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央视《法治在线》节目对困扰金融行业的反催收、逃废债问题进行了报道。此次报道对反催收黑灰产的流量、获客方式有较大篇幅曝光,有利于金融行业形成合力,斩断黑灰产流量来源。
报道指出,在某社交平台上发现“ 欠 的 先别 还 了”话题, 有 4, 415 万多 篇 笔记,“ 欠钱 超过 3 年 就 不用 还 了 吗?”话题 有 106 万多 篇 笔记。
报道中,浙江省金融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黄韬表示:平台也应当自觉的要求去加入合规性审查,避免它的平台用户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这样一种损害的后果。
《读懂数字财经》获悉,金融行业对于“流量平台为反催收导流”早已怨声载道,一方面这种明晃晃为黑灰产服务的行为,危害了金融安全和用户的信息、财产安全,也与社会各界整治发催收黑灰产的大势背道而驰;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多通过流量平台获客,而流量平台却一鱼两吃,一面为金融机构投放信贷广告、一面为反催收黑灰产投放逃废债广告......
报道还指出:杭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如医疗凭证、大病医疗证明、贫困证明等,利用这些虚假文件和贷款机构谈判,帮助客户逃废债并收取报酬,包括咨询费和反催收成功后的费用。而在杭某通过在某信、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发布短视频,以资深讲解、课堂形式引流,吸引债务人洽谈协议。实际上杭某并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或律师从业资格。
2025年4月,杭某因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其他涉案人员也均被判处刑罚。在这起案件中,因为伪造文件而获得纾困政策的债务人也都取消了相应的政策。
黄韬表示:这个所谓的中介,滥用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流程,伪造材料,人为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用成本。这损害了金融机构资产的安全性,严重的话,损害了国家对金融的系统性的风险控制。
反催收黑灰产是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群体。《读懂数字财经》曾发布《冒用官方名义宣传“停止催收”,是谁如此胆大包天?》,文中提到:反催收黑灰产不仅伪造各类证明,甚至冒用官方名义发布虚假新闻。
行业观点认为,如杭某这类反催收犯罪行为的开始,就是在流量平台投放广告获客。如果没有流量平台的放任自流,社会各界整治反催收黑灰产的压力和难度也不会如此之大。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