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银行:困境待解,路在何方
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中原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采取了减员降薪等一系列措施,但仍难以阻挡盈利下行的趋势,业绩持续失速的状况令人担忧。
自2022年中原银行吸收合并了3家河南省城商行,资产规模成功突破万亿大关后,本应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事与愿违,其业绩增速却逐渐放慢,整体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尴尬特点。这种规模与实力不匹配的现象,如同一个体型庞大但行动迟缓的巨人,在市场的浪潮中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8月29日,中原银行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无疑给市场和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35.6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07%;归母净利润为20.34亿元,同比减少0.78%。这两项关键指标的双双下滑,直观地反映出中原银行当前面临的严峻经营形势。
回顾近两年,中原银行在营利增长方面的表现十分乏力,规模增长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从去年起,该行就开始采取减员降薪、降本增效等方式,试图留存更多利润。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归母净利润在今年上半年依然出现下滑,各项指标表现远远低于其他万亿级城商行。这不仅让中原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质疑。
信贷投放遇阻,区域竞争力较弱
在营收端,中原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10.51亿元,同比增加3.24%,看似扭转了去年的下降趋势。但实际上,利息净收入的同比增长并不等同于盈利能力的真正改善。今年,中原银行资产配置低效的问题愈发凸显,如同一个管理不善的仓库,虽然货物数量有所增加,但实际的运营效率却十分低下。
上半年,中原银行的净利差为1.58%,较去年同期上升了3bps;然而,净息差却与去年同期保持一致,依旧为1.66%。这一数据表明,尽管利率差有所扩大,但中原银行的实际盈利效率并未得到提升,盈利能力也没有实现实质性的改善。净利差反映的是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即银行“每单位生息资产”与“每单位计息负债”的利率差额。而净息差则体现了银行的资产盈利效率,是每单位生息资产创造的实际收益。
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集中调整、信贷需求不足、市场利率中枢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原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3.44%,同比减少34bps。其中,贷款平均利率从4.55%下降到4.18%,降幅为37bps,略高于整体下降幅度。当资产端收益率下降时,中原银行试图通过压降负债端成本率来维持盈利水平。从去年同期的2.23%压降到1.86%,降幅达37bps,尤其是存款平均成本率,已降至1.83%。对负债端的成本控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净利差上升,但却无法掩盖资产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从资产负债结构来看,截至二季度末,中原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4079.27亿元,较年初增长3.13%;其中,贷款余额为6986.86亿元,较年初增长0.12%。负债总额为13071.48亿元,较年初增长3.35%;其中,存款总额为9648.68亿元,较年初增长5.82%。从报告期末的时点数据来看,贷款规模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远低于其他指标。而从生息资产日均余额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原银行的贷款投放实际上是缩水的。今年上半年,其贷款日均余额为7073.4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6.63亿元。与此同时,存款日均余额为9236.04亿元,远高于贷款日均余额。这意味着,中原银行有相当一部分低息存款资金流向了其他资产领域。
在该行的生息资产中,除了应收租赁款的平均收益率高达5.31%,比贷款平均利率高之外,其余资产的平均收益率都不到2.5%。而且,应收租赁款的日均余额与去年相比变动非常小。因此,当中原银行的信贷投放减少时,资金几乎都流向了收益率更低的金融投资、同业资产等领域。
信贷投放遇阻,更多地反映出中原银行自身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作为河南省级城商行,中原银行的存贷业务主要在河南省内开展,按常理来说,应该在省内各地具备较好的客户积累和渠道资源优势。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截至2024年末,中原银行的存贷业务在河南省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26%和7.94%,较年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存款市场份额排名保持在第6,而贷款市场份额降幅更大,排名也从第4大幅下降到第6。这一数据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出中原银行在省内市场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
减员降薪,依旧未能挽回利润
对于中原银行存贷业务尤其是贷款市场份额和排名的大幅下滑,联合资信在2025年主体评级报告中指出,这是因为中原银行去年基于自身规划和外部环境,将重心向强化风险防控、提升人均效能等方面倾斜,主动控制了业务增速。从实际经营状况来看,中原银行确实在降本增效和强化风险控制方面做出了努力,并且这一工作重心延续至2025年。
在风险防控方面,截至2季度末,中原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43.5亿元,较年初减少了1.0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1%,较年初也下降1个基点,两项指标皆有好转。这似乎表明中原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良率下降了,但关注类贷款进一步增加到250.32亿元,贷款关注率也从年初的3.22%上升到3.5%。这意味着中原银行的资产质量仍存在不小的下行风险,如同一个看似稳定的堤坝,内部却隐藏着一些潜在的裂缝,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
为了降本增效,中原银行不仅减少了信用减值损失的计提,上半年只计提了80.71亿元,较去年同期还减少了0.25亿元,而且业务及管理费也同比减少7.44%,只支出了40.69亿元。而要实现降本增效,首先“开刀”的便是职工薪酬费用。毕竟职工薪酬费用是中原银行业务及管理费支出的大头,占比超60%。
截至二季度末,中原银行的在职员工总数为18197人,较年初减少了99人。上半年,该行的职工薪酬费用为25.07亿元,同比减少4.24%;其中,“薪金、花红及津贴”为15.22亿元,同比减少13.23%。按照(“薪金、花红及津贴”/期初、期末人数平均值)的公式进行计算,上半年该行人均薪酬约为8.34万元,而去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为9.41万元,今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减少了11.37%。
与此同时,上半年该行人均创收74.33万元,同比减少0.76万元;人均创利约11.14万元,同比增加0.14万元。从这些数据来看,减员降薪后,中原银行的人均效能似乎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一面减少减值损失计提,一面又在营业费用方面降本,中原银行依然没能保持盈利增势,归母净利润小幅下滑。连带着中原银行的平均权益回报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同比下降23bps,只有4.73%。
仅从业绩表现来看,当前的中原银行似乎仍处于合并后的整合期,还面临着较大的消化吸收压力。如何加强区域竞争力,做大做深信贷业务,切实提升盈利能力,是该行摆脱“大而不强”困境,实现“打造一流城商行”的战略目标,成为优秀万亿城商行的关键所在。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原银行需要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才能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