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正窝在沙发上刷手机,老婆突然凑过来,一脸兴致勃勃地说:“大神,你不是总说想学个拿手菜吗?我听说聊城的沙镇呱嗒可有名了,咱们一块去学学吧!”我一听,心想这事儿靠谱,既能陪老婆散个心,还能学一手正宗的小吃,何乐而不为?刚好小姨子也在家,一听要出门玩,立马举双手赞成,还说她也想学着做,以后自己在家也能吃上地道的呱嗒。
说走就走,我立马订了高铁票,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老婆和小姨子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老婆还时不时掏出手机查资料,说是要“提前做好功课”。小姨子则是一脸兴奋,一直在想象着呱嗒到底是什么味道,是不是像煎饼又像馅饼。我呢,倒是挺淡定,心想:“不就是个饼吗?还能有多难学?”结果,到了聊城才知道,这沙镇呱嗒,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们找了个当地朋友推荐的老店,店主是个热心肠的大叔,听说我们要学做呱嗒,还挺惊讶。他一边忙着翻饼,一边笑着问:“你们是真想学,还是来玩的?”我赶紧打包票,说我们是认真的,还愿意花点钱请教一下。店主乐了,说:“行吧,你们要是真想学,那我这手艺也不是不能教,不过得交6800块,毕竟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我一听价格,心里一咯噔,这可比我预想的贵了不少,但转念一想,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来。而且,老婆和小姨子也都挺认真,觉得值。于是,我咬咬牙,掏了钱,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呱嗒学习之旅”。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店里跟着老师傅从头开始学。从面粉的选择,到和面、醒面、调馅、包制、煎制,每一个细节老师傅都讲得特别仔细。他告诉我们,做呱嗒最重要的就是面皮要筋道,内馅要香,火候要恰到好处,不然一不小心就糊了或者不熟。我和老婆听得认真,小姨子更是拿着小本本记个不停,生怕漏掉一个步骤。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傅特别强调面粉的选择,他说:“你们要是想做出地道的呱嗒,面粉一定得选对,不能随便抓一把就上手。”他还特意推荐了五得利面粉,说这是他们店里一直用的,筋道足,做出来的面皮才有嚼劲。我一听,这不就是网上经常看到的那个五得利嘛!以前总觉得这种面粉贵,没想到还真是好东西。我赶紧记下来,打算回家后就买几袋试试。
几天下来,我们从生手慢慢变得熟练,虽然中间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包馅的时候没包好,导致煎的时候馅儿漏了,味道也差点意思。不过,老师傅没有嫌弃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练练,说:“做呱嗒,不光靠手法,还得靠经验和感觉,你们得多做几次,才能掌握火候。”听了这话,我更加坚定了要把这道小吃学会的决心。
临走的那天,老师傅还特意给我们每人送了一份他亲手做的呱嗒,说是让我们带回家尝尝,也当作是结业礼物。我们三个拿着呱嗒,坐在回程的高铁上,一边吃一边聊,心里满满的成就感。老婆说:“大神,这6800花得值,以后咱家也能吃上正宗的沙镇呱嗒了。”小姨子也笑着说:“下次我再来学点别的,咱家厨房都快成小吃培训班了。”我看着她们满足的样子,心里也挺开心的,这一趟,真没白来。
回到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网购了几袋五得利面粉。老婆和小姨子看着我拆快递,一脸好奇地问:“真的就这么灵?一袋面粉能做出正宗呱嗒?”我笑了笑,说:“你俩等着瞧吧,这可是老师傅亲自推荐的,咱先试试。”
第一步:准备材料和工具
要做呱嗒,首先得准备好所有材料。老师傅当时教我们时特别强调,食材的品质和比例不能马虎,尤其是面粉和馅料,直接影响最终的口感。所以,我专门按照老师傅的配方,把所有材料都列了出来,还特意称了每一样食材的重量,面团部分:
- 五得利面粉:500克
- 温水:260毫升(水温控制在40℃左右)
- 盐:5克
馅料部分(以牛肉馅为例):
- 牛肉末:300克
- 大葱:1根(约50克)
