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妈,我怎么这段时间老是感冒,吃点冷的胃也疼,你说是不是免疫力太差了?”一个刚换了实习工作的女孩坐在餐桌前盯着手机的健康App,语气有点不安。
她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长,刚从值班室回到家,手里还拿着药盒。
女孩继续念着App推送的文章标题,一个一个看过去,讲得最多的是生冷食物,还有过度节食、熬夜、压力这些老掉牙的说法。
可她觉得自己这些都控制住了,体检也没啥问题,怎么免疫力还是跟不上。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还有什么不在这些名单上的“元凶”。
很多人都在追着“提高免疫力”跑,但没人认真想过,身体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防线让出去的。
市面上各种保健品、功能饮料、维生素广告,把免疫力讲得像个可以随意调节的开关。
但身体从来不是靠某一种食物、某一种作息就能决定的系统。
它更像是一套复杂的运作网络,所有看起来不相关的行为习惯,可能都有影响,只不过这些链条没人愿意深挖。
关于吃的误区最常见。
说起免疫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生食不卫生、路边摊不干净。
可真正在系统免疫水平检测里,高频出现的问题并不是这些。
研究数据直接打了很多人的脸。
2022年《临床营养杂志》统计了超过4500例慢性免疫功能低下个体的饮食习惯,发现“过量摄入高磷食物”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核心因素。
在数据里,这类食物排名第一,远远高于所谓生食、夜宵、外卖等常见嫌疑对象。
磷是什么?大部分人印象停留在“对骨头有用”,但真相远不止这样。
磷的摄入一旦超过代谢阈值,就会在体内形成一个
隐性干扰机制。
它会影响血液中的钙磷平衡,进而扰乱甲状旁腺的分泌。
这个过程看起来和免疫毫不相关,但实际却直接影响到了免疫细胞的激活路径。
T细胞的活性在磷负荷过高时显著下降,这是2019年《细胞代谢》上一项研究用小鼠实验反复验证的结果。
更严重的是,这些高磷食物几乎不会出现在健康指南的黑名单里。
含量最高的来源,不是零食,不是外卖,而是那种“低脂高蛋白”的加工食品。
市面上标榜健身食品的冷藏鸡胸肉、即食蛋白饮料、素肉、低卡肠、功能谷物棒,全都离不开“磷酸盐”作为保水剂和稳定剂。
人们以为自己在吃得健康,实际上每天在摄入过量的无机磷,这些磷以极快的速度进入血液,不需要消化,几乎没有屏障,最后堆积成了免疫负担。
很多营养标签上不会标“磷酸盐”三个字,它们用的是“酸性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偏磷酸钙”等专业术语。
这些添加剂看起来像是科技感十足的配料,实则是代谢沉重的负担。
尤其在儿童、老年人和肾功能边缘人群中,免疫系统原本就处于代偿状态,这种额外的矿物质压力会直接压垮调节机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在2020年的回顾性研究中指出,每日磷摄入高于1000毫克者,其血清白细胞活性较低,患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提高了约2.6倍。
不只是吃进去的东西有问题,吃的时间也有影响。
餐后2小时内,机体的内分泌系统需要全力处理糖分、脂肪、蛋白质的吸收问题,这个时候免疫系统会自动降低警戒等级。
这个过程被称为“餐后免疫抑制窗口”。
如果这段时间频繁进食,比如吃零食、喝甜饮,或者干脆在深夜持续进食,身体就一直处于这个窗口状态,防御能力无法正常恢复。
免疫功能不是靠一个药片就能补回来的,而是得靠这种节奏维持。
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影响因素是口腔。
免疫学研究中,口腔菌群被认为是调节全身免疫的关键介质。
可现实中,90%以上的人口腔菌群状态是不健康的。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2023年数据显示,成年人中有牙周问题的占比高达72%,但真正接受过菌群检测的不到1%。
口腔炎症如果长时间存在,会持续诱导低度炎症反应,削弱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这个削弱不止影响口腔防御,也会传导至全身,造成系统性免疫疲劳。
大家都在担心生食会带来细菌感染,却不知道口腔里的菌落早已超标几十倍。
牙刷不干净、牙缝堆积物、漱口不彻底,这些常见的小习惯每天都在制造微炎症。
免疫力差,不一定是外来病菌太强,也有可能是自己体内的“内耗”太久没修补了。
除了吃和清洁,另一个角度也值得警惕——精神内耗。
慢性心理压力会通过HPA轴影响免疫反应。
长期焦虑的人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激素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抑制免疫细胞分裂与迁移。
2018年发表于《自然免疫》的多中心研究中提到,长期压力导致的激素水平变化,会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影响机体应对病毒和肿瘤细胞的能力。
更关键的点在于,慢性压力下的饮食行为也会改变。
人处于情绪焦虑状态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摄入更多甜食或碳水,这种高糖饮食会直接损伤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黏膜一旦被破坏,免疫系统就会被迫应对更多本不该进入血液的抗原,从而陷入过载状态。
这一机制早已被实验动物和人类双盲实验所证实,不容忽视。
所以免疫力差这件事,并不是吃了一两样东西的问题,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层面的失衡。
它的“诱因”从来不只在食物本身,而在于人们对身体反应的理解失调。
当“健康”被简化成几个打卡项目,比如吃维C、喝姜茶、晒太阳,真正关键的控制点反而被忽略了。
磷的摄入量,口腔的菌落状态,餐后是否频繁摄入零食,这些才是真正决定免疫系统稳定性的细节。
人习惯把“吃的干净”当作免疫健康的底线。
但“干净”不是无菌,而是不过载。
不超量,不打乱节奏,不让身体长期处理难以代谢的添加物,这才是免疫系统最需要的支持。
而这些,恰好都不会出现在保健品的广告词里。
那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磷过载会干扰免疫系统,那长期低磷饮食是不是就更安全?答案恰好相反。
磷是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参与骨骼形成、细胞能量循环、DNA修复等多种功能。
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骨密度下降、肌肉萎缩、注意力下降、甚至免疫细胞数量减少。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在一项关于低磷摄入与免疫功能的实验中指出,连续两周低于300mg磷摄入的受试者,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了约40%。
免疫力的稳定,靠的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平衡。
过多是负担,过少也是风险。
所以真正需要做的,是识别“隐形磷”,尤其是食品添加剂中的无机磷。
这种磷的吸收率远高于天然食物中的有机磷,代谢难度也更大。
减少这类摄入,保持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合理比例,才是从源头上避免免疫系统被击穿的正确方式。
不是躲着吃,而是吃得有策略。
问题从来不是“吃了什么”,而是“怎么吃、吃得值不值”。
这一点,没人能代替你做决定。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袁媛,郑迎昆.优质蛋白质——免疫力的基石[J].党员干部之友,2020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