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儆猴,中方开始动真格了!德国想买稀土,就必须先交敏感数据

文|七月

编辑|七月

最近西方媒体可谓是吵翻了天,不为别的,还是因为稀土。

因为根据新规,德国企业想要进口稀土,就不得不提交申请,还得把自家的一系列核心数据交出来,例如供应链、客户名单、甚至是设计图纸等等。

这个消息出来之后,不光是德国,整个欧洲媒体都炸了。

尽管他们嘴上都骂着中国这是在进行“经济胁迫”,可私下里全都在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毕竟如今的他们,手里面连个像样的反制都拿不出来。

德国慌了

德国车企的生产线旁,堆积的待加工电机零件越来越多——不是缺订单,是缺稀土。

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材料,是新能源车电机、风电机组的核心,而德国95%的稀土都来自中国,连REE基磁铁这种关键零件,依赖度更是超92%。

最近,中国升级稀土进口规则后,德国企业的“生存选择题”变得更紧迫:要么交数据,要么停生产。

大众、宝马这些大厂早就想明白了,主动提交全链路供应链数据,甚至开放生产线让中方审查,很快拿到了6个月的出口许可。

可有些中小企业还在摆架子,觉得“凭啥给核心数据”,结果库存稀土越用越少,生产线从“减产”变成“间歇性停工”,最后只能一边抱怨一边补提交流程。

德国经济部发言人公开说“很担心”,却拿不出像样的解决办法,反而让驻华大使馆搞了个“优先名单”,悄悄帮企业加快审批——嘴上硬,身体却很诚实。

更尴尬的是外交层面,德国外长原定的访华计划突然取消,有消息说“没人愿意见他”。

这背后其实是德国的两难:既想喊着“反对经济胁迫”撑场面,又怕真惹恼中国断了稀土供应,毕竟一旦生产线全停,每天损失的都是数百万欧元。

这种被动,让德国总理默茨私下抱怨“欧盟产业正被现实掐住喉咙”。

中国的“组合拳”

中国这次对稀土的管控,可不是“突然出手”,而是一套打了大半年的“组合拳”。

早在今年4月,就先对钐、钆、铽、镝等7类重稀土设了出口管制——这些都是军工、新能源的关键材料;

6月又收紧稀土专家出境审批,怕核心技术外流;

7月新《矿产资源法》落地,明确外资企业在华搞稀土业务,得备案技术和供应链信息;

9月加了“用途声明”要求,必须说清是军用还是民用,含糊其辞的直接拒批;

到了10月,政策再升级,连稀土回收技术、含中国稀土的产品出口第三国,都得要许可。

这套流程看似严,却一点不“出格”。

美国早就通过《国防生产法》把稀土列为“关键物资”,限制出口还优先保障本土;日本也有《稀有金属保障战略》,从进口到储备全管。

中国不过是学他们的样子,规范自己的战略资源,可西方就集体“破防”了。

中方直接反驳:当年美国封杀中国芯片,说“国家安全”;现在中国管稀土,就成“经济胁迫”?这双标太明显。

连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说的“中国垄断稀土”,都被中方点名批评“严重失实”——毕竟全球稀土矿不少,只是能提纯加工的没几家。

中国的底气,不止是产量占全球70%,更在于产业链。

从挖矿、提纯到做稀土永磁材料,中国形成了全链条,核心工艺的良品率超95%,全球九成以上的分离提纯产能都在这。

澳大利亚有稀土矿,却90%要运到中国加工;美国重启芒廷帕斯矿,提纯技术不过关,最后还得找中国帮忙。

说白了,不是中国“卡脖子”,是西方自己没建全产业链。

喊口号容易,办实事难

面对稀土困境,西方也想了招。

美国拉着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搞“四方关键矿产倡议”,口号喊得响,说要“摆脱对华依赖”,可实际上就是“塑料兄弟情”。

日本参会心思不在稀土上,满脑子想的是让美国豁免农产品关税;

印度怕美国跟巴基斯坦暗通款曲,对联盟半信半疑;澳大利亚最实在,嘴上跟着喊,私下里还在增加对华稀土矿出口——毕竟卖矿能赚钱,谁也不想跟钱过不去。

欧盟更乱。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考虑所有方案”,一会儿说要开发本土稀土,一会儿说要跟非洲加蓬、布隆迪合作。

可本土开采要过环保审批,成本高还得等10-15年;跟非洲合作,基础设施差不说,还怕政治动荡。

最后想了个“战略储备”的招,却发现连储备的稀土都得从中国买,自己没技术炼。

更别说欧盟内部还分裂:德国、法国要保供应链,想跟中国谈;匈牙利、波兰要“战略自主”,反对妥协。

连统一的方案都拿不出,怎么跟中国谈?

有些西方企业其实看得透。彭博社报道说“德国公司交商业机密给中国”,可这根本不是“泄密”,而是正常合规。

就像去外国开店,得遵守当地的卫生、税务规定;现在进口中国稀土,按规则交数据,怎么就成“被迫”了?

那些早适应规则的企业,比如博世、奔驰,早就恢复了正常进口,生产线也稳了。

产业链变天

这场稀土博弈,本质不是“中国vs西方”,而是全球产业链的权力在重新分配。

以前中国只卖稀土原材料,赚点辛苦钱,西方拿着提纯技术和高端产品“卡脖子”;现在中国慢慢掌握了加工技术和规则制定权,西方就不习惯了。

稀土不是普通商品,没有它,手机屏幕、军工雷达、新能源汽车都造不出来,西方高端产业链早就跟中国稀土绑在了一起。

西方现在有两条路:要么砸钱自建产业链,可至少要10-20年,远水解不了近渴;要么放下身段跟中国谈,按规则来。

显然第二条路更现实,但这意味着西方在产业链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少。

以前他们说一不二,现在得看供需关系——谁让他们离不开中国稀土呢?

2025年全球稀土价格没大涨,反而平稳波动,这就说明中国不是要“垄断涨价”,只是想规范市场。

毕竟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得用在该用的地方,不能随便流入军工领域,也不能浪费。

西方要是还抱着“老思维”,觉得能一直占便宜,只会越来越被动。

调查显示德国工业企业持续受困于关税冲击——2025-10-24 09:42 | 来源:环球网

欧盟和中国官员已同意在布鲁塞尔就稀土问题举行紧急会谈,外交部回应——2025-10-22 16:53 | 来源:环球时报

商务部回应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 实施中不断优化许可流程——2025-10-16 16:34 | 来源:环球网

美国硬抗关税也得买,“每天从中国进口额仍有10亿美元”——2025-10-22 16:12 | 来源:观察者网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财经   动真格   德国   稀土   中方   中国   美国   产业链   欧盟   生产线   澳大利亚   规则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