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中国股市节后开盘,今天值得看看这篇文章!
在复杂国际环境与国内转型深度交织、中国经济步入关键发展时点的背景下,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十五五”规划重大问题,强调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紧接着9月30日,证监会和财政部发布了《证券期货违法行为吹哨人奖励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完善举报制度,完善奖励条件,较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严格规范办理要求,鼓励公正担当的吹哨人文化。较大幅度提高“吹哨人”奖励标准,这不仅代表着监管层面的升级,更是政府在“市场自律+政府他律”协同治理模式上的重大突破,有助于构建起动态平衡的资本市场治理体系。
市场激发层面,核心在于通过市场化手段破解政府监管资源不足的困境
政策借“价格信号”重构举报经济逻辑,将道德约束转为利益驱动。
其一,量化激励锚定市场价值。新规将奖励上限提升至案件罚没款的3%,最高可达100万元。比如某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罚1亿元时,举报人最高可获得300万元。这种“绩效分成”机制借鉴了企业内部的利润共享模式,促使内部知情者在“道德压力”与“经济收益”之间更倾向于选择合规。数据显示,2024年试点地区举报线索成案率提升了31%,单位案件处理成本下降了45%,充分证明市场化激励能够有效提升监管效率。
其二,分化违法同盟瓦解“沉默共谋”。明确在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内部知情人可获奖励,分化违法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人举报、全链暴露”的杠杆效应。例如某案件中,因基层员工举报导致整个财务造假网络被彻底摧毁。
其三,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资源配置。2023年证监会处理了1.2万条举报线索,但主动稽查案件比例不高,行政资源受限。吹哨人制度通过市场化筛选机制,将监管重心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打击”。2025年某省试点线索转化率升至42%、行政投入减少28%,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治理效果。
政府赋能层面,关键在于防范市场化激励带来的道德与报复风险
政府为防范市场化激励带来的道德与报复风险,通过法律、技术与流程设计,构建起全链条保护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身份信息严格保密。对吹哨人身份信息实行匿名管理,因核实情况或实施奖励需使用身份信息时,须履行登记手续。严格规范内部知情人员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二是打击报复零容忍。明确禁止以暴力、胁迫、诽谤、泄露隐私等手段报复吹哨人,不得以解除或变更劳动合同等方式阻拦举报。对发行人、上市公司等机构打击报复的行为,依法从重处理合规风控岗位人员。
三是匿名举报人机制突破。匿名吹哨人按要求补充材料信息后,符合条件的同样纳入奖励范围,破解此前“举报易领奖难”的困境。通过材料补充机制核实身份,既保护隐私又拓宽线索来源。
四是监督问责机制健全。线索处理单位工作人员若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影响查处工作的,将依法依规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双轮驱动层面,重点在于法治化与市场化协同助推资本市场治理升级
市场化激励激活监督活力,政府赋能筑牢制度底线,二者的深度融合构成吹哨人制度的进阶方向。
一是激活内部监督,降低违法隐蔽性。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内部人举报,与“穿透式监管”“全链条追责”形成合力,大幅压缩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生存空间。内部人士凭借信息优势突破违法活动的“隐蔽屏障”,与监管部门形成监管闭环,这正是市场力量与政府监管协同增效的典型体现。
二是提升投资者信心,助力民事赔偿落地。线索发现效率的提升将加快违法案件查办速度,为投资者民事赔偿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增强市场公平性认知。这一过程中,市场激励催生的线索价值与政府主导的执法程序形成联动,让“保护投资者”从制度理念转化为实践效能。
三是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治理,构建健康生态。吹哨人文化的培育将倒逼企业加强内部合规建设,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治理氛围,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这种“外部监督—内部整改”的传导效应,实现了政府监管目标与市场主体自律的有机统一。
一句话总结:此次“吹哨人”奖励标准升级是中国股市法治化重要里程碑,正形成“行政执法+民事赔偿+刑事追责+吹哨人监督”四位一体监管格局,推动市场转型并提供更好投资环境,彰显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创新,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未来可细化奖励标准、探索建立举报人法律援助基金等以共护市场稳健发展。
注:本文由“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矛信体撰写,属于平台的原创内容。祝愿大家齐心协力,抵制霸权行径,共同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