费品牌在中国能像我们这样,3100多家店还天天开新店,销量破纪录”,还盼着“中国门店数早晚超美国”。

可舒尔茨老板没想到,本土竞争会来得这么猛,而且本土化才是消费市场的“胜负手”,连“第三空间”的光环都跟着淡了。

早年外媒夸它比别家外资品牌稳,说它肯在华投资、搭本土团队,其实是星巴克对本土化反应太迟缓!

对比肯德基、麦当劳看看就知道星巴克反应有多慢了,2003年肯德基就出老北京鸡肉卷,麦当劳刚进来就盯着孩子做生日服务,2017年它们拆分业务,早就在应对本土竞争里摸出了门道。

再对比下产品创新就很明显。

2021年瑞幸一年上新113款,星巴克才出30多款。

更关键的是,瑞幸们靠着高性价比和线上点单,把“咖啡”从“第三空间里的体验”变成了“随手买的饮品”,不少人觉得“没必要为了喝杯咖啡特意坐进星巴克”。

当然也不是星巴克没试过本土化,比如组建中国团队。

可是作为跨国企业,供应链、社会责任一堆事要优先顾着,碰上本土企业拼速度,星巴克的决策和沟通成本一拖累,就容易跟不上。

就说现在的产品星冰乐,还是白桃、抹茶那几款,命名像停在十几年前,甜度还总被网友吐槽,反观瑞幸新品,早把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摸得透透的。

星巴克这两年日子难了,它才真正动起来了。

2024年星巴克推了78款新品,是2021年的两倍多,并且连“第三空间”也悄悄调整!像部分门店加了快取柜,可是颓势没那么好扭转!2024年全年同店增速都是负的,开了710家新店,营收反倒比2023年少了2亿多美元。

这次星巴克正寻找新的可能,接下来合作将决定星巴克能否在中国市场“二次破局”?我们拭目以待!

---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美食   落寞   中国   本土   麦当劳   肯德基   空间   本土化   中国市场   美国   品牌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