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抗战遗址】淞沪会战阵亡资中将士和一封烽火家书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唤起了中华儿女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

8年抗战,四川350多万军人出川参战,64万多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仅资中县就有34408人出川参战,入册阵亡将士844人,伤残将士8440人。


在资中县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档案中,查找到一本《资中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册(1937—1945)》。《名册》详细记载了资中阵亡的844名将士的基本信息,是一本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

研究发现,资中籍将士出川后最早参与的战役是淞沪会战。在这场战斗中,资中籍将士至少有13人阵亡,其中26师在上海大场的战斗中就有9人牺牲。

26师是由四川军阀郭汝栋所部改编而成的川系杂牌军。该师人数不足一万人,装备也非常差,全师没有一门大炮,一个连八九十个士兵只有一挺轻机枪和50多支汉阳造步枪。有的步枪老得像是掉了牙,枪膛里连来复线都快磨掉了。有的士兵的步枪缺少零件,枪栓必须用麻绳系上,否则会掉下来。


就是这么一支装备差、人数也不足编制数的部队,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打出来不亚于中央军嫡系部队的战绩。

1937年8月下旬,蒋介石命令驻扎在贵州的第26师即刻开赴上海参战。从贵州出发的第26师官兵整整步行了30多天才到达长沙,然后乘火车到武汉,再坐船到南京,又从南京坐火车到昆山,最终到上海已是10月16日。


脚穿草鞋,千里跋涉到达上海26师官兵,顾不上长途奔袭的疲惫,仅仅休息了一天时间,就从中央军嫡系主力宋希廉部第36师的手中接防日军重点攻击的大场镇阵地。


黎明26师下车隐蔽,天亮后就遭到敌机轰炸,因我军毫无防空武器,官兵只好趴在地上,眼看着敌机肆无忌惮施虐。接着,就是秘密武器“特二十四榴”的狂轰滥炸。川军临时构筑的工事根本抵挡不住日军重炮的狂炸,只能用血肉之躯往上填。

在飞机大炮轮番轰击后,日本兵就在坦克掩护下向我阵地发起冲锋。第一次在战场上和敌人坦克真刀真枪地对着干的川军,看着那些轰隆隆的钢铁怪物越来越近,可怜的川军士兵还不知道对坦克应该怎么打。他们跳出战壕朝着坦克奋不顾身地扑了过去,有的对着坦克开枪,有的朝坦克甩手榴弹。


很快,这场战斗就变成了一场屠杀,我失去战壕掩护的士兵被坦克切断了退路,坦克在野地里不停地对着我方士兵追逐和扫射,士兵不断栽倒,尸体被坦克碾成肉浆……



战斗越往后越打越激烈。26师在阵地上坚守到第七天下午,敌人增加重炮开始更加猛烈的轰击。阵地上爆炸掀起的泥沙挟杂着阵亡将士的断块残肢冲天而起,阵地陷入血与火笼罩的炼狱之中。

战斗间隙,两名国军正在聊天。其中一名是川军,他穿着草鞋,使用者简陋的武器。

我守军在这种密集的炮火打击下,阵地周围战士的尸体成堆,残肢断体在竹林、树梢上随处可见,伤亡不断增加。打红了眼的川军咬着牙从尸体下爬出来,高呼着“为国打仗,愿战死沙场”的口号,用战友的尸体堆积做掩体,继续拼杀。到傍晚,我方阵地依然屹立。

一场激烈战斗后,国军正在战壕里警戒。照片中国军身后的建筑物一片废墟,可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这一天,是26师按命令规定完成任务交防的日子,当接防的部队来到时,26师这支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的近万人的队伍,能集合起来的已不足700百人。据《资中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册》记载,在大场在这场如绞肉机般的战役中,26师中有9名资中籍官兵以身殉国。

据《资中县抗日阵亡官兵名册》记载,在大场在这场如绞肉机般的战役中,26师中有9名资中籍官兵以身殉国。他们是:

26师78旅155团中校团副易尚才,资中龙结人;

26师76旅152团3营8连二等兵叶华兴,资中县城人;

26师78旅156团1营1连一等兵董少书,资中县城人;

26师76旅151团3营7连二等兵魏记安,资中水南镇人;

26师76旅152团2营4连二等兵黄爱卿,资中铁佛乡人;

26师76旅151团2营6连二等兵王少清,资中罗泉镇人;

26师78旅156团1营机枪连代排长王国裕,资中球溪区人;

26师78旅156团1营1枪连一等兵杨建候,资中罗泉镇人;

26师76旅152团3营7连下士班长曾奇,资中苏家湾人。



在淞沪会战中,资中籍阵亡的官兵还有:

杨森统领川军第20军中的135师405旅810团2营6连2排的排长姚洪,资中孟塘乡人;还有在上海陈家行战役中牺牲的资中人,排长周治平;

国军第98师583团6连中尉排长曾孟明,资中苏家乡人;

133师799团2营6连下士班长姚楷,资中太平镇人;

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1大队1中队中士班长樊国剑,资中孟塘乡人。


资中县档案馆收藏的《抗日战争出征军人家书》中,有一封1939年在前线参加抗战受伤军人写给父亲的家书。

家书中这样写道:

父亲大人:

儿别家谨谨(仅仅)已有一年有余,未曾给音回,故不知父近来身体可健康庅(么)?(这)是儿在外朝思暮念。但国难严重,不得已而于此忍心别父。为着国家,为着自身,而千里条条(迢迢)在外,不能敬(尽)孝,万望谅男。只望胜利时回家父子聚圆。


“父近来身体可健康”是“儿在外的朝思暮念”;“现在生活情形及米价高低如何”是儿在外的牵挂。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国难严重,不得已而于此忍心别父。”“青年再不从军抵抗,多么可惨啊!”“你亲爱的儿(是在)为国争光荣,为民族争生存,为人类争和平,为此三者而抗战。”



这是源于赤子之心的告白,这是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资中儿女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挺身而出、赴汤蹈火的壮举。

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抹不掉情感的共鸣。今天,我们透过这封84年前的抗战家书,看到了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正是有无数个这样矢志不渝、抗战到底的优秀儿女,中华民族才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0

标签:历史   资中   家书   将士   遗址   烽火   川军   资中县   官兵   坦克   阵地   士兵   国军   名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