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160分钟,揭开西夏陵尘封千年的神秘面纱

驱车行驶在109国道上,眼前棕色路牌上写着“西夏陵”三个大字。转向灯闪烁,短促有力的“嘀嗒”声在耳边循环,每一声都像倒计时一样提醒着我们:“西夏陵”即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我们开着两辆车,载满拍摄设备,决定在36个小时里用相机揭开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纱。

2025年7月10日在宁夏银川拍摄的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

我们的拍摄从西夏陵博物馆开始。早上9点刚过,博物馆里已经人头攒动,有着五湖四海口音的惊叹声、孩子们好奇的询问声、工作人员的讲解声如同一场交响乐,在博物馆高大的建筑内回响。不远处的监控中心里,电子大屏显示着各种实时数据,工作人员一边浏览着不同区域的监控画面,一边记录,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科技助力下变得高效而精准,古老的文明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7月9日,游客在西夏陵博物馆选购文创产品。
2025年7月9日,工作人员利用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对陵区进行监测。

下午2点,室外已炎热难耐,西夏陵区管理处的档案中心内,温度依然控制在24摄氏度。随着工作人员杨弋不断摇动手柄,档案密集柜徐徐打开。杨弋拿出了一些珍藏的照片,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飞越宁夏贺兰山时拍摄的西夏陵照片。

杨弋在西夏陵已经工作了20多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在她帮助下,我们得以确认那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黑白照片中,西夏陵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上静静矗立,那时人们对它并不了解。如今,在彩色照片里,经过文物本体保护加固和遗址区全面升级的西夏陵,正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着千百年前的传奇故事。

这是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飞越宁夏贺兰山时拍摄的西夏帝陵3号陵。
这是2025年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

天黑之后,博物馆已经闭馆,我们架好相机,开始了属于我们的“博物馆奇妙夜”。力士志文支座、鸱吻、迦陵频伽……这些西夏陵出土的“宝藏”们,在夜深人静之时显露出沧桑神秘的面貌。为了方便拍摄,工作人员打开了博物馆的工作灯,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声回荡在寂静的博物馆内,犹如叩门之声,轻轻呼唤着这些文物,等待它们讲述尘封的往事。

西夏陵出土文物红砂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西夏陵出土文物迦陵频伽
西夏文灰砂岩残碑
西夏陵出土文物

凌晨1点,贺兰山巍峨静谧,西夏陵的数座巨型夯土冢矗立在夜幕之下,更显神秘。盛夏燥热的空气夹杂着黄土中散发出的湿气扑面而来。圆月当空,巨冢之上星河清晰可见,月光与星光勾勒出贺兰山庞大而沉默的轮廓。

蚊虫肆意碰撞着相机、三脚架,但整个团队已在夜幕中行动起来。相机、脚架、GOPRO、无人机……沉默的机器如同被唤醒的战士,精密地排列在千年陵墓之前,延时摄影相机在暗夜里独自坚守,三脚架默默伫立。

借着月光,我们用数分钟到数小时的曝光时间,记录下西夏陵上空的斗转星移,为这沉默千年的文明遗存做一次郑重的视觉存档。

2025年这是7月10日拍摄的星空下的西夏陵3号陵。

破晓时分,困倦如潮水般涌来,眼皮沉重得难以支撑。我们调整角度、架好相机、屏住呼吸,耐心等待着光与影慢慢铺满这片沉睡的陵墓群。

第一缕曦光终于刺破暗沉天幕,整个陵区被染上了温柔的金色,千年黄土似乎也柔软了几分。金色的晨光、碧绿的草地、湛蓝的贺兰山、五彩的朝霞……涌入视线的斑斓色彩将困意一扫而空。

2025年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2号陵。

缀着露珠的青草在晨光中伸展腰肢,遗址区逐渐响起虫鸣鸟唱的交响,贺兰山在新的一天中苏醒。我们辗转于数座帝陵,定格下这一美好时刻。

我们升起无人机,缓慢向陵塔方向推进。突然,一只正在觅食的鹰隼似乎发现了目标,径直向我们的飞行器袭来。松开摇杆,悬停无人机,鹰隼在距离机翼一两米时拉起翅膀向斜上方飞去。

虚惊一场!我们控制着无人机返回降落,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西夏陵看见鹰隼。在某个黄昏时分,我们还曾与出来晒太阳的赤狐在遗址区相遇。这些不轻易露脸的“原住民”又为心中的西夏陵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正午,汗水不断从额头滑落,渗入眼中带来刺痛,我们仍固执地眯起眼睛,在刺目的阳光里寻找陵墙与石像上那些被风沙“雕刻”出的历史皱纹——光线太强,细节反而隐没不见。幸而有无人机鸟儿般在炽热空气中平稳飞行,从空中将亘古不变的陵区纳入镜头。

贺兰山下的西夏陵(2008年9月17日摄)。
2025年7月10日,游客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号陵参观。
这是2025年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3号陵。
2025年7月10日,新华社记者王鹏在拍摄星空下的西夏陵3号陵。

夜幕再次降临,36个小时的连续拍摄结束,我们心中明白,这2160分钟里每一次快门按下的声音、每一次无人机的嗡鸣、每一个上下眼皮打架的瞬间,都已悄然融入这千年遗址在我们心中的记忆。

我们心中渴望的是:我们镜头中的光与影、晨与昏、文明与历史的每一帧记录,能够成为这古老文明印记面对世界的新证词,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影像记忆。

记者:王鹏、冯开华、杨植森

编辑:吕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历史   西夏   面纱   千年   神秘   现场   照片   故事   无人机   博物馆   遗址   相机   鹰隼   工作人员   出土文物   脚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