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力压沃尔玛的全球电商之王,到市场份额仅剩0.6%的黯然退场,亚马逊在中国的15年,上演了一出“水土不服”的经典商业案例,它用7500万美元买下入场券,却最终发现,光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并不足以赢得中国市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国际巨头在中国节节败退?

1994年杰夫·贝索斯在西雅图车库里创办了亚马逊,最初的业务只是在线卖书,那时美国互联网刚起步,他看准了网购图书这个切口,第一个月就把订单发到了全美50个州和45个国家,三年后公司上市,融到5400万美元,股价从18美元一路攀升。

2000年亚马逊做了个关键决定,开放平台让其他商家入驻,这个叫Marketplace的业务让网站商品数量暴增,到2005年Prime会员服务推出,年费79美元就能享受两日免费送达,第一年就吸引了200万用户付费,这背后是亚马逊在全美铺开的上百个物流中心,仓库里用上了Kiva机器人,拣货效率提升了四倍。

2006年推出AWS云计算服务时,很多人看不懂这家零售公司为什么搞IT基础设施,但这项业务后来成了摇钱树,2024 年 AWS 的年营收已经超过 900 亿美元,占了公司整体利润的六成以上,2012年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上市,首批产品5个半小时就卖光,亚马逊从此掌控了数字阅读市场,接着是Fire平板、Echo音箱,硬件产品线越拉越长。

2017年以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这是亚马逊最大的一笔收购,直接拿到了线下470家门店,当年公司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贝索斯身家超过1000亿美元,登顶世界首富,2020年疫情来袭,线上购物需求井喷,亚马逊那年营收冲到3860亿美元,净赚210亿美元。

这套打法在欧美市场所向披靡,但到了中国却完全变了样,2004年亚马逊花7500万美元买下卓越网,那时卓越是国内最大的网上书店,占了图书电商四成份额,收购后的头几年还算顺利,2008年市场份额达到15.4%,排在淘宝和当当之后。

问题从2010年开始显现,淘宝靠免费开店和支付宝培养起用户习惯,京东烧钱建自营物流保证次日达,凡客、唯品会们都在疯狂打价格战,而亚马逊中国的价格比京东淘宝还贵,配送也慢,经常要等三四天才到货,网站首页堆满了各种商品,看起来很丰富,但用户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搜索结果也很乱。

支付环节更麻烦,2011年中国网购用户已经有1.9亿,其中90%在用支付宝,但亚马逊中国主推自己的支付工具,还要绑定信用卡,很多人嫌麻烦直接放弃购买,当时卓越网已经改名为亚马逊中国,换了新Logo,优化了界面布局,但这些改动根本留不住流量。

2011年双十一淘宝搞出了52亿的销售额,创下记录,2012年京东、苏宁也加入战局,价格战打得更凶,而亚马逊中国在推“黑色星期五”活动,11月最后一个周五打折,这个美国购物节在中国完全没热度,转化率不到双十一的十分之一。

Prime会员在中国也碰了壁,2016年亚马逊把Prime引入中国,年费288元,主打跨境商品两日达,但京东Plus会员只要98元,还能免运费、退货险、专属客服一应俱全,更要命的是,亚马逊的跨境物流经常延误,承诺的两日达变成了一周达,消费者投诉不断。

总部的决策机制让问题更严重,每次中国团队想做促销活动或者改变页面设计,都要向美国总部层层汇报,等批复下来,竞争对手已经跑出好几条街了,2014年中国团队提出要做直播卖货,但总部觉得这个模式看不懂没批,等到2016年淘宝直播做起来,亚马逊已经彻底掉队。

2018年亚马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剩0.6%,排在阿里、京东、拼多多、苏宁、唯品会后面,这一年公司内部开始讨论是否要继续投入中国市场,2019年4月亚马逊宣布关闭中国电商平台,只保留AWS云服务、Kindle商店和“全球开店”业务,7月18日零点,亚马逊中国官网停止第三方卖家服务。

