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年级是孩子正式开启学习生涯的起点,也是各项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本人既是一名班主任、语文老师,又是一名一年级学生家长,我将从双重视角出发,结合教育实践与家庭体验,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从日常细节入手,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作者 杨碧桥)
关键词: 一年级;家庭教育;学习习惯;家校共育
当我以一年级班主任的身份反复强调“习惯重于知识”时,我也正以一名新生家长的身份,在家中与自己的孩子进行着同样的“习惯拉锯战”。这种双重身份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一年级,如同一张白纸的起笔,此刻着墨的浓淡与线条的曲直,将深远影响整幅画卷的格局。而家庭教育,正是这起笔时最关键的“定形剂”。
一、 观念先行:理清“学习习惯”的外延
许多家长认为,学习习惯就是“回家先写作业”、“写字要工整”。这固然正确,但远远不够。在一年级,学习习惯是一个涵盖态度、行为、心理等多维度的综合体系。它至少应包括:
态度习惯: 对知识的好奇心,对学习的责任感,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的韧性。
行为习惯: 规律作息、物品整理、专注倾听、认真书写、按时预习复习。
心理习惯: 能够承受小小的挫折,乐于接受挑战,具备初步的时间观念。
二、 日常着手:于无声处听惊雷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依靠轰轰烈烈的说教,而是藏匿于日复一日的平淡日常中。以下几个关键场景,是我们可以着力耕耘的“沃土”。
场景一:从“书包”与“书桌”开始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专注力的基石。一个杂乱无章的书包和书桌,反映的往往是混乱的思维。
我的家校实践:
在校: 我会在开学初用一节课专门教孩子如何整理书包:语文书放最大格,作业本放文件袋,铅笔盒放前格。并定期进行“书包整理小比赛”,因为我们的孩子们要在学校就餐,所以就餐时干纸巾、湿纸巾的摆放、使用,以及吃完饭后收拾卫生,摆放碗筷,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的重要。
在家: 每天孩子做完作业,我会要求她和我一起完成“三步曲”:1. 整理书包:按照课表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2. 清理书桌:让桌面恢复整洁,只留下台灯和一两本课外书;
教育心语: 这个过程,看似在整理物品,实则在整理内心。当孩子习惯于外部环境的井然有序,她内心的秩序感和对学习的掌控感便会油然而生。
场景二:在“作业”中锻造专注与责任
如何对待作业,是学习习惯最集中的体现。许多家庭的“作业战争”都源于方法不当。
“神圣”的作业时间: 与孩子共同商定一个固定的作业时间(如放学回家休息半小时后)。一旦开始,就要营造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环境:关掉电视,家人不大声喧哗,手机等电子产品远离书桌。这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现在是专属于学习的时刻。
“番茄时钟”的妙用: 一年级孩子的有效专注时间通常在15-20分钟。我们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的简化版:设定一个20分钟的闹钟,在此期间,只做一件事——写作业。时间一到,休息5-10分钟,喝水、上厕所、远眺。如此循环,能有效保护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倦怠。
从“监工”到“顾问”: 很多家长喜欢坐在孩子旁边,紧盯每一笔每一画,一旦有错立刻指出。这会造成孩子的依赖和紧张。我的做法是:“先独立,后检查”。告诉孩子:“你先自己专心完成,遇到难题做个记号,全部完成后妈妈再来当你的小助手。” 这培养了她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检查时,也不要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引导他:“这个字的这一笔好像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点调皮,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场景三:于“阅读”里滋养耐心与思维
阅读习惯是所有学科学习的“童子功”。它锻炼的不仅是识字量,更是静下心来的耐心、理解与想象的思维能力。
打造阅读“仪式感”: 在我家,有一个“每日阅读半小时”的雷打不动的传统。并非强制她必须自己读,而是形式多样:“我读你听”——让她纯粹享受故事的乐趣;“你指我读”——帮助她识字;“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增加趣味性。
让阅读无处不在: 家里的沙发上、床头边,随手都能拿到绘本。我们会经常一起去图书馆或书店,让她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书籍。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任务时,习惯便自然形成了。
场景四:借“生活”之事培养时间观念
拖延是低年级孩子的通病,根源在于对时间的模糊感知。
让时间“可视化”: 在家里挂一个传统的钟表,比数字钟更直观。我会说:“看,当长针从6走到9,我们就要结束游戏去刷牙了哦。” 还可以用沙漏、计时器,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 游戏化管理: “我们来比赛,看看谁能在一首歌的时间内穿好衣服!”“我猜你收拾好玩具只需要5分钟,敢不敢挑战一下?” 游戏的方式能让孩子更乐于接受时间约束。
三、 双重身份的反思:家校共育的合力之道
作为教师,我深知学校教育是“标准餐”,力求均衡;作为家长,我深知家庭教育是“私房菜”,重在因材施教。二者的有效配合,方能成就孩子的健康成长。
信任与沟通: 家长要主动、积极地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要充分信任老师的专业性。当老师反馈问题时,不要急于辩解,而应将其视为帮助孩子进步的宝贵信息。
角色不越位: 在家中,我尽量避免“班主任上身”。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我是温暖的、支持他的妈妈,而不是严厉的考官。我会说:“这个知识点确实有点难,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攻克它,好吗?”
榜样胜于言传: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最有力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当我们自己是一个爱阅读、有条理、积极面对困难的人时,这种无声的熏陶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更有力量。
习惯的养成,是一场温柔的坚持,是一场需要爱心与耐心并行的马拉松。它不需要昂贵的投入,却需要我们付出最宝贵的时间与陪伴。作为一年级的园丁,无论是在学校的讲台前,还是在家庭的灯光下,我们播下的是一颗名为“习惯”的种子。请相信,只要我们日耕不辍,用心浇灌,终将能静待那棵名为“未来”的乔木,枝繁叶茂,花开满树。
图文;姚和平 杨碧桥
审核;闵盼龙
渭南青年网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