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当朋友圈里,别的家长忙着晒孩子背着新书包,脸上洋溢着纯真笑容的照片时,有这样一条朋友圈却让人看了说不出滋味!
“开学第一天,别人家是孩子上学,我家是大人上学去了,还是去当保洁的,这腰是真的快直不起来了!”
你说有多少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无奈的疲惫。是啊,多少父母盼望着孩子上学了,自己就能喘口气,结果发现这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做父母的身上!
现在面对孩子开学,有多人家长是纠结请假去学校当义工,还是冒着被穿小鞋的风险,硬着头皮不去?
特别是有的班主任直接在家长群里发条“紧急通知”:“各位家长,为迎接新学期,请于明天上午八点到校,帮忙打扫教室卫生。”
本来全职妈妈们本来就带孩子带得身心俱疲,好不容易盼着孩子进了学校,以为能歇歇,结果这通知一出来,合着他们是孩子上学了,自己要上岗当保洁了?
而上班族,更是叫苦不迭,请假扣工资,不请假又怕孩子被特殊对待,这不就是让我们两头为难吗?
学校的理由冠冕堂皇: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可问题是,孩子们还没进教室呢,这“集体荣誉感”的重担,就已经提前压在了家长肩上。
每次看到这些,多少人心里都会有个疑问:这是不是把培养孩子的“集体感”,简单粗暴地等同于“集体劳动”?而这“劳动”,最终却是由家长来“买单”?
如果说打扫教室是“开胃菜”,那么接下来的“硬菜”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家长在校门口站岗。
有段时间,学校门口经常每天早晚都有家长穿着一件背心,拿着一面小红旗,在学校门口“执勤”。
上前一问就自嘲说,自己现在都快成半个交警了!以前以为接送孩子就是尽责任了,现在发现,还得兼职保安!
这可不是个例,很多学校现在都推行这种“家长义工”制度,要求家长轮流在校门口维持秩序。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家长们都得准时上岗。
有的学校甚至强制要求,每周至少要“站岗”一次。对于那些双职工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本就忙得脚不沾地,连回家做饭的时间都得挤,现在还要抽出时间去学校门口“执勤”。
这哪是让家长参与教育啊,分明是把家长变成了学校的“多功能螺丝刀”,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拧。
更让人头疼的,是学校层出不穷的“活动”和那些“魔幻”的“作业”。
就拿儿童节来说吧,本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结果,家长们却要为此“大出血”和“大动干戈”。
为了布置教室,家长们不仅要自掏腰包购买彩带、气球、横幅,还得亲自上阵,从设计到执行,包揽一切。
有的家长为了布置教室,在网上查遍了各种教程,甚至花钱请人帮忙画板报。一个儿童节下来,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更别提搭进去的时间和精力了。
各种文艺汇演、运动会,搬桌椅、搬道具、排练节目,家长们累得比孩子还惨。他们甚至开玩笑说,现在去孩子学校参加活动,总觉得是来打工的,而不是来看娃的。
还有一个让人抓狂的就是“批改作业”这档子事,批改自己孩子的作业,无可厚非,那是家长辅导的责任。
但现在,一些家委会居然会组织家长去批改全班的试卷!不是自己孩子的,是其他同学的!不少家长吐槽说:“我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都没让我改这么多作业,现在为了孩子,还得重操旧业!”
家长又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批改作业的质量谁来保证?万一批错了,岂不是耽误了孩子?而且这到头来,不还是等于变相地把老师的职责转移到了家长身上吗?
如果说体力上的付出让人疲惫,那么精神上的“折磨”更是无形地消耗着父母们。
现在,“打卡”已经成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一种新型“互动”模式。每天在家长群里打卡,监督孩子阅读、背诵,甚至还要上传孩子做家务的照片或视频。
这本意可能是为了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但却把家长变成了学校的“远程监工”。
手抄报让多少家长闻之色变。为了让孩子的手抄报在班级里“脱颖而出”,家长们绞尽脑汁,上网找素材,模仿别人的创意,甚至催生了“手抄报代做”这个灰色产业链。
身边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手抄报,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还要顶着黑眼圈去上班。这不是孩子的作业,这分明是家长的“艺术创作”!
还有,对于一些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家长来说,“PPT作业”简直就是“终极考验”。有些农村家长的孩子读小学,学校要求做PPT介绍家乡。他们连智能手机都用得磕磕绊绊,更别说做PPT了。
这些年,学校的这些“创新操作”,让很多家长直言:“我不生二胎,不是因为养不起,而是真的折腾不起!”
养育一个孩子本就不易,父母们不仅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投入海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成长。
现在,学校把大量原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转嫁到家长身上,让本就重担在身的父母们,更加不堪重负。
教育本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的结果。学校负责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家长负责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但是,当学校开始把自己的职责不断“外包”给家长,让家长们充当免费劳动力,兼职教师,临时保安,甚至艺术创作者时,教育的边界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当父母们为了完成学校的各种任务而疲于奔命时,还有多少精力去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看到父母为了自己的学习如此“鞠躬尽瘁”,又会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如果学校过度依赖家长,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该如何提升?这难道不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一种消耗吗?
面对这些乱象,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教育模式”到底在教育谁?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教育家长?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