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烧烤摊的冰镇玻璃瓶还在冒着凉气,“嘭”的开盖声里藏着的却已不是纯粹的国货记忆。
年营收即将突破50亿的大窑汽水,被美国私募巨头KKR拿下85%控股权的消息尘埃落定,而创始人王庆东那句“绝不接受外资入股”的誓言,还清晰地留在2019年的采访录音里。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昔日的国货之光沦落到如此地步?
事实上,大窑的崛起曾是国货逆袭的范本。
这个源自内蒙古八一饮料厂的品牌,在2006年被王庆东接手后重获新生。
当其他汽水品牌还在零售货架上厮杀时,他精准抓住餐饮渠道的空白,把大窑送进了全国数十万烧烤店、火锅店和大排档。
520毫升的玻璃瓶包装、甜润的口感,再加上吴京代言的硬汉形象加持,大窑借着国潮东风一路逆袭,2023年营收突破30亿,市占率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垄断的碳酸饮料市场中冲到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草根黑马”。
那时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不仅因为味道合口,更因为王庆东那句斩钉截铁的承诺:“很多人找我谈收购、合资,包括外资,我都拒绝了……大窑不会走这条路。”
这份承诺在2023年还被反复印证,当年“可口可乐拟收购大窑”的传闻沸沸扬扬,品牌官方迅速辟谣,强调“作为纯民营企业,绝不可能被外资控股”。
因此,消费者对大窑的信任值迅速上升,觉得这个国货品牌真的能守住底线。
可没人想到,短短两年后,态度就彻底反转。
2025年7月,重庆市场监管局的公告揭开真相:KKR通过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间接掌控了大窑的核心资产。
面对追问,品牌的回应从当初的强硬辟谣变成了模糊的“不予置评”,创始人王庆东则悄然套现离场,留下曾经的誓言在资本面前碎得彻底。
消费者的失望并非无理取闹,那些刻在记忆里的前车之鉴太过深刻:
小时候常喝的乐百氏被法国达能收购后淡出市场,护肤品牌小护士归入欧莱雅体系后销声匿迹,活力28被德国企业接手后一度难觅踪影。
大家怕的从来不是外资本身,而是承载着童年情怀与民族认同的品牌,最终沦为资本运作的筹码。
更有网友直言:我们买的不是汽水,是对“自己人”的信任,现在这份信任被当成了生意。这种情感落差,让不少曾经的忠实顾客直言“再也不会买了”。
然而,骂声背后,更该看清大窑的现实困境。
饮料行业从来不是“卖水”那么简单,包装、运输和渠道成本占了支出的大头。
大窑要维持全国数十万个餐饮终端的供应,还要布局南方市场、推进出海计划,就必须在多地建设生产基地,重资产运营很快拖垮了现金流。
2024年初,有消息称大窑计划赴港IPO募集5亿美元,官方虽否认却难掩资金紧张的真相。
一边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渠道挤压,一边是北冰洋、冰峰等国货同行的追赶,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单靠情怀根本撑不起扩张野心。
KKR带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还有全球渠道资源,这或许成了王庆东无法拒绝的诱惑。
其实,大窑的遭遇不是个例。
在日化领域,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大宝归入强生麾下;
食品行业里,金丝猴奶糖卖给了好时,南孚电池被外资控股后错失锂电风口。
这些品牌的共性在于,靠着差异化打开市场后,却在规模化扩张中陷入资金困局,最终不得不向外资资本低头。
外资看重的往往不是品牌情怀,而是成熟的销售渠道就像宝洁收购大宝,真正想要的是其下沉市场的网络。
大窑85%的控股权被拿下后,未来会不会重蹈覆辙,没人能给出肯定答案。
如今,大窑的生产线还在运转,餐饮店里的玻璃瓶依旧摆得整齐。但消费者心里的那份特殊情感,恐怕很难再找回来了。
王庆东的选择或许有商业上的“合理性”,却忘了国货品牌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营收数字,更在于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结。
当“绝不卖外资”的誓言被资本击碎,失去的可能是比金钱更珍贵的信任。
这场收购,照见了国货品牌在竞争中的脆弱,也提醒着所有创业者情怀能赢得一时的支持,却撑不起长久的发展,资本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却未必能守住品牌的灵魂。
至于大窑的未来,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21世纪经济报道《KKR收购大窑股权案或已获批:持股85%》
新京报《用心守护品质,国民汽水大窑饮品的崛起之路》
青橙融媒《大窑将被收购?回应来了》
极目新闻《大窑汽水独家回应将被KKR收购:经营团队稳定,全国化及年轻化战略不变》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