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皮实耐用、真正能干活的机器狗。
作者|刘杨楠
编辑|栗子
在上周落幕的IROS 2025四足机器人挑战赛上,来自苏州智身科技的“钢镚L1”首次参赛便携手曼彻斯特大学一举夺冠。
在历年的比赛中,冠军团队使用的比赛机器大多为海外品牌,如波士顿动力等;2024年的挑战赛中,中国宇树科技首次作为比赛用机获得冠军。智身科技此次参赛的“钢镚L1”则创造了新纪录,这场胜利让业界开始关注到这家成立不久却进展颇快的初创企业。
智身科技成立于2023年,曾经历过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创立初期,公司对标特斯拉的技术方案,将精力投入重载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尝试让机械臂达到40公斤的驱动能力。
但很快,智身科技发现,最初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预期有些太过乐观。于是,在一场重要的内部会议后,智身科技及时将战略重心从重载人形机器人转向了产业链更成熟,距离商业化落地更近的四足机器狗。由此,智身科技真正开启高速发展。
这场战略调整背后的核心操盘手之一,就是智身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宇龙。

智身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宇龙 图片由「甲子苏州」现场拍摄
早在2020年,刘宇龙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小米“铁蛋”的研发,亲历中国四足机器人首次量产的拓荒。“那个时候,我们判断,电驱关节和传统的运动控制方法让足式机器人‘能走起来’这件事是可行的。”他回忆道。尽管当时还看不到ChatGPT带来的智能革命,也无人提及“具身智能”的概念,但他已经感受到,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基础正在完善。
这股冲动一直深埋于刘宇龙心底,直到2023年,他全力投身其中,联合创立了智身科技,决心把机器人作为一辈子的事业来做。智身科技是刘宇龙的第一次创业,周围人都说,他比之前更卷了,他也自我调侃“头发更白了”。工作、生活几乎融为一体,加班也成家常便饭。
从“铁蛋”项目获得的早期行业洞察、技术积累、团队与供应链资源,都成为了今天智身科技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对于智身科技的发展,他有一个核心主张:做“皮实耐用”,真正能“干活”的机器狗,将原本高大上的“黑科技”变成制造业产品。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所有具身机器人企业的共同追求。只是在当下的时间点上,整个赛道都被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已入局的团队都在同一份试卷上做各自的选择题。其中,四足机器狗算是答案相对明确的一道。但尽管如此,在四足机器狗的方向上,依然能分化出不同的路径选择。
智身科技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在国际竞技舞台上拿下关键胜利。他们的答题逻辑,值得仔细拆解。
如今的四足机器人市场,技术路线正日趋收敛。四条腿、每条腿上3个自由度的本体构型、以强化学习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算法……这些几乎成了各家厂商摆在桌面上的“明牌”。
在技术加速收敛的激烈竞争中,一家新公司如何找到自己的“底牌”并脱颖而出?
智身科技在IROS赛场上的胜利,给出一个核心启示——稳定是一切的基础。
IROS四足机器人挑战赛被誉为“机器狗领域的奥运会”,以其高难度的混合地形赛道和严苛的评分标准著称。比赛不仅考验算法的先进性,更考验机器本体在极限工况下的可靠性。

IROS 2025四足机器人挑战赛中,15kg级“钢镚” 与50kg级“大狗”同场竞技
曼彻斯特大学团队和“钢镚L1”的组合之所以能夺冠,一方面得益于曼彻斯特大学优秀的算法;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智身科技提供的“足够稳定、可靠、好用”的开发平台,能稳定执行算法给出的响应指令。
“我们看到很多其他院校也用了很先进的算法,但可能(平台)没有那么稳定,机器会突然冲出赛道,或者产品出现关节发热严重而无法继续工作……而我们的产品在比赛过程中没有掉链子。这就是我们作为本体厂家能给参赛队伍最大的支持。”刘宇龙复盘道。
让机器狗本体有稳定表现,并非是单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问题,它要求硬件和软件的反复打磨与深度适配。智身科技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充分,在本体软硬件设计之初便引入了诸多巧思。
刘宇龙透露,团队在设计“钢镚”时,就充分考虑了真实、复杂乃至恶劣使用场景的需求。例如,在电气设计上考虑用电冗余和抗干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性地在机器狗头部和尾部采用了“内骨骼+外软胶”的思路,软体部分能够承受冲击,骨骼部分保证机身坚固,即便外部件损坏,也能像汽车保险杠一样轻松更换,而内核安然无恙。此外,防雨、防淋等工业级防护设计,也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产品定义的基准线。

