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老人参与照顾孙辈的占比为49%,到了2024年,占比已经升至70%以上。
同时,根据《中国隔代育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其中奶奶占23.5%,姥姥高达67.3%。两者差距咋这么大?
朋友小刘说,她跟老公商量,姥姥带孩子的时候,给点辛苦费,一个月1000块钱就行,不用很多。
结果老公却不同意,说他妈妈帮忙带娃,也没给钱啊!凭啥你妈带娃就要给钱?小刘特别生气,儿子现在是吃住都在我妈家,一个月1000元根本不够。你妈那时候只是来帮忙,什么钱都不用出的!

确实,我能理解小刘的难处,自己的亲妈年纪一大把,不光帮忙带孩子,还得搭钱买这买那,确实不容易!
我让小刘跟老公好好说一下,结果俩人差点打起来。后来,小刘直接拿出“杀手锏”:“儿子可是跟你姓黄,我们刘家凭啥出人出力,还免费供吃供喝?”俩人闹红了脸,小刘连夜就回娘家了。
等到第二天,老公好像才想明白,赶紧回去接小刘,不光跟道歉了,还给岳父岳母买了一些补品。
小刘说跟我,其实我也不是单纯为了要这1000块钱,而是我妈带孩子真的很用心,每天换着花样给娃做饭,水果都是买最好的,老人一个月2000多退休金都花在孩子身上了,所以想着让他知道,我妈带娃多用心。

小刘的话很让人动容,我也觉得,老人帮忙带孩子是情分,我们年轻人要知足,而且尽可能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姥姥带娃的越来越多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25》可以了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姥姥成了“带娃”主力军。
跟身边的妈妈们聊过,每个人的理由不同,总结有下面几个,来看看你家是不是也这样?
原因一:感情因素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在2024年对北京市的部分已婚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时,超过62.7%的人在遇到重要事情时,首先选择联系自己的父母,哪怕是自己孩子的事情。
就拿我自己来说,刚开始生完大宝,一有点事儿,就给妈妈打电话。那时候觉得,还好有妈妈在。

她告诉我好多,我小时候的事情。虽然她提供的育儿方法不见得对,但很大程度缓解了我的焦虑。
原因二:为了避免婆媳矛盾
听过一句话“婆婆再亲也不是妈”,确实,有些婆媳矛盾,就是在生完孩子后,才显现出来的。

比如文章开头的朋友小刘,婆婆带娃时每次吃饭都会嚼碎了喂,小刘上去说了几句,婆婆马上就拉着脸走开了,没呆几天就回去了。这才有了,之后小刘妈妈帮忙带娃的场景。
Tips:并不是说,所有的婆婆都不好,而是在遇到育儿分歧时,自己的妈妈更能包容一些,婆婆可能会觉得“你在找事儿,你在嫌弃我。”
原因三:更利于母子关系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24》内容显示,超过65%的奶奶在带孙辈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制造孙辈与儿媳的隔阂。
比如,无意间说的一些话:“你妈不要你了!”、“奶奶是不是比妈妈好?”还有,跟儿媳妇可能会有一些摩擦,也会让孩子觉得,每天看自己的奶奶最好,妈妈总惹奶奶生气。

相比之下,姥姥更注重维护母子关系,毕竟,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有多不容易,包容度也会更高一些。
现在老人帮忙带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如果没有老人帮忙,娃就得自己在家,或者上托管班。但老人帮忙带娃,也没那么容易,两代人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分享三个建议,或许能让你们家的隔代养育氛围,更和谐一些!
首先,做好分工。
中国管科院德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超过78.6%出现隔代教育矛盾的家庭都出现老人与年轻父母分工不明确,要么老人过多插手教育,要么年轻父母撒手不管,一切事情都交给老人。
其实,一个和谐的隔代养育氛围,一定是各司其职。比如,老人只管孩子的饮食起居,年轻人则负责早教、习惯养成以及学习。
其次,约定“退出”时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当孩子进入幼儿园阶段,也就是2岁多至3岁左右,老人就应逐渐退出了。”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呢?因为,3-6岁期间,儿童的大脑发育速度快,也是各项能力、性格等形成关键期。
此时,老人只帮忙接送,准备一日三餐,逐渐退出陪伴的角色,让年轻爸妈多参与进来。
碎碎念:
我妈跟我说,闺女,我没帮你看过一天孩子,你自己要知道心疼自己。其实,每个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婆婆和自己的妈妈,表达的不同吧?当下姥姥参与孙辈养育的占比不断上升,其实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需要老人帮衬,老人也想享受子孙满堂的氛围,孩子更需要得到相对好的照顾。大家都少点计较,多点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你家是老人帮忙带娃吗?你有不同看法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