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央求中国,也不施舍印度?以色列的用工荒,扇肿了高华们的脸

以色列这边的用工荒,从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就闹得挺大,本来靠巴勒斯坦工人干建筑和农业活,现在那些人进不来,缺口高达9万多。以色列政府到处找人补窟窿,先盯上中国工人,因为中国劳动力多,技术也过硬。结果呢,中方直接给拒了,理由很简单,安全第一,不想让自家工人去那乱糟糟的地方冒险。这事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毕竟那边枪炮声没停过,工人去了万一出点事,谁负责?

以色列那边没辙,只能转向其他国家。印度跳得最欢,哈里亚纳邦政府在2023年12月就发招工公告,要招1万名技术工人去以色列干建筑,工种包括模板木工、钢筋弯曲、瓷砖铺设和抹灰。要求还不低,得有10级资格证、至少3年经验,年龄25到54岁。

印度联邦政府嘴上说没讨论过这事,但地方邦政府行动这么快,明显是默许了。印度那边劳动力过剩,失业率高,这么一搞还能赚外汇,顺便卖以色列一个人情。到2024年,印度工人开始分批过去,第一批700人,后面陆陆续续加到1.6万。

2025年上半年,以色列又从印度招了上万,主要是填建筑和农业的空缺。

除了印度,以色列还从其他地方拉人。2023年12月,外长埃利·科恩亲自去机场接200名马拉维工人,主要干农业活。接着,斯里兰卡600人、摩尔多瓦600名护理工、卢旺达和多米尼加也送了人。

2024年继续从乌干达、墨西哥、危地马拉这些发展中国家薅劳动力,总共引进几万人。这些国家经济不发达,年轻人多,出去打工能缓解本地压力。以色列媒体报道,这些工人待遇一般,保障也不高,但对以色列来说是杯水车薪,勉强维持经济运转。

这事说白了就是劳资关系,以色列需要廉价劳动力,发展中国家需要就业机会。没啥施舍不施舍的,各取所需而已。但有些人非得整出高低贵贱来。

张平这教授,在特拉维夫大学混得风生水起,早年从中国出去,1994年移居以色列,专攻犹太研究,翻译了不少犹太经典,像《密释纳》系列。2023年11月6日,他在X上发帖,说以色列要引进5-10万印度劳工,以前这种事先考虑中国劳工。言下之意,好像以色列以前对中国多优待,现在转向印度是中国损失,还带点阴阳怪气,觉得中国人该感恩戴德。

现实呢?以色列先找中国,磋商了好几次,中方11月下旬直接回绝。之后以色列才广撒网,联系55个国家,先从马拉维、斯里兰卡这些小国入手,印度是后来自己贴上来的。以色列官方报道都没把印度放首位,优先提其他国家。这不就说明,在以色列眼里,中国工人起码比印度靠谱点,先求中国,求不着才找别人。张平那话,等于是虚空画饼,还画得挺难看。

结果事实一出来,他的脸被扇得啪啪响。高华们总爱仗着海外身份PUA国内人,以为拿着西方文凭就能指手画脚,但现在2025年了,大家眼睛亮着呢,谁还吃这套?

以色列用工荒的根子在巴以冲突上。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开始,以色列国防军推进加沙,冲突拖了快两年。2024年,以色列转向北部打击黎巴嫩真主党,还和伊朗、胡塞武装纠缠。红海航道乱套,海运成本涨了六倍,供应链全乱。亚洲劳工在以色列遭殃,泰国、尼泊尔工人被杀或掳走,中国大使馆2023年5月就提醒公民避开高风险区。

2023年10月冲突后,更多亚洲劳工遇险,印度18000人、中国6000人在那,安全成大问题。

中方拒绝以色列的招工请求,纯属正常考量。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重视公民安全,不希望他们在战区冒险。以色列那边媒体解读成政治对抗,说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对付美以,这话听着就扯。中國在意的是自家人的命,不是啥意识形态。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对自家公民都不手软,谁敢保证外籍工人安全?万一出事,救人得靠谁?

印度倒是不在乎这些,2024年继续派人,2025年5月印巴冲突升级时,还在招工。印巴那事是另一个热点,5月7日印度袭击巴基斯坦境内目标,报复帕哈尔加姆恐袭。双方打了好几天,导弹无人机满天飞,停火后还互相指责违反协议。美国特朗普抢着宣布斡旋成功,但印度不乐意,觉得丢了战略自主权。中国立场一贯,呼吁印巴克制,维护地区稳定,没掺和进去。

高华们像张平,总爱拿这种事阴阳中国人,说以色列不找中国是施舍印度去了。实际情况是以色列求中国不成,才找印度补位。印度地方政府急着卖劳动力,赚谢克尔币,顺便在巴以间骑墙。莫迪政府嘴上声援巴勒斯坦,底下邦政府和以色列做交易,这双标玩得溜。

张平的帖一出,中国网民就炸锅,觉得他忘了本,成精神以色列人了。他的生平挺典型,早年在北京大学念书,1980年代毕业,1994年去以色列,2000年拿博士,现在终身教授,活跃在X上发中东评论。但他的立场偏得厉害,2023年后继续翻译犹太文本,参与研讨会,但那条帖让他在国内舆论里栽了跟头。

这用工荒扇肿的不光张平的脸,还有一帮高华的脸。他们总觉得海外镀金就能高人一等,PUA国内人说中国人该感恩以色列的“优先考虑”。但事实是,以色列找中国是看中技术和服务,不是施舍。

拒绝了就拒绝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大,不缺这点机会。印度那边乐意接盘,是因为本地失业严重,年轻人没事干。2024年印度工人过去后,待遇低,保障差,还得面对冲突风险,但政府推着走。

到2025年7月,以色列劳工引进还在继续,印度工人占大头,其他国家跟上。中国没松口,外交渠道保持沟通,但优先安全。巴以冲突没完没了,加沙废墟堆积,红海危机让全球物流贵了,欧盟供应链遭罪,美国倒赚了军工钱。印巴冲突刚停火,舆论战打得热,假新闻满天飞,AI伪造视频添乱。大家看清了,战争不光毁人命,还毁经济,用工荒就是一例。

高华们该醒醒了,时代变了。2023年张平那帖,现在看就是笑话。以色列宁可先求中国,求不着再找印度,这不就证明在他们眼里,中国地位起码不低。印度自己抢答,显得急吼吼的。张平等人一辈子当意识形态掮客,结果回旋镖砸自己脸上。或许他们该转战印度,那边极右民粹氛围浓,没准还能找回感觉。中国人从来不吃嗟来之食,这传统没丢。

以色列这事闹到现在,经济勉强稳住,但劳动力缺口还大。2025年上半年,从印度招的1万多工人到位,建筑现场勉强运转。其他国家如马拉维追加人数,农场活有人干了。但长远看,冲突不停,用工荒难解。外交部毛宁5月发言,强调中国支持印巴停火,愿发挥建设性作用,但不卷入。相比高华的酸话,现实接地气多了:安全第一,互利合作,没必要感恩谁。

总的说,这用工荒暴露了不少问题。以色列求人补位,中国拒绝合理,印度接盘现实。高华们阴阳怪气,结果自取其辱。2025年了,大家都看透了,这种PUA过时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财经   以色列   印度   中国   高华   工人   马拉维   冲突   劳动力   犹太   劳工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