钢镚L1是行业内罕见的支持IP54防护等级的小型机器狗
这些设计的核心逻辑,便是为了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这也是智身科技的产品区别于许多“实验室原型机”的本质特征。
不过,打造一个稳定的机器人系统只是第一步。机器狗要落地场景,还要面临许多现实拷问。
刘宇龙观察到,市场对机器狗的提问已经进入下一阶段:“前年、去年大家还在怀疑你的机器狗能不能在复杂道路上跑起来。今年大家不再问这个问题了,而是问你寿命有多久?高低温下能否工作?下雨了怎么办?我能不能一个人搬得动?”
换言之,本体开发的软硬件技术虽在快速收敛,但从实验室的样品到真正能在场景中创造价值的产品,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工程化鸿沟。而这个技术无法简单“收敛”的环节,正是新的商业空间所在,也是智身科技定义的自身优势区间——将黑科技变成制造业,把实验室的东西工程化、产品化。
这种紧贴真实场景需求的理念,也贯穿于智身科技的技术与产品设计中。
智身科技会根据一套自有的用户调研方法,大量收集用户需求,从中提炼出一个用户期待的阈值,以此为基础,抽象出一些能力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并对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加强。
在这套方法论下,智身科技的两条机器狗核心产品线,“钢镚”系列和“铜锤”系列,已经完成了一些传统机器狗设计中的“不可能三角”。
“钢镚”不仅拥有能完成后空翻720度的高爆发力,更具备在复杂工况下反复冲击而不损坏的坚固性。
智身科技的轮足产品“铜锤”系列则实现了接近1:1的负载自重比,自重30公斤,负重可达25-30公斤,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高负载的铜锤M1
对于机器人而言,自重越轻,维护和转运越方便;负重越高,能承载的任务载荷就越多。但同时实现两者却很难——自重轻往往导致机器强度不足,在高负重情况下“走不稳”;自重更重虽然能在负重情况下表现出更强稳定性,可一旦机器狗倾倒或损坏,维护成本又太高。
刘宇龙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其重要性:在IROS决赛中,就有某款大狗因过重而卡在楼梯缝隙,四名同学都难以将其拖出,浪费了比赛时间。“如果一个人就能维护是最好的,”他强调,“我们要把更多的重量留给任务载荷。”
胜利光环之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即使机器狗的研发和制造产业链已经相对成熟,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成果能够一步到位,在到达性能拐点前依然要面临反复的测试、调优。整个过程成本高昂,一次物理实验的失败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因此,智身科技推出了结合虚幻引擎和物理引擎的开源高保真仿真平台MATRiX。该平台融合了MuJoCo高精度物理引擎与Unreal Engine高保真视觉渲染,既真实模拟机器人的动力学与传感器特性,又提供与真实世界高度接近的视觉场景,形成从底层物理到高保真渲染的完整闭环。

在MATRiX 仿真平台中创建的比赛训练场景
从效果上看,该平台能将算法迭代周期缩短70%,帮助开发者在虚拟环境中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训练和测试,缩小“Sim2Real”(从仿真到现实)的误差,大幅降低部署成本。
弥合“Sim2Real”误差又涉及到一系列工程细节。刘宇龙表示,这个过程需要从关节模组的设计上给以支撑,包括物理参数的真实准确性、模型和仿真曲线的对应精细度等等。而且强化学习本就会压榨关节模组的极致性能,也对关节模组的设计提出更高的挑战。
今年9月,智身科技则全新推出自研的CHAMP P65 高功率密度一体化关节。

