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定价困境,稀土价格为何不是中国说了算?他国却能高价垄断?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如今稀土却成了战略物资,让超级大国坐立不安,它看似微不足道,却决定着战斗机性能和电动汽车的续航。

而如今中国掌控着全球近九成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都依赖我们的供应。

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手握这样的战略资源,却在定价上处处受制于人?

稀土的基本概念与战略价值

稀土,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迷惑性。它并非泥土,而是镧、铈、钕、铽等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

其“稀”并非指储量稀少,而是指它们在地壳中分布极为分散,难以富集成矿,且开采和提纯的工艺流程复杂、成本高昂,故而得其名。

然而,正是这群“低调”的元素,成为了现代工业体系,尤其是高端科技与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它们的价值,并非以其重量来衡量,而是以其无可替代的功能性来体现。

有一种 “工业维生素”,并非稀有却能牵动超级大国的神经,藏在先进战机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却让掌控九成精炼能力的国家长期难掌定价权。

当出口管制的棋子落下,全球科技竞争的棋局正悄然生变,这场围绕十七种金属元素的博弈,为何能让效率至上的全球化逻辑开始倾斜?

稀土供应链的矛盾升级

在全球产业分工的版图上,稀土供应链的演变堪称一部 “效率” 与 “安全” 的角力史。

上世纪 90 年代前,美国仍是全球稀土生产的主导者,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产业链上游。

但转折很快到来,随着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产量占比持续攀升,到 2024 年已达到 69%,而美国的份额仅剩 12%。

更关键的是,在决定高端科技性能的磁体稀土精炼领域,美国几乎完全依赖中国。

这种依赖并非短期选择,而是长期产业空心化的结果,毕竟中国掌控着近九成磁体稀土精炼能力,从矿石分离到金属提纯的全链条优势,让美国短期内难以替代。

面对如此悬殊的供应链格局,美国的安全焦虑日益凸显,开始主动寻求破局。

在政府专项基金的强力支持下,美国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新的采矿模式,深海采矿成为重点探索方向,试图通过开辟新资源来源减少对现有稀土矿的依赖。

同时,为规避 “中国成分” 的影响,美国推动稀土精矿向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转移加工。

计划在这些地区构建独立的分离体系,甚至不惜投入重金补贴当地工厂建设。

这种 “去中国化” 的供应链重构,看似是企业行为,实则是国家战略驱动下的安全布局,每一步都透着对供应链断裂风险的担忧。​

稀土供应链的矛盾已不止于中美两国。

过去基于比较优势的 “效率分工” 正在被打破,“安全冗余” 成为各国制定产业政策的新准则

有分析指出,未来全球稀土市场很可能走向 “有限脱钩” 与 “紧张共存” 的状态。

一边是中国主导的、以效率为核心的传统供应链体系,依托完整产业链和成本优势维持运转。

另一边是美国牵头的、以安全为优先的新体系,通过盟友协作和政策补贴强行运转。

这种分裂并非偶然,而是全球产业竞争逻辑转变的缩影,当安全需求超越效率追求,稀土供应链的矛盾升级或许只是开始。​

中美在稀土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政策调控

在稀土博弈的战场上,政策调控始终是中国手中的关键武器,且威力日益显现。

2025 年,中国对 7 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的政策一经出台,立刻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 镝、铽等关键品种的价格短期内飙升 200% 以上。

这一波动直接冲击了美国的核心产业,军工领域,F-35 战斗机的雷达、光电瞄准系统等关键部件生产因稀土短缺面临成本压力。

新能源领域,特斯拉、通用等车企的驱动电机生产线被迫调整采购计划,部分车型甚至出现交付延迟。

如此显著的影响,让外界清晰看到中国稀土政策调控的博弈力,也证明了稀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面对中国的政策攻势,美国将希望寄托于技术突破,试图从根源上降低对稀土的依赖。

一方面,美国技术巨头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于低稀土含量甚至无稀土的替代磁体技术,比如通过改进磁体配方,在减少钕、镝使用量的同时,保证磁能积不下降。

另一方面,风险资本嗅到机遇,纷纷涌入该领域,美国、澳大利亚多家企业已获得亿元级融资,重点攻关永磁体性能补偿技术,有的团队甚至尝试用新型合金材料完全替代稀土永磁体。