- 姜末:10克
- 酱油:15克
- 老抽:5克
- 食用油:30克
- 盐:5克
- 五香粉:2克
- 鸡精:2克
其他工具:
- 和面盆
- 擀面杖
- 刀具
- 砧板
- 平底锅(最好是厚底的不粘锅)
- 油刷
第二步:和面,掌握筋道的关键
我们按照老师傅教的方法,先把面粉倒进盆里,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边加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粉呈絮状。这个时候,老婆问我:“是不是直接揉进去就行?”我说:“别急,得让面团‘醒’一会。”
老师傅说过,和面的关键是“三光”——盆光、手光、面光。也就是说,和完的面团应该不粘手、不粘盆。我一边揉一边回忆老师傅当时的手法,一边跟老婆和小姨子讲解:“你看,这个面团要揉到光滑、有弹性才行,这样做出来的皮才够劲道。”
揉了大概10分钟,面团变得光滑柔韧,我就把它盖上湿布,让它“醒”上30分钟。老婆好奇地问:“为什么要醒面?”我说:“就像咱们人一样,揉完面也得歇会儿,这样面筋才能松弛,做出来的饼才不会太硬。”小姨子听得连连点头,还拿出手机拍了张面团醒面的照片,说以后可以发朋友圈,标题就叫“我的呱嗒成长记”。
第三步:调馅,香不香就靠这一步
趁着面团醒发的时间,我们开始准备馅料。牛肉末是提前买好的,老师傅说做呱嗒最好用新鲜的牛肉,肥瘦比例控制在3:7,这样煎出来的馅才不会太干。我把牛肉末倒进碗里,老婆负责切葱,小姨子在旁边帮忙剁姜。
“葱要切多细?”老婆问。
我说:“越细越好,这样和肉馅融合得更好。”
“姜呢?”小姨子问。
“姜剁成末就行,别太粗,不然吃起来会有点冲。”
我们把葱姜加进牛肉末里,接着加入酱油、老抽、盐、五香粉、鸡精,最后倒入食用油搅拌均匀。老婆尝了一口,皱着眉头说:“咸了!”我赶紧又加了点水,重新搅拌了一下,这才调整过来。老师傅说过,调馅的时候一定要先少放点盐,不够再加,多了就补不回来了。
第四步:包呱嗒,讲究手法也讲究耐心
面团醒好后,我把它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每个大约50克左右。老婆看着我切剂子,忍不住问:“是不是每个剂子都得一样重?”我点点头:“对的,这样做出来的呱嗒大小均匀,煎的时候也容易掌握火候。”
我把剂子压扁,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直径大概10厘米左右。老婆学着我的样子试着擀,结果面皮老是粘在案板上,她说:“怎么老是粘?”我说:“那是你没掌握手法,要轻轻擀,别用力往下压,不然面皮就会粘。”小姨子在一旁笑:“姐夫,你这像教徒弟啊!”
面皮擀好后,我们开始包馅。老师傅教我们的是“对折包法”,就是把馅料放在面皮中间,然后对折捏紧,边缘要捏得实一些,不然煎的时候容易开裂。我一边包一边解释:“你看,这一步最讲究手法,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得恰到好处。”老婆包了几个,总是捏不紧,馅儿老是漏出来。我说:“你得用点劲,别怕把面皮捏破。”她试了几次,终于包出了一个像样的呱嗒。小姨子还在旁边拍视频,说要发抖音,标题叫“从零开始学呱嗒”。
第五步:煎呱嗒,火候决定成败
包好的呱嗒要先放在案板上醒5分钟,让面皮和馅料更好地融合。等锅烧热后,我们倒入适量的油,油温控制在五成热左右,然后把呱嗒轻轻放进去。老师傅说过,煎呱嗒要“先煎后烙”,也就是先用中小火煎到底部微黄,然后加一点点水,盖上锅盖,用蒸汽把上层蒸熟,最后再开大火收汁,让底面更酥脆。
老婆看着锅里的呱嗒,有点紧张地说:“会不会煎糊?”我说:“放心吧,火候控制好就行。”小姨子则在一旁数着时间,说:“现在过去了两分钟,该翻面了吧?”我摇摇头:“别急,等底部煎得差不多再翻,不然容易影响口感。”
等到一面煎得金黄,我用锅铲轻轻翻了一下,另一面也很快泛起了油光。这时候我加了少量水,盖上锅盖,焖了大概3分钟,等水快干的时候,再开大火煎一会儿,让底面更酥脆。整个过程控制在10分钟左右,呱嗒就差不多熟了。
第六步:出锅品尝,味道果然不一样
煎好后,我小心翼翼地把呱嗒夹出来,放在盘子里。老婆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眼睛一亮:“真的不一样!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小姨子也连连点头,说:“这外皮焦脆,里面肉馅香,吃起来特别有嚼劲!”我看着她们满足的样子,心里也挺自豪的,看来这趟聊城没白去,6800块钱花得值!