智身科技高功率密度关节模组CHAMP P65
该关节能在紧凑尺寸内实现48N·m峰值扭矩输出,重量仅520g,其峰值扭矩密度高达92.3 Nm/kg,已处在行业领先水平。高扭矩轻量化设计能够提升机器人的运动爆发力与响应速度,同时有助于减小整机体积,适用于对空间和动态性能要求严苛的行业级机器人应用。
目前P65关节已批量应用于智身科技四足机器人“钢镚”,支撑其在此次比赛中赢得冠军。

钢镚L1动力系统均采用自研高功率密度一体化关节
刘宇龙表示,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体系中,强化学习算法和关节模组设计是“螺旋式前进”的,其中还涉及一系列意料之外的“脏活累活”,例如如何避免小狗被石子绊倒等问题。某种程度上,机器人的落地进程中,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消磨在这些脏活累活中。机器人企业也会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中逐渐打磨出自己的优势壁垒,找到性能、成本、稳定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智身科技的“钢镚L1”能在IROS上脱颖而出,是优势壁垒逐渐形成的一种体现,但这并非全部。
对一家初创企业而言,生态位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
在公司官网上,智身科技给自己的定位是“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商”。这个看似宏大的名号,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产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团队禀赋下的必然选择。
刘宇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机器人行业的困境:“具身机器人到底该做成什么样?这件事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完全定论。”
从外部环境看,具身智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远未达到消费电子或汽车产业的成熟度。这导致研发厂商很难找到一个拥有成熟流程、供应链和质量标准的“白牌”工厂来为其代工。刘宇龙回忆,当他们尝试寻找代工厂时,发现对方能提供的仅仅是工人和场地,而对机器人独特的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和组装过程一无所知。
更关键的是,占到整机成本一半以上的核心零部件——关节模组,市场上同样缺乏能够直接匹配其“皮实耐用”要求的产品。
供应商们为了追逐人形机器人的热点,忙于为多家客户快速打样,产品“做得不精”,无法满足智身科技对实用性的严苛标准。
于是,刘宇龙判断,机器人的生态,可能不像手机,也不像无人机或汽车,它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早期快速发展的时候,自己的研发和前期的产业链是要集中在我们这里的,这样才能对产品的完整度、功能、质量以及成本做很好的控制。”
智身科技之所以能真正将这一选择落实,则是因为这个选择本身也和团队禀赋足够贴合。刘宇龙出身制造业,并有主导小米“铁蛋”项目的宝贵经验。“我们擅长的点,就是把黑科技变成制造业,让它真正能够量产做大,用起来。”刘宇龙说。
因此,智身科技从一开始就将研发与制造紧密捆绑。他们不仅要设计机器人,还要定义如何生产、如何测试、如何保证供应链质量。这构成了他们“全产业链”能力的基础。
不过,尽管名为“全产业链”,智身科技却清醒地为自己画出一条战略上的“红线”——不碰终端应用场景。
“最终的业务层面,比如去做快递分拣,或者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并没有直接去碰。我们更多的是在把‘本体’这件事情干好。”刘宇龙解释,千行百业的垂直应用场景纷繁复杂,如果每家应用公司都去从零研发一款机器人,将面临周期长、投入大的困境。
智身科技的目标,就是把这些场景中具有共性的部分抽离出来,做到极致,然后通过提供标准的软硬件接口、二次开发平台,赋能那些擅长做应用的行业伙伴。
这一生态位与许多机械臂企业颇为相似。他们同样兼备研发与制造能力,但不深入具体的业务场景,而是专注于打磨机器人本体这一核心产品。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选择,也让智身科技避免了在无限的应用场景中分散精力,得以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事:将机器人本体做到极致,把机器人从黑科技做成制造业。
不过,战略上的清晰规划不意味着战术上的封闭。
智身科技选择“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商”这一生态位,实则是在一个生态尚处混沌时,将自己放在生态连接者的位置上,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和持续的技术深耕,为未来保留最大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面,刘宇龙认为,四足机器狗的运动控制技术虽然已经相对成熟,足以支撑其进入产业化探索。但技术不会完全收敛,总还有迭代的机会。例如,将视觉感知等能力融入运控后,如何进行产品化并最终落地场景,这件事仍有很多发挥空间。而要完成这些探索,则需要高校等研究机构结合产业方共同打磨。
此次IROS展会上,智身科技也借势首次推出了面向教育科研市场的EDU版本平台。该版本在“钢镚”本体基础上,集成了超强算力平台、激光雷达、深度相机、GNSS卫星定位模块、5G通讯模块。

