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江西吉安的秋阳下,一具覆盖党旗的灵柩缓缓降入墓穴。棺中安眠的骨骸,经DNA鉴定确认属于93年前牺牲的红军名将黄公略。他的侄孙黄都仕含泪低语:“叔爷爷忠骨终得安葬,我们终能告慰英灵了。”
这一刻,历史的尘埃落定,而一位“飞将军”的传奇,再度穿越时光熠熠生辉。
少年秉性:一掌推开旧世界的浪涛
1898年的湘乡县中沙镇,税警当街欺压民女的暴行激怒了一个少年。15岁的黄公略猛然上前,一掌将税警推入河中。乡邻惊呼:“这后生吃了豹子胆!”这份刚烈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15年,17岁的他投笔从戎,从湘军文书起步。七年后,他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与彭德怀成为同窗。彼时二人彻夜论兵,彭德怀曾叹:“公略谈战略,如观星辨向,洞若观火。”这段同窗之谊,为日后的平江起义埋下伏笔。
革命淬火:平江惊雷震南国
1927年,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广州起义的硝烟中,他亲见共产党员张太雷血洒街头,毅然宣誓入党。次年7月,他潜回湘军任随营学校校长,秘密策反。某日训练场突降暴雨,他借机高呼:“子弹属于反动派,雨水属于工农!”暗中将300枚子弹交给地下党7。
起义前夜惊险万分。彭德怀发现南县县长手令:“黄公略系共党,速捕!”当即点燃手令,飞马传信。7月22日,平江城门升起红旗,黄公略率部与彭德怀会师,红五军宣告诞生。当彭德怀率主力奔赴井冈山时,黄公略独留湘鄂赣,仅一年便建成横跨二十余县的苏区,毛泽东惊叹:“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飞将军”横空:白云山巅的决胜瞬间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决战在即。黄公略率红三军隐蔽于白云山九寸岭。当国民党公秉藩师进至山腰,他突发奇招:命战士沿陡坡滚落巨石。敌军阵脚大乱之际,他亲率尖刀连如鹰隼俯冲,直捣指挥所。在白云山指挥所观战的毛泽东目睹此景,挥毫写下:“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此战后,“飞将军”美誉传遍苏区。
他的战场嗅觉堪称神奇。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军主力被困君埠。黄公略提议:“敌必料我西逃,当向东突!”果然,部队穿越敌阵缝隙时,哨兵酣睡在侧。朱德感慨:“公略用兵,如庖丁解牛!”
星陨东固:33岁的永恒悲歌
1931年9月15日,方石岭大捷的硝烟未散,黄公略指挥部队向瑞金转移。行至吉安东固六渡坳,三架敌机突袭扫射。为掩护战士,他纵身扑倒身旁参谋,自己却胸口中弹。弥留之际仍问:“缴械……完成否?”
追悼会上,毛泽东亲撰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字字泣血。
不朽荣光:从故居匾额到国家名片
1986年,湖南省政府按原貌修复湘乡中沙镇黄公略故居。杨尚昆题写匾额,聂荣臻挥毫:“赤帜高擎” 25。故居陈列室中,31件遗物无声诉说:北伐时的铜哨、平江起义的怀表、反“围剿”缴获的钢笔。
2002年8月1日,《人民军队早期将领》纪念邮票首发。五枚邮票中,黄公略位列第一枚,面值80分,发行1164万枚。设计者王宏剑以粗犷线条勾勒其棱角分明的侧脸,背景是奔腾的赣江——恰似“赣水那边红一角”的诗意再现。
2025年4月,黄公略故居修缮工程获批。文物专家在批复中特别强调:“须切合史实,精准还原1896年始建时的青瓦土墙、万字布局。”
当游客抚摸那些修复的檩木时,或许能感受到——33岁的生命虽短,却已在历史梁柱上刻下永不磨灭的榫卯。
【参考资料】
《黄公略传》(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
《毛泽东诗词全集笺证》(中央文献出版社)
《黄埔军校将帅录》(广州出版社)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档案·黄公略故居卷》(湖南省文物局编)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