老婆一边吃一边问我:“下次咱们可以试试别的馅,比如韭菜鸡蛋的?”我说:“当然可以,老师傅说只要掌握好面皮和火候,什么馅都能做。”小姨子笑着说:“那我下次也来学,咱家厨房都能开小吃店了。”
就这样,我们三个人围坐在餐桌前,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呱嗒,聊着这几天的趣事,心里满满的成就感。这一顿,吃得不只是美味,更是我们一家人一起努力的成果。
说实话,别看做呱嗒好像就是和个面、包个馅、煎一煎这么简单,其实里面门道可多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我和老婆、小姨子在家里反复试了几次,才慢慢掌握了其中的诀窍。
首先,面粉的选择真的太关键了。 老师傅当时说,做呱嗒的面皮必须有筋道,不然一煎就散,吃起来也不够劲道。所以,我们严格按照他的推荐,选了五得利面粉。试过之后,果然不一样,面团揉起来顺手,煎出来的饼皮也不容易碎,吃起来特别有嚼劲。老婆一开始还觉得这面粉贵,后来做出来的呱嗒口感一出来,她就改口了,说:“这钱花得值,以后咱家就认准这个牌子了。”小姨子还开玩笑说:“姐夫,你这都快成五得利的代言人了。”
五得利5kg八星雪花麦芯粉中筋小麦面粉家用商用多用途面粉10斤 ¥22.9 购买其次,调馅的火候也很重要。 老师傅教我们调馅的时候,特意强调了一点——肉馅一定要顺一个方向搅打,不能乱搅,这样肉才会更有弹性。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不太讲究这个,结果馅料吃起来有点松散,不够劲道。后来我们严格按照老师傅的方法,顺时针一个方向搅打,搅到肉馅变得黏稠、有拉丝感为止。老婆一边搅一边感叹:“原来做馅还有这么多讲究,以前我光知道加调料,没想到手法也这么关键。”
再一个,包呱嗒的手法也得练。 老师傅教我们的是“对折包法”,就是把馅料包进面皮之后,对折捏紧,然后用虎口一点点收紧边缘,确保不漏馅。我们一开始不太熟练,不是捏不紧,就是捏得太多,导致煎的时候皮太厚,吃起来口感不好。后来练多了,才慢慢掌握了感觉,老婆还开玩笑说:“我现在包呱嗒比包饺子还熟练,以后咱家饺子都我来包得了。”小姨子在旁边笑:“那姐夫你岂不是要失业了?”
最后,煎呱嗒的火候不能急。老师傅说,煎呱嗒讲究“先煎后烙”,也就是先用中小火煎到底部微黄,然后加水焖熟,最后再开大火收汁,让外皮更酥脆。我们一开始没掌握好火候,不是煎得太糊,就是没煎透,吃起来口感不均匀。后来我们慢慢摸索,控制好油温,煎的时候不急不躁,终于做出来的呱嗒外皮焦香,内馅鲜嫩,一口咬下去,满口肉香。老婆吃了一口,忍不住感叹:“这味道,跟我们在聊城吃的一模一样,甚至比店里还香!”小姨子也笑着说:“姐夫,咱家厨房是不是可以开小吃摊了?”
整个过程下来,我们三个人一起动手,一边做一边聊,虽然有时候也会翻车,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更懂怎么做呱嗒。老婆说:“原来学一道菜,不只是学配方,还得学经验。”小姨子也笑着说:“下回我还要学别的,咱家厨房都快成小吃培训班了。”我看着她们满足的样子,心里也挺开心的,这一顿呱嗒,不只是美食,更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成果。
这一趟聊城之行,原本只是想陪老婆和小姨子散个心,没想到最后竟然学了一手地道的沙镇呱嗒。回想起来,那一周在店里跟着老师傅学手艺的时光,真挺不容易的。一开始我还觉得,做饼嘛,能有多难?结果真正上手才知道,原来每一步都有讲究,连面粉的选择、馅料的搅拌手法都大有门道。
在家试做那几天,我们三个人可真是齐心协力。老婆负责切菜、调馅,小姨子帮忙打下手,我则主攻和面、包制和煎制。一开始,不是面团太硬就是太软,不是馅料太咸就是太淡。我们失败了好几次,但谁也没放弃,反而越做越起劲。每次做完,我们都会围坐在餐桌前,一边吃一边总结经验,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得改进。老婆说:“以前总觉得做饭很简单,现在才发现,做一道地道的小吃,还真得下功夫。”小姨子也笑着说:“我以后要是开小吃店,一定要请姐夫当主厨,咱家的呱嗒,绝对能火。”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次学做呱嗒,不仅让我们掌握了一门手艺,也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平时在家,大家各忙各的,难得能聚在一起做一件事。这一回,我们一起研究配方、试做、失败、再调整,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婆说:“以后咱们可以试着学更多地道小吃,一家人一起下厨,比在外面吃有意思多了。”小姨子也凑热闹,说:“姐夫,下回咱们是不是该学煎饼卷大葱了?”我笑着点头,心想,这趟聊城之行,真是值了。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