钢镚L1智航EDU版本
同时,为了让应用层企业能够更低门槛地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打开平台的泛化性,智身科技也在开放性上做到了极致:
•软件层面:提供轻量高效的智能导航开发平台RoamerX,可配合自研的MATRiX开源仿真训练平台,支持更多前沿研究。
•硬件层面:开放网口、USB、SBUS等多种接口,并且支持IP54级防护等级,适合室内外全场景自主导航功能开发。
•结构设计:预留充足的安装孔位、保护垫位置和工业级航空插头接口,将模块化和易维修性融入设计基因。
商业模式上,智身科技则提供标品销售、OEM、ODM乃至从头定制在内的四种合作模式。刘宇龙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我们不在意产品到底贴谁的牌子,核心是要和行业伙伴一起把量做大,把产品打磨好。”
为支撑迅速攀升的交付需求,智身科技也打造了一套“并行工程”作战体系。刘宇龙解释,具身智能行业没有现成的研发和生产流程可供套用。如果照搬汽车或消费电子的流程,要么产品迟迟无法问世,要么质量无法达标。
“很多厂家所谓的量产,只是把样机重复做100遍。量少时靠工程师的熟练度还能应付,一旦上规模,想让工人来做,就会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我们的思路是从设计之初就为量产服务。”刘宇龙表示。
因此,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流程,让设计、研发、质量、测试、供应链等多个部门从项目早期就并行工作,将真实场景中的测试需求和实际应用痛点前置,融入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初期,从而确保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快速、顺畅转化。

智身科技生产人员正在进行关节模组测试
不过,刘宇龙也透露,自建供应链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智身科技同样保持开放态度。在公司摸清具身机器人所需的生产工艺、流程、测试标准等关键环节,整个产业链生态也逐渐成熟后,智身科技也会寻找更适配的代工厂,以借助其成熟的物料供应体系、人才团队以及资金承载力,来支撑更大规模的量产交付。
对于未来,刘宇龙给智身科技规划了一条相对清晰的方向。
短期内,他们将继续夯实机器人本体的运动控制能力,继续探索机器狗本体技术尚未收敛的部分,同时开始探索一个更重要的命题——让机器狗“长眼睛”,真正具备完成智能化任务的能力。
“当运动能力达到一个瓶颈,就像手机算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用户就不再追求更高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怎么实现任务闭环,怎么把视觉感知、导航、理解、决策规划这套东西做起来。”他认为,机器狗本体不应仅仅是一个全地形运动平台,更应该是一个智能的前端应用载体。
长期来看,智身科技希望构建一个技术飞轮,不断吸收高校的前沿技术,迭代本体产品,再通过行业应用落地反哺技术迭代。
短期和长期投入都将收敛至一个朴素的愿望:“我希望三年之后,我们服务了非常多的头部客户,跟他们一起把具身智能在他们所在的领域实现了真正的落地和价值的产生。让终端的用户受益于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更高效、更方便的生产力。”刘宇龙说道。
(本文封面图来源:智身科技)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