这些技术探索虽处于起步阶段,但背后有美国政府的技术扶持和资金补贴,显露出长期对抗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非仅靠出口限制被动博弈,而是通过政策转向持续提升议价能力。

2024 年之前,中国稀土出口政策更多聚焦于资源保护,通过配额控制出口总量。

2024 年起,政策转向精准调控,针对不同稀土品种的战略重要性制定差异化措施。

直到2025 年 4 月实施的出口许可证制度便是典型案例,该制度不仅细化了管控品类,还建立了更严格的审批流程。

政策调整立竿见影,相关稀土品类的国际价格短期飙升约三倍,部分海外企业为获得配额,不得不接受中国提出的定价条款。

这种从 “粗放管控” 到 “精准调控” 的转变,让中国在稀土博弈中逐渐掌握主动,也让美国的应对更显被动。​

稀土定价权争夺中的金融与资本破局​

稀土定价权的争夺,早已跳出单纯的现货交易范畴,延伸至金融与资本运作的新维度。

过去,稀土因缺乏全球统一期货基准,定价锚长期被海外机构掌控,大量国际采购合同参考海外评估价或 “一篮子” 价格指数,中国虽有产能优势却难掌话语权。

但这一局面正被金融创新逐步打破,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稀土出口中 28% 采用人民币结算。

较 2020 年的 5% 大幅提升,沙特阿美更是以人民币购入 17 亿元钕铁硼永磁体,构建起 “石油 - 稀土” 双循环结算模式。

这不仅是货币结算的突破,更是将稀土与战略资源绑定,为定价权争夺注入新筹码,资本运作也在重构稀土资源的价值逻辑。

其将刚果(金)稀土勘探权拆分为非同质化代币(NFT),通过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完成交易,单个矿权估值较传统评估法溢价 3 倍。

这种模式打破了地域与资本门槛限制,让稀土资源估值脱离传统框架,也让国际资本对稀土产业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国内交易平台的作用愈发凸显,上海稀土交易所 2025 年日均现货成交量达 43 亿元,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更掌握 90% 的铟期货定价权。

稀土博弈下的全球产业规则重塑​

稀土博弈的深层影响,在于它正悄然改写全球产业竞争的底层规则,从资源争夺升级为规则制定权的较量。

中国率先迈出关键一步,通过 “资源 ,货币” 联动机制,让稀土具备了类似石油在美元体系中的战略价值。

过去,稀土只是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如今却成为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核心金融筹码。

当中国用稀土人民币结算绑定重要贸易伙伴,实际上是在推动全球资源贸易规则向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也让 “资源主权” 与 “货币主权” 形成相互支撑的格局。​

绿色冶炼技术与碳成本管理,成为规则重塑的另一大焦点。

中国设立绿色冶炼技术专项补贴,推动稀土加工碳排放强度较 2020 年下降 18%,在环保与成本间找到平衡。

而欧盟则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稀土冶炼碳排放纳入核算,试图以 “碳标准” 重构冶炼环节的国际规则。

这种差异背后,是各国对产业规则主导权的争夺 ,谁能制定绿色冶炼的标准,谁就能在未来稀土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全球稀土储备体系的重构,也让规则竞争更趋激烈。

中国早已建立完善的稀土战略储备制度,如今多国纷纷效仿:欧盟将稀土纳入 “关键原材料清单”,计划未来五年将储备规模扩大两倍。

日本通过企业合作,在澳大利亚、非洲布局稀土储备基地。

这种 “生产、 储备、金融” 三位一体的竞争新格局,稀土已从普通商品升级为战略物资,全球产业规则正围绕 “安全、绿色、可控” 的新逻辑全面重塑。

结语​

稀土博弈绝非简单的资源贸易摩擦,而是全球产业竞争范式转变的缩影。

从 “效率优先” 的全球化分工,转向 “安全与效率平衡” 的新竞争逻辑。

中国凭借产业链优势与金融创新,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影响力;美国及盟友则通过技术研发与政策补贴,试图构建替代体系。

而如今十七种元素的较量,本质是对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

最终,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构建韧性供应链,才能在这场世纪博弈中占据主动,而稀土,正是打开未来产业格局的关键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稀土   他国   说了算   中国   高价   困境   价格   美国   产业   全球   规则   政策   资源   磁体   永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