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卓然,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从早年的留学苏联到长征中的出生入死,再到建国后的低调谦逊,每一步都让人感慨。
特别是1938年他被连降八级、建国后主动婉拒副总理待遇,还有他临终前那句耐人寻味的遗言,这些事迹都值得我们好好聊聊。
1899年李卓然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候,农村日子不好过,吃饱饭都算奢侈,更别提读书了。但李卓然从小就聪明好学,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
1919年,他考进了长沙的明德中学,这学校在当时可是个思想开明的地方,好多革命者都从这儿走出来。在明德中学,李卓然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觉得这玩意儿靠谱,能救中国老百姓。
1922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会儿党刚成立没多久,能入党的人都是真心想干革命的。1924年,组织看他有潜力,派他去苏联学习。
他先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后来又进了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军事、学理论,整个人像是开了挂。这几年,他把马克思主义和军事战略学得扎实,回国后就成了党里的重要骨干。
1929年,李卓然回国,被安排在上海临时中央军委干活,主要负责翻译苏联红军的条例和命令,还帮着统筹军事任务。
1930年,他被调到中央苏区,干过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总支书记、毛泽东办公室主任、中央局代秘书长、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一大堆职务。别看这些头衔花哨,说白了就是忙得脚不沾地,既要管人又要管事,脑子稍微慢点都不行。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李卓然被任命为红五军团政委,跟军团长董振堂搭档,负责全军的后卫任务。长征路上,红五军团是最苦最累的,敌人追得紧,他们就得死扛着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湘江战役那会儿,红五军团打得特别惨,34师基本上全军覆没,李卓然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心里那个滋味没法说。
1935年1月,红军到了遵义,开了一次特别重要的会议,就是遵义会议。李卓然作为红五军团政委也参加了,他在会上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帮着毛主席重新拿回了领导权。这事儿对他来说是个高光时刻,也让他跟毛泽东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事情就起了变化。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本来是件大喜事,但张国焘这人不安分。他仗着红四方面军兵多将广,想抢中央的领导权,跟毛主席对着干。
会师后没多久,张国焘就搞了个草地分兵,把部队分成左路军和右路军,自己带着左路军南下,还想另立中央。李卓然那时候在红五军团,跟着左路军走。他本来是支持中央的,但在张国焘的高压下,没能顶住。
1935年10月,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卓木碉开了个会,公开宣布“另立中央”,逼着红一方面军的人表态。李卓然在这场会上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站错了队,客观上帮了张国焘一把,搞得红军内部更乱了。
1936年10月,张国焘又搞了个西路军,西渡黄河想打宁夏,结果碰上敌人围剿,加上天寒地冻,粮食又少,西路军最后全军覆没。
李卓然当时是西路军政治部主任,带着部队在河西走廊拼了命地打,可还是没顶住。他自己好不容易突围出来,跑到新疆,1937年底才回到延安。
回到延安后,毛泽东亲自接见了他。毛主席一方面肯定了西路军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也严肃批评了李卓然在卓木碉会议上的错误。
1938年,西征工作会议上,组织决定撤销李卓然的西路军工委书记职务,改派他去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当教育科科长。这一下,从军级干部直接降到科级,等于连降八级,地位和待遇都跌到了谷底。
这事儿对李卓然打击不小。他从一个带兵打仗的高级干部,变成了干文宣的小科员,换谁心里都不好受。但他没抱怨,也没闹情绪,默默接受了安排,埋头干好新工作。这份韧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卓然被调到中央宣传部当副部长,负责党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他干得特别认真,经常下基层调研,写材料、训干部,把党的政策讲得通俗易懂。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百废待兴,他这块工作可是顶梁柱。
1955年,中央想给老革命们评定行政级别,考虑到李卓然的资历和贡献,准备给他副总理级的待遇。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了,工资、住房、车配全都有保障。
可李卓然听说后,直接给组织写了封信,说自己不配这个待遇。他在信里提到,当年在草地分兵的时候犯了错,虽然组织没追究,但他自己过不了心里那关,请求把待遇降一级。
中央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把他的级别定为正部级,比副总理低了一档。这事儿传出去,大家都挺佩服他的。毕竟那年代,能主动放弃高待遇的人不多,李卓然这人低调得有点不像话。
后来几十年,他一直在宣传部干活,从没见他摆过架子。别人住大院子,他住普通宿舍;别人坐小汽车,他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人劝他享受点,他总笑笑说:“够用就行,要那么多干啥?”
1989年,李卓然病重,住进北京医院。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气息已经很弱了。家人围在他身边,他突然说了句:“那年,毛主席北上,没有叫上我。”说完就闭上了眼,再也没醒过来。
这句遗言听着简单,可背后藏的东西太多了。那年,指的是1935年草地分兵的时候。毛泽东带着右路军北上抗日,李卓然却留在了左路军,从此跟中央渐行渐远。西路军失败后,他虽然回到了延安,但跟毛泽东的距离已经拉开了,再也没回到当年的位置。
这句话,既是遗憾,也是自责。他跟毛泽东在长征前那么铁,可就因为一次站错队,错过了太多。他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这件事,到死都还在想,如果当初没犯错,会不会是另一番人生?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