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逛商场挑运动鞋时,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纠结,安踏的“风暴甲”够硬核,李宁的国潮设计又戳中审美?
这俩国产巨头早不是跟在阿迪、耐克身后的小字辈了,如今正憋着劲儿打一场“蓄力战”——安踏靠买品牌扩版图,李宁接了奥运赞助想翻盘,可背后的疑问也不少,花钱买增长靠谱吗?奥运红利现在还管用吗?家族式管理会不会拖后腿?
那些值得细聊的不同看法,把安踏、李宁这两年的打法说得挺清楚,安踏靠并购“搅局”,李宁靠控局“修复”,还说奥运红利、组织调整是关键。
或许有人会琢磨:这些打法真的靠谱吗?会不会有藏在背后的问题?安踏老靠买品牌搅局,这算真本事吗?
买了狼爪、MAIAACTIVE,子品牌增长快,但要是哪天没好品牌可买了,不就没后劲了?
这话听着有道理,毕竟“花钱买增长”总让人觉得不踏实,但仔细想,并购不是随便“扫货”,安踏的厉害之处在于“买得来还能做起来”,就像之前收了亚玛芬体育,把始祖鸟做成了高端户外的香饽饽。
上半年迪桑特、可隆还能保持增长,这说明它不是只买不管,而是有一套运营子品牌的本事。
而且安踏主品牌也没闲着,搞出“无氟安踏膜”这种科技,不是光靠并购撑场面,当时收购彪马股权的时候就引发了异常“资本战”,也让大家看见了他们的野心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
说白了,并购对安踏是“补短板”,比如补女性运动、户外赛道,再用自己的运营能力放大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能力。
可能还有人疑问,李宁接了奥运赞助,真能拿到红利吗?安踏当年靠奥运起来是赶上好时候,现在大家买东西越来越理性,不会光看奥运合作就掏钱吧?
这个担心也实在,毕竟现在消费者不那么吃“高举高打”那套了,但咱们得注意,奥运的“排他性”还在,未来四年中国奥委会只认李宁,这会慢慢让消费者形成“看奥运、想运动,先想到李宁”的印象,这是其他品牌抢不走的。
而且李宁也没坐着等红利,已经在做实在事儿了,搞“动就一起跑”的大众活动,让奥运和普通人的运动沾边。
线下店摆奥运主题的荣耀系列,把赞助身份变成看得见的产品。
这种“不硬蹭、重转化”的做法,反而比以前的奥运营销更接地气,说不定真能把“奥运身份”变成实实在在的销量。
还有人可能对组织那块有顾虑,安踏搞家文化,还让丁二代管迪桑特、可隆,会不会变成家族企业,任人唯亲拖后腿?
另外李宁说职业经理人缺进攻性,稳定难道不好吗?先看安踏,“丁二代”不是凭空上位的,丁少翔管迪桑特是从基层干起,把迪桑特做起来了才站稳脚跟。
而且安踏也没只靠自家人,像徐阳这种从始祖鸟过来的“外聘前锋”,照样能挑大梁。
“家文化”更多是让员工有归属感,比如“CEO早餐会”能直接跟高管沟通,不是搞“裙带关系”。
再看李宁,职业经理人的“稳”不是缺点,之前李宁要解决历史包袱,关低效店、重塑品牌,“稳”才能把这些基础活儿干扎实。
现在到了奥运周期,需要进攻了,李宁也在调整,比如给“中国李宁”更多独立权、推青少运动店,说明稳定和进攻能根据阶段切换,不是非黑即白。
其实这些质疑本质上是在问:安踏、李宁的打法到底是“短期投机”还是“长期布局”?
但看完它们的动作会发现,安踏的并购不是瞎买,是补赛道、建矩阵,李宁的“控局”不是保守,是先修复再进攻。
奥运和组织调整也不是跟风,是贴合自己的情况找方向,说到底,没有绝对“对”的战略,只有“适合”的战略。
安踏的“群狼”打法适合它的全球化野心,李宁的“猛虎”姿态适合它的品牌重塑,关键看能不能落地。
这也正是中国运动鞋服行业成熟的表现,不再只拼规模,而是拼“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干”的定力。
其实安踏和李宁的“蓄力战”,哪儿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
就像球赛里,安踏的“群狼战术”靠子品牌冲劲十足,李宁的“猛虎出击”凭奥运赞助稳扎稳打,不过是选了最适合自己的路。
之前的种种质疑,反而让我们看清,国产运动品牌早过了“拼规模”的野蛮生长阶段,现在比的是“能不能落地”的真本事。
安踏能不能把并购来的品牌做透,李宁能不能把奥运热度变销量,这场仗还没打完,下一个奥运周期里,说不定还会有新惊喜,咱们接着瞧!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