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杂志)上线了一篇来自中国年轻科学家团队的重磅成果“Direct deaminative functionalization with N-nitroamines(N-硝基胺介导直接脱氨官能团化)”。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发表:从投稿到录用仅一个多月,从投稿到见刊仅不到50天,创下罕见高效的Nature投稿纪录;四位审稿人一致给出高度评价,其中辉瑞公司高级研发总监Scott Bagley更评价其为“true tour de force”(真正的杰作)。

这项颠覆性技术的背后,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85后”教授张夏衡带领团队历时三年、数千次实验的执着探索。
这是一场关于“氨基”的革命,也是一次对延续140年工业传统的勇敢挑战。
一块“基础积木”,困住了一代代化学家
你可能从未听过“芳香胺”这个名字,但它早已悄然融入你的生活。它是抗癌药、抗抑郁药、农药乃至新型材料中的常见结构单元,堪称构建现代分子世界的“基础积木”。
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家们若想改造这块“积木”,却不得不走一条危险又低效的老路:先把它变成一种叫“重氮盐”的中间体。
“这就像用炸药拆墙。”张夏衡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形象地比喻,“重氮盐极不稳定,震动或升温就可能爆炸。现代化工工厂既怕它,可又不得不依赖它。”
不仅如此,传统工艺还需大量铜试剂参与反应,产生大量含铜废水——环保成本高昂,三废处理成为行业痛点。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尝试了多种手段改进,但始终未能摆脱这一高风险中间体的束缚。
“我们一直在想:能不能跳过这一步?直接把‘积木’上的氨基拿掉,换上我们需要的官能团?”张夏衡说。这个念头,早在他回国之初就已萌生。

偶然发现的“幸运”,源于三年坚持
科学的突破,常常被描述为灵光乍现的瞬间——但只有真正走进实验室的人才知道,那道光往往诞生于成百上千个黯淡无光的日夜之后。
一次偶然,实验室里一名学生做完实验后发现了一些副产物。按惯例,这些“废品”本该被丢弃,但通过细致的分析后,张夏衡团队发现了它的价值。
其实早在1893年,这种名为“N-硝基胺”的化合物就已经被国外化学家报道过,但它像一个被遗忘的孤儿,没人去深究它的反应潜力。
这个“意外”成了整个研究的转折点。团队迅速意识到:如果能让芳香胺在温和条件下原位形成N-硝基胺,再通过脱除一氧化二氮(N₂O)实现C-N键断裂——那不正是梦寐以求的“无爆炸风险脱氨”路径吗?
“灵感有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撞’出来的。”张夏衡笑着说,“我们很幸运,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到了他们没看到的方向。”
接下来近一年时间,团队进行了数百次条件优化,反复验证反应的稳定性与普适性。他们测试了上百种药物分子骨架,包括多氮杂环、稠环体系等复杂结构,结果令人振奋:几乎所有的芳香胺都能高效转化!

“分子编辑术”:一键替换,像改写代码一样改造分子
面对百年困局,张夏衡团队交出的答案,简洁得惊人。
他们开创的“直接脱氨”策略,就像是一场温和而精准的“分子手术”:科学家们无需再借助危险的“重氮盐”作为中介,而是直接在芳香胺这块“基础积木”上操作,像使用“查找与替换”功能一样,将稳定的C-N键,轻松转换为构建药物所需的各种关键连接(C-Br、C-Cl、C-C等)。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平稳可控,没有危险中间体积累。张夏衡笑称,“一个普通药厂的工人,看了我们的配方就能操作。”

芳香胺的直接脱氨官能团化反应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项技术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药物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万能接口,不管分子长什么样、氨基在哪个位置,我们几乎都能‘接上’想要的官能团。”张夏衡说。
正因如此,这项技术展现出巨大的产业价值。“有企业愿意花重金购买专利,”张夏衡坦言,“但我们选择了公开发表。因为科学的价值在于共享,尤其当它关乎安全与可持续时。”
目前,该方法已在多种药物分子修饰中验证成功,团队已经与一些药企对接,将其应用于抗癌药物中间体的合成。据估算,新技术有望将某些药物中间体的生产成本降低40%至50%,并实现吨级绿色生产。
从烧瓶走向工厂,这条路正在铺平。
而未来,或许每一粒更安全、更廉价的药片背后,都藏着这场静默却深刻的“分子革命”。

扎根杭州:一群青年科学家的绿色理想
作为国科大杭高院2021年引进的首位“海外优青”,张夏衡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戴维·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归来后,便立志要做“真正能走出实验室、服务产业”的研究。
“杭州不仅有西湖,更有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生态。”他说,“杭高院鼓励我们对接企业,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药企都在为重氮工艺的安全隐患头疼——这恰好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
三年磨一剑。此前,他已在《Nature》发表两篇重要论文,此次第三篇正刊上线,标志着他在绿色合成领域的持续深耕迎来里程碑式突破。
当被问及“什么是你心中理想的化学”时,张夏衡沉思片刻,答道:“我希望未来的合成,不再是蕴含潜在风险的操作,而是像搭积木一样安全、清洁、可预测。化学不该伤害人,也不该伤害地球。”
这句话,或许正是这项研究最深刻的注脚。
在“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绿色化学正从理念走向刚需。张夏衡团队的技术不仅避免了爆炸风险,更大幅削减了重金属污染与三废处理负担,为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的路径。
今天,《Nature》的在线页面点亮了一项属于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荣耀。但对张夏衡和他的团队而言,这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他们正聚焦于绿色药物合成、可见光催化、活性分子精准修饰等更多前沿方向,继续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

百年前,人类用烈性炸药般的重氮化学敲开了芳香环功能化的大门;百年后,在西子湖畔,一群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用智慧与坚持,点燃了一盏更安全、更清洁的灯。
这束光,源自实验室的方寸之间,照亮的却是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宽阔大道。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