关闭国内平台后,亚马逊把重心转向印度,2014年就进入印度市场的亚马逊,到2019年已经投了55亿美元,印度有13亿人口,智能手机用户超过5亿,电商渗透率只有7%,增长空间巨大,亚马逊在印度建了60多个物流中心,雇了10万名员工,还推出了本地化的Prime服务,年费只要999卢比,折合人民币不到100块。

印度的购物节“Great Indian Festival”在每年10月举行,正好赶上排灯节,2022年这个活动期间,亚马逊印度站卖出了价值70亿美元的商品,手机、家电、服装都是爆款品类,为了适应印度用户的支付习惯,亚马逊接入了Paytm、PhonePe等本地支付工具,还支持货到付款,2023年印度市场已经成为亚马逊全球第二大市场。

AWS云服务在全球表现更稳健,2023年AWS在中国有两个区域节点,服务了数千家企业客户,虽然中国电商业务退出了,但云服务还在持续增长,营收占亚马逊中国业务的大头,亚马逊在欧洲、中东、东南亚的市场也在扩张,2024年投资沙特阿拉伯市场,计划建设新的配送网络。

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倒是在中国做得不错,2012年推出这项服务后,帮助中国商家把商品卖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市场,到2023年中国卖家数量超过50万,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深圳的跨境电商卖家们把工厂的货直接发到亚马逊海外仓库,再由亚马逊配送给全球消费者,这成了亚马逊在中国最成功的业务板块。

回看亚马逊这些年在中国的经历,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能融入本地生态,阿里和京东从一开始就围绕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设计产品,从支付到物流再到营销,每个环节都在适应市场需求,而亚马逊试图把美国模式直接搬过来,结果处处碰壁,退出中国市场后,公司迅速调整资源配置,在印度复制了本地化打法,在云服务上保持技术优势,这些转变让亚马逊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看了亚马逊在中国这十几年的起起落落,网友们可是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
“好家伙,当年我在亚马逊中国上买过一台数码相机,价格是挺实在,但那个页面设计真是十年如一日的老气,用起来远不如淘宝京东顺手,后来不知不觉就好几年没打开过了,再听说就是它要关站了。”
“作为前亚马逊中国的员工,看到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最大的痛点就是‘不接地气’,任何一个稍微大点的市场活动方案,都要写成厚厚的英文报告汇报给美国总部,等流程批下来,市场热点早过去了,本土团队有想法,但使不上劲啊。”
“说白了就是‘傲慢’付出的代价,总觉得自己的美国模式是全球标准,不愿意为中国消费者改变,人家京东自建物流能做到‘上午下单、下午到’,亚马逊还用第三方物流,慢悠悠的两三天,这体验怎么比?”
“我倒觉得亚马逊的‘全球开店’业务做得很成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公司就是通过亚马逊把国产的家具卖到欧美的,这块业务它可一点没放松,反而越做越大,所以不能说它完全失败了,只是战略重心转移了。”
“Kindle退出中国市场那会儿,我可是真伤心了一阵子,它的电子书质量和阅读体验在当时是独一档的,但后来确实因为版权和本土化内容不足,慢慢就不香了,这说明光有好的硬件和理念,跟不上本土的内容生态和运营,也是白搭。”
“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美国是神器,在中国就有点鸡肋,京东、淘宝很多商品都免运费了,我为什么还要专门为这个付年费?它没搞懂中国电商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界限在哪里。”
“这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赢家,再大的公司,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深入了解本地用户,也得碰钉子,给阿里、京东、拼多多点个赞,确实是更懂我们中国人自己需要什么。”
“其实亚马逊的AWS云服务在国内一些企业里还在用,挺稳定的,它只是不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电商了,2B的生意照样风生水起,这也是一种聪明的活法。”
回顾亚马逊在中国的这段经历,您认为对当前积极出海、开拓全球市场的中国公司(如TikTok、希音、小米、比亚迪等)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官方信源:亚马逊公司官方新闻发布室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